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作为极具潜力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实现了爆发式增长,由此带来的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增加,人们对文化产品的创新要求也在逐步提升,高层次的文化产业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管理教学的当务之急。实践教学便是增强硕士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我国学者对实践教学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相关研究。彭虹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实践教学对知识学习和心理机能获得的重要性[1]。郑春龙、邵红艳对当前高校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实际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2]。倪师军等根据多年来的实践教学经验,总结出以实践教学、实训教学、创新教学三大平台为核心,提出构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竞争能力等三种能力的实践教学系统[3]。刘国买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出发,提出构建基于项目教学的“一体化”实践教学系统,把学生毕业实践环节与预就业相结合[4]。张学洪提出要针对地方经济社会需求人才的特征, 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通过构建创新型的实践教学平台, 大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5]。
而针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学者也有所涉及。申红星等对当前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6]。李军红则具体研究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的教学模式,提出构建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有效性[7]。王季远等认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良性实施主要在于教师与学生的观念意识,要强化问题意识才能提升实践教学效果[8]。方东认为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具有经营性、复合性、规则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因此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实践教育环节,从而形成科学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9]。许辉提出“课程+项目+基地”的校企合作方式能够提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增加实践教学的针对性,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10]。黄河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四个学会”为目标,梳理了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路径后,从理论上构建该专业点、线、面整体性实践教学体系[11]。
以上研究显示,实践教学已经被学界认可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但仍主要集中在本科教育阶段。而有关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的相关研究零散不成体系,针对文化产业管理硕士的实践教学研究则几乎没有。各高校在培养文化产业管理硕士实践能力的实际教学中,虽然采用了一定的实践教学方法,但实践内容与本科培养相差不大。从培养结果来看,硕士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不能满足我国文化产业建设的新变化和新需求。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传统模式仍然极大地影响了硕士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实现在本科教学基础上的纵深。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管理硕士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适应我国经济与文化发展需求,具有高素质和强大实践能力的文化产业高级人才,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当前各高校文化产业管理硕士实践教学的实践教学效果与设想中的效果存在较大差距,实践教学体系中仍然具有比较明显的短板。
1.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
文化产业管理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先进的创新理念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以优化我国文化产业相关企业的管理、经营模式,增进国内外文化产业贸易交流,最终实现国际视角下的文化传播。但当前在文化产业管理硕士实践教学目标设定中,仍有许多院校沿用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目标,并没有针对硕士生设定相关教学目标。此外,文化产业管理的实际需求要求硕士生较多的杂项知识积累,需要通过多学科的跨越融合形成的创新实现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跨专业攻读文化产业管理硕士能够降低学科融合的难度,成为硕士招生的趋势。但是由于跨学科硕士生缺乏文化产业专业技能的系统培训,与文化产业管理硕士的专业性要求产生一定矛盾,导致导师进行实践教学时,教学目标在“专”与“泛”中摇摆,不能实现针对文化产业市场需求的实践能力培养。
2.实践教学内容不丰富
在梳理我国各高校文化产业管理硕士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主要是由文化基础类、文化管理与产业经济类、文化产业实践类和政策法规类四类课程构成。仅从课程设置上看,就呈现出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的弊端。而少数导师根据研究成果自行编纂的讲义也大多围绕其研究的课题进行讲授,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在实际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多课堂讨论少实地深入,便造成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能薄弱,不能实现高素质强能力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3.实践教学方法不灵活
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能够充分激发文化产业管理硕士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管理硕士实践教学方法仍然比较局限,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讲授式教学法限制了教师与硕士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硕士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感不强,先进的高科技手段也没有完全参与到文化产业管理硕士的实践教学体系之中。不够灵活的教学方法也导致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并不符合文化产业管理硕士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有效性不强。
