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结平
(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儿科,广东中山 528415)
儿科是为患儿服务的一个特殊场所,针对于患儿的各种身体不适给予相应的治疗护理。但是患儿的身体器官还没有发育成熟,免疫力较差,病情变化比较快,自我表达能力比较弱,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1]。因此,身体上出现不适后,多数患儿往往无法以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且部分患儿对于针扎、吃药都存在一定的恐惧,畏惧心理。对于医院,有着天然的抗拒感,因此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很难依从医护人员[2]。在这个时候,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探讨了标准化沟通方式在儿科医护间沟通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本院儿科于2017年7月-2018年7月实施标准化沟通方式,选取100例设为观察组,本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未实施标准化沟通方式,选取100例设为对照组。统计两个时间段内,本院儿科因为沟通不良导致的不良事件,并分析相关原因。
1.2 方法 标准化沟通方式:(1)在本院儿科的患者的个性特点,疾病特点以及易虎认为标准简历标准化沟通方式,该方式由本院儿科医生,护士共同讨论而成,护理人员需要快速掌控患儿现状,患儿背景,并对患儿进行评估,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并能够及时将患儿信息反馈给医生。(2)成立标准化沟通培训小组,由本院儿科护士长以及高级护理人员组成,实施标准化沟通方案,并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正。(3)实施标准化沟通方式之前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采用大班教学法,培训时间2 h,向医护人员详细阐述标准化沟通方式的理念、内容、含义、优势、使用原因以及培训方式。并要详细告知护理人员,医生对于标准化沟通方式的认可,获取护理人员的支持与认可。
1.3 观察指标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患者护理满意度,满意度通过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获取,调查表内容相同,包括“你是否对护理人员的沟通,护理工作满意?”等10个问题,总分10分,分值越高,表示儿科患者越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观察组护理满意评分为(9.32±0.6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2±0.77)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于儿科患者而言,护理人员应用标准化沟通方式,能够提升患儿的住院安全,能够保证医院医疗可靠的同时,也能够保证医院医疗团队能够进行完整可靠的沟通,能够减少沟通障碍,能够更为客观地获取患者的相关资料。在以往临床工作中,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存在明显差异[3]。多数儿科护士长期处理大量工作,工作状态比较匆忙,工作压力很重,护士在向医生汇报患儿的病情时,往往只阐述患儿在治疗期间存在的问题,并不会主动分析患儿出现症状的原因,病情改变的原因,无法将所有的信息都报告医生。尤其是年纪较轻,工作时间段的护士,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还无法有效地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工作中往往有一种公事公办、机械式的工作模式,不懂得主动分析患者病情,严重缺乏沟通能力。标准化沟通方式不仅能够提升护士的沟通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而且能够改变护士的思维方式。护士在与患儿及家属交谈之前就已经获取了部分信息,因此在分析信息时能够更为客观地进行观察研究,能够客观地针对患者症状,提出相应的建议。
儿科是为患儿服务的一个特殊场所,针对于患儿的各种身体不适给予相应的治疗护理。但是患儿的身体器官还没有发育成熟,免疫力较差,病情变化比较快,自我表达能力比较弱,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因此,身体上出现不适后,多数患儿往往无法以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且部分患儿对于针扎,吃药都存在一定的恐惧、畏惧心理。对于医院,有着天然的抗拒感,因此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很难依从医护人员。
综上可知,标准化沟通方式在儿科医护间沟通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提升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