汪 德
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艺术创造过程,课堂上教师通过灵活而多样的设问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由此引领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问题设计不够重视,随意设计的问题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这显然是对语文教学时间的浪费。针对上述情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关注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并深入研究问题设计的方法,这样才能优化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以灌输的方式将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对字词进行识记和理解,对句段进行分析和认知,就算是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体系建构,违背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认知规律。
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往往是自顾自地讲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分析“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句式结构,个别关键词在诗文中的含义,写作特色等等。这样的教学很难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他们只会被动地完成笔记记录,而不会积极地用心来思考,更不会去主动感受作者在诗词中所倾注的情感。这种无兴趣、无思考、无活动的“三无”学习,怎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通过语文教学,我们应该把那些学生不会或不熟练的知识和方法教给他们。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意识地针对这些关键节点进行认识和理解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在这些部分精心地设计问题,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探索问题的解决思路,让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发现不足,进而在合作讨论中相互交流,最终在老师的点拨下完成问题的解决。这样学生通过自我思考、主动探索、合作探究所获得的能力和经验才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收获。在上述活动中,教师的问题设计成为学生开启学习之门的钥匙,由此可见重视问题设计的必要性。
以上我们明确了问题设计的必要性,那么怎样的问题设计才是有效的呢?笔者认为,首先问题的设计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已有基础,即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来设计问题,同时问题也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让他们感受到思维的力度;其次问题的设计还要能够切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问题探索。结合高中语文的教学特点,笔者认为我们还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来关注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1.从内容层面来看,问题应该是经过思考和概括而来,要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阅读。教师对问题进行设计时要注意整体把握,不仅要在概括中凸显文本的重点,同时又不能在文章讲解时对文本进行随意的肢解。相比于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方面已经成熟很多。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问题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绝不能从教参或教辅上随意抄两个问题来进行提问。
2.从提问效果上看,问题应该对文本内容和课堂组织具有一定的牵引力,即问题应该能有效地衔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它的出现不应该是转瞬即逝,它应该能够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样的问题设计能够带动整体上的学习,由此帮助学生形成清晰地认识脉络,即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细节上的疑问,更能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质量,引导学生展开更加深入地学习活动。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要能将学生的问题作为起点,并以帮助学生实现问题解决作为最终归宿,学生能力的提升应该是我们各项工作的核心所在。那么,教师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如何才能保证其质量呢?
1.关注学生预学情况的反馈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当前我们在教学中积极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即让学生先通过预学来掌握必须识记的字词,对文本的主要内容进行把握,深刻体会作者的创作情感等等。这一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发现问题,也会提出自己的质疑。比如在《雷雨》一课的预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戏剧开篇的“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周朴园为什么将鲁侍萍当做“新来的仆人”,这表明了什么?当周朴园认出侍萍时,他前后的言辞截然不同,这是否表明他依然对侍萍有一份真感情?……这些都是学生在完成预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教师关注学生预学情况的反馈就包括这些问题的收集,然后教师还要对问题进行筛选,将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呈现在课堂上,以此来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并认真听取他们的思考和分析,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合理地干预和引导,最终促使学生实现问题的解决。
2.巧妙地将提问和追问进行整合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学生预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但这些问题肯定不是学习的全部,因此教师也要注意设计一些问题。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想北平》一课时,学生在预学过程中已经产生了一些问题:北平很大,为什么作者选择小墙根、院子、花花草草来写作?既然是写北平,为什么作者还要写到巴黎等地方,这有什么用意?教师一方面将学生的这些问题放到课堂上让他们进行讨论,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在学生没有关注的地方进行设问,比如围绕标题设问,为何文章的标题定为“想北平”?这一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创作背景,并且在背景分析中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体;教师还可以提问:作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他所想到的都是北平那些细微的生活和角落?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更深层次地对文章进行阅读,并从中来感受作者独特的创作视角和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综上所述,教师要重视问题的设计,要善于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和提出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让问题真正成为学生进行阅读和学习的动因,并由此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而转化为学生探索的力量源泉,让他们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