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研究
——以农民工培训为研究起点

2018-02-09 09:02张建萍
职业技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新生代用工农民工

张建萍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

0 引言

现在我们经常提到的新生代农民工特指那些年龄16周岁到30周岁的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这一群体目前在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总人数1.5亿人里面大约可以占到60%[1]。他们出生以后就走入校门接受基础教育,很多人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后就进入城市打工。相对来讲,这一群体对于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同时,他们渴望进入城市、期盼能够彻底地融入城市生活,而目前绝大多数城市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的准备。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相较于以“三高一低”为主要特征:接受义务教育普遍程度较高,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期望较高,追求物质、精神享受的期望值较高,工作过程中抗压能力值低。朱力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城市适应概括为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这是进城务工农民工群体适应的三个不同的方面,又是依次递进的层次:进城务工农民工群体从农村来到城市,首先必须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获得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和住所,才能在城市中生存下去,经济层面的适应是立足城市的基础;在完成了初步的生存适应之后,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是进城务工农民工群体城市生活的进一步要求,它反映了进城务工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生活的根源广度;文化层面上的适应是属于精神上的,它反映出进城务工农民工群体对城市化生活方式等的认同程度”[2]。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城市适应、城市融入问题的产生的根源在于缺乏足够的基本技能,在城市中很难站稳第一步,在勉强站稳脚跟之后又缺乏改变自身境遇的手段。一般的观念可能都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城市适应问题应该属于城市问题范畴,但值此力争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实现的历史阶段,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必须跳出固有的窠臼,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彻底城市融入问题自然也不可能例外。目前,我们应该需要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城市适应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一群体还普遍不具备在城市生存竞争中需要的劳动技能,往往只能从事最脏、最累、最苦、劳动报酬最低的劳动,且这一群体目前还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导致用工单位容易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形成片面的认识,可能会导致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城市融入问题的大量涌现。

1 珠海市农民工基本状况

新生代农民工的根在农村,他们接受了基本的义务教育,在知识水平有所提高的基础上,假如能有某些组织为他们提供在城市打工必备的基本技能培训,使即将外出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有机会接触到实用基本技能;在初步掌握这些基本技能之后利用一定时间来逐步熟悉所需技能,并最终参加全国某一单项技能资格考试,获得技能等级证书,这样的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薪金起点无疑会提升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被各级政府寄予厚望的组织形式,有责任为顺利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提供前期的基本性辅助功能,而发展良好、经济实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恰恰具备这种能力。

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培训的客观基础

2.1 在农村社区群众基础好、可信度高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办人一般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奋力搏杀,真正证明了自己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其对市场经济竞争基本规律的把握颇有心得体会,在农村中其影响力、号召力、说服力较强,由其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往往比政府建立的培训机构更容易得到农民的认可。

2.2 新生代农民工组织性更强

根据李伟东(2009)的调查结果显示,明确表示需要新生代农民工自己组织起来的比例达到40.5%[3],这在一定程度说明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较之第一代农民工有着更为强烈的归属性需求,更希望通过自己组织起来维护自身权利,而不是像以往只是单单的通过诉求,寄希望通过引起其他社会群体的重视来提高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新生代农民工更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组织,过去的想法往往是通过在务工地建立相应的组织来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所预期的功能,但由于不同来源地、不同文化观念、不同生活习惯等容易造成彼此融合的困难,那不妨换一种思路,建立同属地务工人员组织。这种组织有些类似于过去所说的“老乡会”,无疑一起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外出务工人员更容易形成紧密型的群体组织,彼此间的互信、融合问题必将轻易化解。经济实力较强、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到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技能培训工作中来,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缺乏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参与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解决合作社成员家庭内部、周围利益相关农户的家庭富余劳动力问题,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培训锻炼队伍,使受过培训的外出务工人员形成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良好印象,使其中部分人今后回乡创业成为可能。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的本质区别还在于迁移的方式是“融入型迁移”而不是“候鸟式迁移”,如果不及时采取预防性措施,很难避免我国农村出现类似于日本农村的那种90%的人口都转移到城市当中的情况。在外出务工人口增多的前提下如何为农业生产留足、留好充足的劳动力这一问题还只能寄希望于与农民群众联系紧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组织,才能使留在农村居住的人口其生活水平、子女受教育程度、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与城镇居民不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才能真正留住一部分农民群众的心。现在的情况是绝大多数农民群众不具备转移的条件,未来条件成熟不排除转移的可能。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到农民培训中来能够做到未雨绸缪,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