4.缺少相应实践教学评价
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而言,其极强的应用性要求实践教学必须要有效果反馈,以便于及时调整、优化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但目前的文化产业管理硕士实践教学评价存在较多问题。首先,缺乏针对性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式,在对文化产业管理硕士实践教学评价时,往往使用其他笼统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式;其次,在实施文化产业管理硕士实践教学评价的过程中,随意性较强,主观因素较多,同时,评价方式单一,导致最终的评价结果不能真实、完整的展现实践教学效果;再次,缺乏系统性的评价体系,没有建立全面、动态的多对象评价体系,并不能实现对文化产业管理硕士实践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价。
不同的专业所要求培养的实践能力各不相同,这就体现在高校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构建中[12]。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方面入手,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1.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目标是实践教学的起点,目标体系的确立明确了实践教学的方向,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主导。结合硕士生的认知特点和教育经历,可以将文化产业管理硕士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细化为以下三个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引导硕士生继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拓宽拓深专业素养,实现对文化产业的初步认知。研究生一年级仍是课程学习的主要阶段,这个阶段应增加时效性更强的文化产业案例、研究成果和学术经验分享,利用各种基础性的实践教学手段,带领硕士生观察、分析不同文化产业及环节的特征,深入了解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提升硕士生对文化产业的认知能力,增强硕士生对文化产业的关注与兴趣。实现以知识积累为主要目标,方法学习为主要手段,进一步明确硕士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培养硕士生专业化的知识运用与实践操作。在研究生二年级的实践教学中,大部分课程教学已经完成,硕士生拥有较多时间开展实地实践项目。因此可以使用文化项目策划、文化基地观摩、文化产业调查等实践教学方式,让硕士生初步进入文化产业之中,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硕士生创意能力、策划能力、营销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实现硕士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共同提高。
第三阶段:实现硕士生全面化、综合化、创新化的实践能力提高。经过第一、二阶段的实践教学,硕士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对文化产业的认知,因此在研究生三年级时的实践教学则将全面提高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或设计,训练硕士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较强的专业素养,并能较熟练地运用于实习工作、学术研究中。
以上三个阶段的实践教学目标互为关联并层层推进,不仅明晰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阶段性目标,逐级推动文化产业管理硕士实践教学总目标的实现,还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提供指导。
2.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的主体,是实践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实践教学内容的合理性能直接影响最终的实践教学效果,是实践教学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必须增加更多的、更有效的实践教学内容设计。结合硕士实践教学目标,可以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课堂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针对性地设置实践教学内容。
课堂实践教学就是将实践教学的内容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相应的实践学习,是最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由于硕士生一年级仍然以课程学习为主,因此针对性强,又有专业教师指导的课程实践就成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在多年的课堂实践教学中,“讲授”仍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实践课程空有理论没有实质、形式大于内容的弊端时有显现。为了提高课堂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应选择更多参与性强的实践教学内容,如选取典型案例实行分组讨论,或提供相关资料进行项目设计等。引导和启发硕士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协作、分析能力,实现硕士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应用的目的,提高硕士生文化产业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其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丰富的课堂实践教学能够锻炼硕士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对文化产业的认知,但由于其并没有实现与企业的实际对接,仍旧缺乏企业环境下的实践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教学培养。
专业实践教学强调的是对本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入实践。在完成硕士一年级的课程学习后,学术对本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已经有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把握,有必要深入文化产业行业,进行专业性的调查了解。专业实践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报告及毕业论文撰写。在撰写调查报告时,硕士生必须深入了解文化产业行业,深刻感受本专业实际应用情况,发现问题并能够形成专业实践调查报告。而在撰写毕业论文时,硕士生需要结合专业知识与前期的实践经验,选择相应的主题,撰写具有一定水准并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毕业论文,形成系统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教学是更全面,综合性更强的实践教学模式。为了增强硕士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工作能力,必须增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参加各类竞赛、寒暑假社会实践、岗位实习等。