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美玲
肝包虫病是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我国有的区发生较多,主要是单囊型包虫病和泡状棘球蚴病,在临床治疗中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方式,其中肝包虫内囊摘除术是一种常用的传统手术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等优势,但术后并发症发生较多,如复发播散种植、胆瘘等情况,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效果[1]。为此在患者术后应加强对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减少并发症发生。文章针对我院收治的41例患者在行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后对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总结其相应的护理要点。现报告如下。
2017年1—12月一年内我院肝胆胰脾外科收住肝包虫外科手术治疗患者41例,所有患者均为肝囊型包虫病,其中内囊摘除7例,内囊+外囊大部分剥除19例,外囊完整剥除15例;男性19例,女性22例;年龄3~74岁,平均年龄为(43.02±6.5)岁。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临床护理要点进行总结,具体的护理措施为:(1)术前护理,由于患者对于该类疾病的了解较少,或存在有多次手术经历,术前有过度的心理紧张情绪,使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甚至部分出现病理性心理活动,严重影响到手术治疗和预后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告知患者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向患者讲解关于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采取一定的措施缓解患者心理压力,确保手术顺利进行。(2)术中护理:患者在术中通常采用椎管内麻醉方式,在麻醉前应注意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在术中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建立静脉通路,对患者给予适当的安慰及鼓励话语,减少患者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3)术后护理:术后对患者各项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包括体温变化情况、脉搏、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对腹带的松紧度进行检查,并指导患者保持合理的体位,通常以低半卧位或是斜坡卧位,利于呼吸顺畅,减轻切口疼痛,同时降低腹壁的张力[2]。部分患者在术后会出现正常吸收热,体温升高,但最高体温不超过38℃,在护理中可以采用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遵医嘱,注射安痛定,在半小时后对体温进行再次测量。如患者在麻醉药效消失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找寻合适的体位,使切口疼痛得到缓解,通过采取深呼吸或是听音乐的方式转移注意力,对疼痛感较强的患者可以注射杜冷丁等止痛药物。
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本组患者的回访率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其中护理满意度评价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护理态度、护理质量、护理服务水平。
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基本好转判断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有所好转判断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未消失,或者加剧,判断为无效。
经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41例患者在术后有1例发生肝功能障碍,胆瘘2例,切口出血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63%、在实施针对性护理后,患者全部得到好转,经术后随访发现无并其他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患者平均住院日(15.0±2.5)天,人均住院费用15 998元,临床路径入径率65%,完成率55%,出院随访完全率95%,出院患者电话回访率100%,护理满意度为100%。
肝包虫病是人体消化道中有幼虫入侵到肝脏中所形成的囊性病变,是寄生虫性疾病,常见为人畜共患,主要包括有包虫囊肿和滤泡型包虫病,该疾病易感染人群为学龄前儿童,在临床治疗中多采用手术治疗,且有顽固性并发症,经播散种植发展为腹腔包虫和盆腔包虫等,因此患者需要进行多次手术方可治愈[3]。
在临床护理中,应在患者手术的前一天由巡回护士了解患者一般情况,如皮肤是否有破损,生命体征,有无肢体障碍或是否过敏体质,向患者讲解手术方式,麻醉情况等,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评估[4-5]。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仪器,设备等,包括麻醉体位,术前注意事项,麻醉注意事项等,告知在仪器设备启动后不要紧张,降低对手术室恐惧感,叮嘱患者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包虫囊壁受到外力作用破裂导致休克[6-7]。在手术过程中,巡回护士在病房中接患者时应保持热情,了解患者的休息状况,关注患者表情和眼神,在进入手术室途中用聊天的方式向患者介绍手术室布局及人员等,增加对手术信心,同时做好家属的安抚工作[8-9]。由于肝包虫病通常采用全身麻醉,在手术中向患者贴眼贴膜,或涂抹红霉素眼膏,避免发生水肿和结膜干燥,手术室温度应保持在26℃,湿度为50%,术中注意患者保暖,减少术中低体温现象发生[10-12]。
在本研究中通过对本院收治的41例肝包虫病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在实施针对性护理后,患者全部得到好转,经术后随访发现无并其他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根据患者术后情况观察,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总结护理要点,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