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卷为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广西 南宁 530199)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由于接触变应原后所引发的感染性呼吸道疾病,常由于接触螨等因素所导致,此外花粉、皮屑等过敏原也可能引发该病,患者临床常表现为鼻塞、打喷嚏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1-2]。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粉尘螨滴剂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内本院接收的12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均60例,严重肝肾及心肺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哮喘患者、鼻部手术患者不纳入本次研究。观察组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7~58岁,平均(32.5±25.5)岁;对照组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7~56岁,平均(31.5±24.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可对比。
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包括H1受体拮抗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等,氯雷他定,口服;12岁以上患者10mg/次,1次/d;12岁以下患者5mg/次,1次/d。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鼻腔喷入治疗;早晨于左右鼻孔各2喷,200μg/次,1 次 /d[3]。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粉尘螨滴剂进行治疗,粉尘螨滴剂,滴于舌下并含1min后吞服,早饭前用药,1次/d;根据患者过敏程度调节用药剂量,递增量为1、2、3号,维持量为 4、5号[4]。
6个月后对比治疗效果,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任何变化[5]。观察临床症状评分改善情况,满分10分,分值越低,说明患者恢复情况越好,包括炎症、鼻塞、喷嚏、流涕等。观察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数据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较对照组81.67%来说更高,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炎症评分为(1.23±0.51)分,对照组为(2.53±0.49)分,比较结果t=14.238,P=0.000;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鼻塞评分为(1.16±0.67)分,对照组为(2.47±0.71)分,比较结果t=10.394,P=0.000;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喷嚏评分为(1.31±0.39)分,对照组为(2.26±0.57)分,比较结果t=10.655,P=0.000;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流涕评分为(1.28±0.42)分,对照组为(2.31±0.59) 分, 比 较 结 果t=11.016,P=0.000;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后口腔肿胀1例,头晕1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占比3.33%,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口腔肿胀4例,头晕3例,头痛1例,声音嘶哑1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占比15.00%,比较结果χ2=8.179,P=0.004;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为(9.13±0.94)d,对照组患者 为(14.62±1.49)d, 比 较 结 果t=17.068,P=0.000;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我国近年来过敏性鼻炎发病率极大增长,过敏原对患者鼻腔造成刺激引发疾病,同时由于该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导致了患者鼻腔持续受到刺激从而加重病情[6]。对于治疗过敏性鼻炎主要应以降低患者炎症反应和敏感反应为主,目前我国临床上提出了免疫注射治疗的方式,但由于注射需要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并且注射为患者带来了轻微的创伤和疼痛,降低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因此不推荐使用[7]。目前临床上也常采用H1受体拮抗剂(如:氯雷他定等)、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等药物联合粉尘螨滴剂进行治疗,H1受体拮抗剂(如:氯雷他定等)、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具有较为理想的抗过敏抗炎症效果,用药后能够明显缓解患者鼻炎症状和降低患者鼻腔内的炎症反应,加以粉尘螨滴剂的使用,改善了患者外周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并且极大的降低了患者体内嗜酸性中粒细胞的水平,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并且降低了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安全性较高[8-9]。但在本研究中,由于研究对象样本数量选取的限制性,可能导致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且无法保证患者的远期疗效,并且由于目前我国医学上对于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的治疗方式缺乏一定的准确性,导致临床中在用药剂量、时间、方法上可能存在不科学的现象,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另外,有的患者经治疗较长一段时间,停药后病情易复发而且症状出现加重等情况。因此,临床中应加大对于粉尘螨滴剂的研究力度,并且根据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等因素对患者进行相关护理措施干预,从而巩固药物治疗效果[10]。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来说更高,且临床症状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较对照组来说更低。
综上所述,过敏性鼻炎患者采用粉尘螨滴剂进行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改善,促进了患者恢复,并且安全性较高,提高了预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