教师要积极联系相关企业,统筹安排硕士生的岗位实习,还可以设立各类专业平台,如创意策划实训大赛等体验式的演练模拟方式,以及建立文化产业校园基地,便于教师更有效地指导硕士生实践学习,最终提升硕士生在项目实践中发现问题、 提炼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优化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方法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法应用不仅有利于实践教学目标的完成,还有利于硕士生保持学习热情、培养钻研精神、增强创新能力,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高级人才[13]。有较强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相关案例,引导硕士生通过阅读、理解、分析和讨论这些案例,从而形成对专业知识的实际认知,加深理论理解和实际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有利于提高硕士生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管理决策能力,引导硕士生建立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案例的选取,经典案例和时效性高的案例选择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在课堂上教师仅扮演引导性角色,主要讨论内容应以硕士生为中心,最后要重视课后总结,对案例选择、讨论效果、授课目标进行整理分析,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分组教学法。分组教学是将当期课程主题拆分为若干个小的相关课题,由硕士生分组进行小课题的实践学习,最终形成主题报告并进行课堂集中讨论的方式。分组教学法强调的是硕士生间的分工协作、报告撰写以及演讲汇报的能力。使用分组教学法可以培养硕士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探究型学习能力,有助于硕士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在课前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进度安排以及公正的评定标准;课中扮演主持人的角色,不过多参与硕士生的汇报过程;汇报结束后进行针对性的讲评和最终成绩评判。
(3)角色模拟法。相比前两种教学方法,硕士生在角色模拟法中的参与感更强。教师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场景,硕士生则在设计好的场景中选择扮演角色,按照角色设定实现场景演绎。角色模拟可以让硕士生设身处地的感受到各岗位的运行情况,培养硕士生执行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角色模拟法要求教师对所教授内容进行拆分及整合,将学习内容融入各相应角色中进行推进。使用完角色模拟法后,重视对实施状况的复盘。带领硕士生分析出现的问题,引导硕士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加深实践理解,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根据硕士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优的实践教学效果。
4.实施实践教学评价
实践教学评价是对实践教学实施情况的总结。实践教学评价不仅能反映出实践教学的效果和实践教学的执行情况,也能发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实践教学及时调整优化,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缺少了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就会导致实践教学活动成为一次性、临时性的活动,发生以点带面的现象[14]。
首先,对文化产业实践教学的评价不应该仅仅针对硕士生,而是应包含教师、专家、企业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目前大多数高校文化产业实践教学的评价对象仍主要是硕士生,对实施实践教学的教师评价考核内容不健全,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能力、责任和实际经验等[15],也几乎没有对专家、企业的实践教学评价。这就造成了只衡量学,不衡量教的实践教学现状,使实践教学成为单项输出。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互动性和效率,就有必要把硕士生、教师、专家、企业一同纳入到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各个主体之间相互推动,在提升硕士生的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实践教学的专业性和全面性,实现教学相长,也能为企业提供更合适的人才力量。
其次,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实践教学可量化。指标量化是对实践教学成果的清晰展示,教、学双方都可以通过量化后的指标成绩感知实践教学的效果。在指标设计时既不能过于粗放导致无法多方面呈现教学效果,也不能过于细致导致无法实施评分。而是应依据课堂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的实践教学目标,保留合理考核指标的同时,依据过程管理,采用结构化多样化的考核指标体系[16]。包括对未来就业有影响的团队合作、沟通与表达、领导力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实现实践教学的综合评估。细化的监督评价指标有利于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规划、顺畅的实践教学流程和积极的实践教学反馈,实现实践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匹配性、可行性和经济性。
最后,硕士生实践教学最终目的是实现硕士生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全面提升,实践教学成果评价必不可少。不同于本科泛而不精的实践学习,硕士生实践教学要求硕士生必须对本专业实现更深层次的理解,对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可输出的实践成果才能更准确地评价实践学习的效果。各类专业竞赛成绩、社会调研总结、企业实习评价、创新创业成果以及学术研究发表等都可以纳入到实践教学评价之中。由此,通过一个完整而深入的实践过程,硕士生能够发现和展现自我能力,深化对社会实践的认知,教师能够精准衡量实践教学的质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融合。
科学地实施实践教学评价能够调动实践教学中各参与方的积极性,清晰地展现实践教学量化结果,保证实践教学工作的顺畅性,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够推动实践成果的转化,实现真正的成果应用。
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对我国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尤其是高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各高校在未来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必须构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培育“创新型、应用型”的文化产业人才。要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轨、培养与需求不适的现状,不仅要重视硕士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紧密结合当下经济发展状态,形成符合文化产业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期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