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浅议

2018-02-08 10:34刘晓明
价值工程 2018年7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刘晓明

摘要:随着我国机械行业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特别是对富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更加急迫。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向,本文主要是通过探讨如何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以探究高职机械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途径和科学激励机制,以搭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校企合作育人的平台,营造出有利于技能型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教学环境。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 in China's machinery industry, the demand for skilled personnel is also gradually increasing. In particular, the demand for innovative and skilled personnel is even more urgent.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mainly probes into how to carry out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in depth so as to explore cultivating ways and scientific incentive mechanism of th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ries to create a good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the growth of skilled and innovative talents through building a platform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awareness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关键词:高职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mechanical specialty;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7-0176-02

1 校企合作的现状及问题

中国职业教育经历20多年的探索发展,“校企合作”已融入了广大职业教育者的思想经纬,取得了广泛共识。但是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实施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校企合作深度浅

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积极性弱,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广泛与企业进行合作,多是“为解决学生顶岗实习预就业”,形式单一,多是属于浅度合作。

1.2 校企合作长效性差

大部分校企合作多是企业需要人才就与学校合作签订“订单班”,合作多是一两次,目的仅仅是招聘急缺的工人,对真正深入的合作没有多少兴趣,有的企业也是迫于学校的要求和关系勉强签订合作协议,并没有实质推进的意愿。

1.3 校企合作没有深度

企业与学校缺乏有效的对话机制和沟通渠道,供需侧人才不匹配。企业没有兴趣与学校做课程开发、师资培养等深度合作,但是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急迫,高职院校独立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质量又难以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人才供给方与需求方严重不匹配的矛盾越来越激烈。

1.4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和实践能力与企业生产技能需求严重不匹配,熟悉企业文化、企业生产技能及要求的“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虽然近几年各高职院校非常重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锻炼,经常派出专业教师下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但是也很难达到专业理论与生产实际完美结合。

2 高职机械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主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更好地顺应社会的发展,满足企业优化生产方式、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需求。高職院校要实现培养和造就大批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就要不断创新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改革教育体制。

2.1 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将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创新思维方法、革新途径,以及生产实践过程的管理创新、工具创新、工艺创新等案例溶于专业核心课程中。

2.2 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实践动手训练不断积累经验而完成的,所以要重视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改进课程教学过程,不断强化教、学、做一体化课程。

2.3 创新意识的养成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靠教育过程的潜移默化完成的,其目标的实现是要靠“教育过程中不断的创新”来实现,要重视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体系等的创新。

2.4 重视与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合作,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职业技能大赛。

3 高职机械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内容搭建对策

由高职机械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可知,提高校企合作的实质效果,强化深度合作,将有效丰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并有效改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endprint

3.1 提高校企合作认识高度

充分认识企业需求,让企业能够从合作中得到企业想要得到的收益,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通过为企业提供人才,积极参与企业科研攻关项目及企业员工培训等社会服务,让企业把校企合作的思想认识提高到促进产业升级换代,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高度上来。

3.2 创新拓展校企合作内容

3.2.1 共建生产实训基地

主要从技术支持、硬件支持、管理人员配置、实训项目、联合生产等方面,有效促进校企双方的有效交流。学校如果没有企业设备的支持,学校应该按照企业生产配备的先进设备进行设备采购投入,以达到与企业生产实际同步,培养学生技能的先进性。

3.2.2 专业课程开发与建设

校企双方结合企业岗位制订相应的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教材,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课题来设计学习情境,将有效解决学校教材落后生产实践的问题,以使专业动态调整、特色显著;课程教材的开发过程中,也可以将企业的岗位要求、管理和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学中,推动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培养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这将对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深入改革,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整体师资队伍的水平起至关重要作用。

3.2.3 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合作

学生自入学到毕业之前,分阶段分批次进入企业进行参观、实训、顶岗实习等活动,使学生全面了解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企业生产运作流程,明确其职业生涯目标。

3.2.4 校企共同培养师资,强化企业内部职工培训,达到互惠共赢

双师素质教师是职业院校紧缺的师资力量。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为在校教师企业培训提供条件。同时,学校应积极派出教师参与企业职工培训以及定岗定级考核工作中,有力支持企业员工新技术、新技能等培训工作。

3.2.5 校企广泛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积极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

技能竞赛是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的重要手段。定期开展、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对学生、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企业用人、选人都有深刻的影响。

3.2.6 校企共同开发科研项目

鼓励教师、学生社团积极参与企业研发、生产改良等项目中。同时积极联合企业进行各类科研课题的申请与研发。完善校企科研创新体系是校企合作的关键一环节。

3.2.7 企业文化进校园

文化融合是校企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他是现实高职教育素质培养、文化育人、内涵发展的根本举措,是校企合作的深度合作。

4 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告诉发展的今天,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内容架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显得尤其重要,为了更好地架构创新育人模式,我们要密切联系企业深入改善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摒弃旧式教育理念,深化校企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平利.建构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高等教育,2014,1(3):65-69.

[2]李超颖,杨建民,宋清萍,王萍,王振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J].高教學刊,2017(5):9-10.

[3]何衡.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过程中的管理困境与突破[J].安徽职成教,2014(2):12.

[4]张健.校企合作“五度”问题及解决方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3):82-86.

[5]陈建国,张婉秋.基于校企合作视角的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2):144.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供给侧改革下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创新性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