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55)
人类对于21世纪的鲜明记忆,除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之外,也许就是人口从乡村转入城市的最终阶段大迁徙。城市产生生机和多样性,为其带来技术、顾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循环效应。随着工业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人类通过居住、生活、工作空间的迁移,乡村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2015年底,世界范围内城镇化率已达52%,全球已快速迈进城镇化社会,人们的社会观念、生活方式不断向城镇性质演变。城镇化率作为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并不能够真实反映城镇发展状态,更不能体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些国家和地区,比如拉美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城镇化率已达60%以上,但经济社会发展却很滞后,存在城市空间掠夺性扩张、过度性人口转移、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由于其经济脆弱性,人民生活水准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儿童饥荒、生态灾难等生活场景不断在城市上演,拥挤、破败、犯罪成为城市映像。中国经济增长驱动力正由出口、投资驱动模式向扩大内需模式转变。推动城镇化发展,变农民为市民将会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城市需要不同品位、趣味和癖好的人群,形成多样化的需求。
西安邮电大学段禄峰副教授的《城镇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陕西为例》一书,基于陕西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特征,针对新背景下的新问题,在系统总结评介城镇化发展相关理论、合理借鉴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融合管理学、地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城市空间与规划等多学科新理论,制订了推进陕西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导向和规划策略,建立了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城市繁荣背景下的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框架。该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全面性和实用性,研究内容丰富、对象明确、层次清晰,对推进陕西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该书的主要内容:(1)陕西城镇化发展基础解析。作者通过近年来《陕西统计年鉴》、陕西省内各地市统计年鉴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所反映的翔实数据,并通过实地走访从地理区位、资源文化、交通设施、技术条件四个方面介绍了区域概况;从城镇化正常推进阶段、过度城镇化阶段、独特的逆城镇化阶段、快速城镇化阶段概括了陕西城镇化的发展历史;从空间发展历史、人口城镇分布、发展阶段特征、空间发展障碍四个维度总结了陕西城镇空间格局。(2)陕西城镇化发展速度研判。作者论证了城镇化发展速度与产业结构演进之间的关系;通过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城镇化率与GDP之间的实证研究,得出陕西城镇化滞后的结论,较好解释城镇化发展规律。通过数据分析,作者进一步提出应稳步推进市民化制度改革、产城融合互动发展、生态及数字城市建立、优化城镇化规模格局和空间形态、统筹城镇乡村及区域协调发展等措施,稳步推进陕西城镇化发展速度,开辟区域经济社会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绿色之路。(3)陕西城镇化发展质量研判。作者论述了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内涵,构建了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科学确定指标权重,通过成果合成方法对人口就业、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公共安全、居民生活、资源环境、城乡一体化等子系统进行量化计算,并最终得出陕西城镇化发展指数。作者所构建的研判指标体系层层推进、结构严谨,是测度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较为科学、系统的方法之一。(4)陕西城镇化发展机制构建。作者从经济全球化、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规划、国内需求、产业导向、“三农”问题、结构矛盾、资源环境约束等方面总结了陕西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城乡规划、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经济发展四个维度简述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从目标引领、空间优化、功能分区、产业集聚、科技创新、生态管制、政府主导七个方面引导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从农业生态补偿方面论述了农村发展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从工资曲线、生活成本曲线、劳动力供给曲线论证城镇人口模式均衡机制;从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协调机制构建、主体功能引导、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统筹城镇化协调发展。作者通过致力于终止“内卷化”的小农经济,通过城镇化发展实现价值创造及增值方式的转变,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其研究成果符合产权激励和制度变迁的内在要求。(5)陕西城镇化发展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为解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通过复杂标准、的边际调整,实现对原有制度变革、替代过程。通过制度创新同样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率。作者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从城镇公共物品供给、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软质文化传承植入、破解二元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五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促进城乡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优化组合。这些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制度创新,为陕西城镇化健康发展了提供制度保障。
该书的主要结论:(1)城镇化意味着城乡经济、社会、空间结构的重新组合。城市是一种相互交错、相互关联的多样性需求。城镇化是促进城乡空间融合、增加生产资料配置效率、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陕西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必须掌握其发展现状和特征,才能对其未来进行科学预测,进而顺应发展规律及潮流,采取合意性措施进行引导,提高陕西城镇化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而是人类社会不断演进的自然结果。城镇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乡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并在城镇中安居就业,从事非农工作,体现经济职能和人口密度变化;二是城乡生活方式的变化,包含行为方式、处事态度和价值观念,体现行为、心理和社会因素。而城镇化,不仅简单指城镇数量和城镇空间的扩张,还涉及城镇的广大腹地——乡村区域,城镇化是区域增长极理论的实践路径。(2)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视人的发展和城镇化质量。陕西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城乡发展规划,切实走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道路,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教育、文化、住房等社会保障事业,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强化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产城融合和高质量发展。以新型城镇化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陕西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紧紧抓住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机遇,坚持“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和城镇空间扩展。(3)合理的城乡体系是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作者提出构建合理的城乡体系是实现城乡和谐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自然环境、地理区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定地域上的城乡体系结构;而合理的城乡体系才能使城镇的经济、社会、文化职能有序扩散。陕西要在各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统筹全省规划,实现不同地区的无缝对接,改变过去“就城论城、就乡论乡”的规划和建设做法,结合新型城镇化、新乡村建设及生态环境整治工作,科学有序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整合发展空间,协调城乡职能,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城乡发展格局。
《城镇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陕西为例》一书立足时代背景,进行特色视角的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探索陕西城镇化发展特征和趋势,得出科学结论并提出基于翔实数据的政策建议;该书结构合理,调研资料翔实,逻辑严紧清晰,参考文献全面,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