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运用
——以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为例

2018-02-09 14:01
关键词:思政理论时代

汪 莉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自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就逐渐形成并一直保持着关注青年成长,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育英才的优良传统。在青年成长成才的人生乐章中,个体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的提升可谓重要的音符。长期以来,习近平同志始终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不断针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及道德养成工作做出相关重要论述。理论的深化与时代的进步携手同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崭新历史阶段,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应运而生。在这一理论体系中,总书记一系列关于青年思政政治教育的科学理论,以其鲜明的继承性和创新性、深刻的时代性,指明了当代中国青年人生发展的方向,也为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明确了新使命,擘画了新路径。

一、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习近平同志历来十分关注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他注重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论与当代中国的教育实践相结合,用质朴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新时代如何更好地推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阐述,由此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观点。这些思想、理念、观点及其所构成的新理论,是我们在新时代顺利展开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

1.以“立德树人”为鹄的

“立德树人”,是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目标。究其根源,“立德树人”最早是以“立德”和“树人”两个概念形式分别出现的。基于二者内涵的相通之处,在后来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合并使用。究其实质,“立德树人”以育人为本,即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在传承古代优秀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胡锦涛同志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此,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予以确认和强调。党中央对于“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一再肯定与强调,不仅充分体现了我党对于教育本质的新认识,同时也更加突出了道德教育的极端重要性。2014年5月,在与北京大学师生代表交流时,习近平同志就告诉同学们应该把“勤学、修德、明辨、笃实”[1]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后来在全国青联的会议上,他又进而提出了“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2]的新要求,这无不体现着总书记对于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殷殷期盼。

2.以科学“三观”为核心

教育和引导青年逐步树立科学而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核心要素。2014年1月,在指导河北省民主生活会上,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三观”教育属于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核心概念的理念,他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看作是一个人思想和行为的“总钥匙”、“总开关”[3]。他认为,在众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是处于一个“总”的地位,“三观”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真真切切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中,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在这里,总书记形象而深刻地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人只有把“总开关”掌握牢固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才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偏差,即使出现了越界,也能够及时改正过来的观念。基于此,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便是通过教育和引导,让他们树立起科学的“三观”,以提升精神面貌和思想觉悟水平。

3.以理想信念为重点

坚持用崇高理想信念来武装青年,是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始终予以重点关注的课题。2012年11月,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总书记明确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导致精神‘缺钙’,中华民族就会患‘软骨病’。”[4]总书记的这番话,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直切要害地向人们阐述得清清楚楚。当前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精神空虚,从而导致物质贪婪、道德感丧失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其结果不仅影响其自身发展,也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抹黑,所以给青年大学生“补补钙”是当前思政工作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在革命年代,无数志士面对险恶的环境、极大的困难甚至敌人的屠刀,之所以能够视死如归,大义凌然,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根本原因便在于他们拥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及其相关的人生境界。而这种境界,恰恰是当今社会很多青年所欠缺的。因此,为了防止患“软骨病”和懒散症,青年们必须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武装头脑,用先进思想指导实践,于平凡中创造伟大。

4.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抓手

在我国青年成长成才的人生历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养成,可谓主旋律。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总书记始终倡导价值观教育。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学考察时,他曾将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养成比喻成扣“扣子”,并语重心长地指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5]。这是因为,价值观是人们对于善恶美丑的判断,一旦形成便会成为一种思维定势,继而影响一个人的具体行为。诚然,核心价值观不仅对于个体的成长非常重要,作为衡量人们社会行为是非曲直的基本标准,其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就我国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诉诸了我们对于国家、社会、个人的美好追求,它是全部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共同价值观,是价值选择的“最大公约数”[6]。基于此,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便是努力促进社会、学校、家庭和网络的联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为青年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营养,促进其健康成长。

5.以科学的策略方法为桥梁

对于科学而有效的教育策略与方法论的注重,是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特色。思想政治工作,就其本质而言,是一项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工作。因此,如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受教育者的兴趣,从而使相关思想和理念如春风化雨般地被其真心接受和自觉践行,就非常考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2016年12月,习总书记在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曾妙趣横生地将“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比喻成“盐”[7]。我们知道,“盐”在所有的调味品中是最为重要的一味,但却不适宜即食,就好像思政工作一样,如果简单生硬、不讲策略地进行纯理论的灌输,不但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故而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应当采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枯燥的理论知识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注意把握好一定时机与分寸,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认同、接受和内化,从而实现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

二、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价值向度

以青年的人格养成和人生成长为立足点,致力于当代青年思想境界的提升,以成就卓越,可谓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主要特征,也是其现实价值的形象体现。对于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状况及其客观需要来说,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形成,无疑为我们更加富有成效地补齐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1.为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宝库的丰富发展奠定基础

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当代中国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其本质上是一个完整体系,具有全面性、规范性和严谨的科学性。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出的一系列相关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要求,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传承和发展,而且它的形成,也是为了因应当前思政课课堂低效以及高校所面临的来自于一些非社会主义思潮的挑战日益严峻。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政治意识在新时代亟待增强和提高的现实需要,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它的产生,不仅大大拓展了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和实施路径,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明晰了路向。

2.为我国高校思政学科建设明晰路向

就其所担负的育人使命而言,我国高校是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又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我们教育对象的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概括地说,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充沛的情感世界,在高校接受着良好的教育,思维开放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从而为我们适时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机会。然而,毋庸讳言,基于种种原因,当前高校思政课堂存在沉闷、有效性下降、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的状况,已然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象。因此,如何在把握好思政课应有的理论性支撑的同时,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昂扬向上的学习心态,也就成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对此,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所提出的“钙论”、“纽扣论”和“盐论”等一系列形象、生动和富有针对性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不仅有助于帮助我们解决这些具体难题,也从根本上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在新时期改变思政课教学风格、提升思政课教学艺术水平的崭新思路。