2.3 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加了解农民的需求

“订单制”培养这种在产业工人塑造过程中非常有效地方式目前还没有应用到外出务工人员培训中来,过去的做法无论是采取“培训券”还是“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其操作的主体都是大学等培训机构,其理论知识体系远离生产实践,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而真正深入生产实践,了解掌握外出务工群体基本能力,采取有效方式尽可能地与劳务输入地用人单位进行对接,将第一手的劳动用工信息尽快地反馈到外出务工群体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必将更好的服务外出务工群体,减少其在不同城市间由于劳动用工信息不透明造成的时间、金钱成本。

2.4 参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有利于壮大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还不具备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的能力。启动依托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有利于抢抓机遇,做大、做强一部分专业合作社,使合作社的发展由注重数量的增长转变为注重经济实力、服务能力的提升方面。目前国家、省级政府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主要还是采取“广撒网”的方式,并没有建立并完善根据专业合作社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水平来予以资金、物资等扶持的制度。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不仅可以实现弥补、替代农村中职的目的,还可以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资金支持,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形式的资金支持并不受世界关贸总协定“黄箱政策”的限制,有利于扶持一定数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壮大实力,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实现维护我国农业领域利益的目的。

3 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的具体做法

3.1 提供必备的劳动技能培训

为了快速适应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典型特征,在选择人员开展基本职业技能培训之初,首先就要开展最基本的筛选,确定某一种技能所对应的就业岗位是否能够真正给参与培训者带来充分的劳动满足;其次需要针对参与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实际掌握状况,组织接受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国家承认的各级基本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最后还需要积极联系用工城市具体企业,与企业形成合力,最终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城市融入工作。

3.2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如果想改变上一代农民工无法彻底融入城市,最终无奈返乡的状况,就需要他们从自身着手做出彻底的改变,从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改变无法彻底融入用工城市的痼疾所在。要认识到很多习惯的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由于意识形态的不一致所造成的生活习惯的不协调,但我们应该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后续的持续改进得以最终的解决。组织培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机构需要积极联系输入地用工企业,由具体的用工企业责成专人为参与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讲授输入地城市的风土人情等状况,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培训是否合格的重要参考指标。

3.3 促进正确心理调节能力的养成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城市融入问题,是未来能否实现“三化同步”所需要面临的最严峻考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最终彻底解决才能寻找到真正的突破口,而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在面临融入城市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心理调节能力缺乏,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组织开展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基本劳动技能培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积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敢于面对用工城市务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艰难困苦考验,要认识到遭遇挫折是融入城市生活所必需的,即使来自不同的城市都可能面临不同文化、不同观念的强烈碰撞,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同样不能避免,甚至将更加强烈。

3.4 提供相对完备的城市适应保障支持

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城市适应,乃至最终的城市融入必然是一个长期发展、动态存在的过程,在这一问题得到最终解决之前可能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中国的城镇化是所有人民共同的城镇化”这一基本原则,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融入城市生活中面临的所有问题必将得到很好地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机构应该在培训全程灌输用工城市的基本劳动技能信息,并提供一定时期内的劳动技能更新服务,保证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能够彻底地融入用工城市,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4 必要的保障措施

4.1 必要的经费保障

“涉农”专业逐步免费应该是必然的趋势,毕竟我国目前农业人才储备还不足以支撑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实现。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培训,这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的问题,也是影响到今后一个较长时间段内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能否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的一个关键问题,解决的好,长期制约我国发展的“三农”问题的解决将拉开帷幕,解决不好,我国政府所提出的“三化同步实现”将会成为一纸空谈。因此,有必要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将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农村职业教育的“桥头堡”,可以考虑由政府提前支付一部分费用,待对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的考评结果出来后,再以奖励的形式支付后续费用,调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保证这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不像其他类型培训一样流于形式。

4.2 强化基础教育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提供的以城市适应为导向的培训,注定只能是一种“短、平、快”的过程,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素质的提高不可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就要求有关部门逐步强化农村基础教育,使外出务工者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与未来接受培训相适应的基本文化知识。

4.3 合作社与企业、大学的对接

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光靠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无力完成的,只有积极地与用工企业、大学进行有效对接才有可能完成。合作社与企业、大学进行对接有助于结成劳动培训用工联盟,改变产业工人无人培训的现状,为新生代农民工逐步适应城市、融入城市更好的服务。

5 结语

以农民工培训为研究切入点,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组织形式,从深层去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技能不足、劳动报酬偏低、生活习惯不良、社会适应性较差、心理调节能力匮乏的状况,从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去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让他们由内而外的蜕变,从根本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从而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猜你喜欢
新生代用工农民工
以“灵活用工”破解用工荒是有益尝试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信息超市”精准破解用工“两头难”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用工难”困扰西部地区:费力气招人 干一个月走人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