3.为当代大学生铸就抵制错误思潮的有力武器

当今社会,西方资本主义思潮,尤其是其中一些非科学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思潮,越来越以更加隐晦的方式潜伏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价值观念尚未固化,而这些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学、艺术、观念必然会对他们产生或深或浅的不良影响。故而,高校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有效平台,将党和国家总结实践经验、创新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灌输给当代大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青年,帮助他们形塑科学“三观”,树立坚定而鲜明的政治立场,最终实现“立德”和“树人”的统一,便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课程渗透

作为当代青年夯实价值根基,廓清前进路向,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思想阵地,我国高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之系统工程中,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地位不仅无可置疑,而且是无可替代的。甚至可以说,高校思政课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关乎“立德树人”之育人目标的实现与否。基于此,切实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力,提升其有效性,便属当务之急。就其运行规律而言,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优化,根基在创新。而创新目标的实现,则首先依赖于教育理论的创新。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当代中国教育实践中的脱颖而出,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如何用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来指导思政课教学实践,进而实现二者的相互融通、相互促进呢?就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本身的基本属性和实践特色,以及高校思政课程的教育规律来看,大致可从三个层面来推进这一时代工程。

1.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促进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落地生根

通常意义而言,高校思政课属于意识形态教育,其教学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抽象性和理论性。基于此,传统思政课程的教育工作者便往往单纯地从思政课这一具体属性出发,在课堂上只考虑如何“教”,即进行简单的、机械的理论知识传播和意识形态的单向灌输,其结果便是因引起学生的心理抵触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的低下。在此情况下,我们所追求的“立德树人”的目标也就很难实现。而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需要将传统思政课程的“教书”同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的“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使高校思政课教学真正做到目中有人。换言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本然样态,应该是以“人”为本,它强调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互动。在此互动模式中,教师教需要重视方式方法,以助力于学生更好地学。而学生有效的学,也离不开教师的苦心栽培和正确引领,这依赖于我们把握正确的方向。在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我们做到这一点。为此,在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及时、全面且深刻地把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带到思政课堂上,以其先进的思想性和内在的科学性武装和引领大学生的头脑,使思政课成为言之有理、境界高尚的课堂。其次,要注意运用案例、视频及音频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思政课成为言之有物、充实饱满的课堂。最后,还要苦练内功,有效提升语言表达水平,以饱满的真情和愈益高超的语言艺术吸引和感染学生,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使思政课成为言之有情、情理交辉相映的课堂。

2.在理论与实践的共振中,促进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潜移默化

长期以来,着眼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英才的历史使命,我国高校思政工作,尤其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宣传贯彻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无疑是巨大和显著的,这也是传统思政课教学的优势之一。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就其所担当的使命而言,以树人为己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仅仅满足和停留于理论宣讲,而有意无意地忽视或否定理论本身同受教育对象之实际的结合,并对作为这种结合形式的受教育对象的社会实践漠然置之的话,其有效性是很难得到保证的。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所客观存在着的一系列“短板”和“不足”,已经非常明确地昭示了这一点。究其原因,马克思早就说过,理论是来自于人们的实践的。对于理论教育而言,“社会实践具有认知上的转化作用、认同上的强化作用和践行中的承载作用”[8]。因此,离开了受教育对象之社会实践的理论宣讲本身,也往往会因为失去源头活水而显得苍白无力,很难有说服力。基于此,在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课堂教学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统一,以课内外和校内外的全程性对接,来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知行统一。在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传播的同时,还要努力做到身正为范,以引导大学生在切实感受他律和自律的契合中,有效提升道德养成的自觉性。此外,在注重意识形态理论灌输的同时,还要努力创设条件,通过组织重走长征路、“三下乡”和精准扶贫攻坚等一系列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大学生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亲身感受革命之艰、祖国之强,进而增强其践行正确思想理论的积极性。

3.在传统与现实的交汇中,促进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场域形成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实现人的社会化的重要环节和为统治阶级培养所需要人才的关键渠道,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属性。对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这种社会历史性尤其值得强调。这是因为,我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文明的国度。五千年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血脉,不仅挥写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造就了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而且诠释了文化化人的无形力量,勾勒出思政育德的岁月年轮。自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尤其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建构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进程中,能够始终不忘初心,坚持在中国革命的辉煌历史语境和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光辉实践的辉映中,不断开创新局面,迎接新胜利,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党的优良传统。自1990年代以来,尤其是自新世纪以降,我们又进而逐步认识到批判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实践中的独特历史作用,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植根于丰厚的中华文化沃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是着力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结合,逐渐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相互观照、相得益彰的特征,这就为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晰了方向,也为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指明了路径。基于此,在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找到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契合点,使文化自信这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9],成为贯穿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之始终的一个重要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时代观和空间观,并以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逐步教育和引领青年大学生在认真感受和汲取“时代精神中沉淀的传统基因”[10]30的同时,又能及时超越传统的域限,在亲身参与并真切感受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高歌猛进的壮阔图景过程中,融通古今中外,实现文化自觉,形成“对社会公正的共识”[11],进而在历史和现实的时空交汇中拓展价值视野,提升人生境界。

要而言之,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党和国家有效推进当代中国思想政治工作改革、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根本指导思想,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科学的立场、崇高的价值追求、丰富的内容体系以及富于针对性的实践路径,不仅为我们在新形势下补齐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短板”,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效益提供了新思路、新理念和新方法,而且为我们在新时代进一步保持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培养出更多又红又专的优秀人才,开启了新路径、新视野和新征程。

猜你喜欢
思政理论时代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