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化工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2018-02-08 23:32:15曹媛媛殷伟芬
镇江高专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化工类工学化工

汪 萍,曹媛媛,殷伟芬,蒋 艳

(1.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医药与化材学院,江苏 镇江 212028; 2. 镇江市功能化学重点实验室,江苏 镇江 212028)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就业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的生产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实现实际工作与理论学习有机结合,使学生获得工作经验,提高以实际生产技能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工学结合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强调学中做、做中学,有利于学生的协调发展[1-4]。高职化工类专业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成为化工行业的技术人才。

化工行业已进入高新技术化和生态化发展阶段,需要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装备,突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技术。高职化工类专业主要面向化工生产、建设和管理第一线,为化工生产企业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动手实践能力的技术型人才[5]。高职化工类专业只有培养具有化工生产、工艺研发、质量检验等全方位知识体系储备,能够完成和解决生产性操作难题的实践型人才,才能与化工产业的发展需求相契合。

化工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实践性教学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最直接、最有力的手段。近年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医药与化材学院采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适应化工行业的新发展。

1 培养现状与问题分析

目前高职化工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工作还很薄弱,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阻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难以适应未来化工行业的发展需求。

1) 课程体系结构单一。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实践内容与化工行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不匹配,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大多围绕理论课教学设置,倾向于验证性实验,偏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实验内容单一、更新不及时,不能满足当前化学化工相关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需求。教学过程机械化,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关键的实践项目仅停留在“认识状态”,与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相差甚远[6]。

2) 实践教学资源短缺。许多高职院校实践设备落后,更新速度较慢,因学科建设经费有限而使化工专业实践平台建设缓慢,用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场所和仪器设备较少,学生只能参照课本上的图解了解实际生产设备,毕业后不能直接与企业接轨,还需要二次培训。

3) 教学方法因循守旧。教学过程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通常只是按照实践教材上的实验内容进行授课。学生只是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对实验内容并没有真正理解和融会贯通,更谈不上探索和创新。一些需要使用大型仪器设备的实践课程,部分教师只是做示范性实验,失去了实践课程的设置意义,达不到实践性教学的目的。

4) 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随着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许多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不断提高,招聘的教师学历较高,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一线生产的工作经验与实践指导能力,实践教学时常常显得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无法拓展实用的知识点。

5) 考核方式单一。目前化工类课程的实践教学评价还是沿用传统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以批改学生的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报告记录为主,结合学生的平时作业、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这种考核方式注重结果,忽视操作过程,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实践的真实水平,甚至会影响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兴趣。学生有时会照搬照抄课本上的实验内容,甚至抄袭实验报告,很难达到提高实践能力的目标。

2 策略与途径

以实际生产中的案例代替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让学生接受真实的化工生产培训,掌握大型化工企业的自动化、现代化生产工艺流程,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2.1 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职化工类专业培养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形成社会实践、教学实践、专业实践、课程实践、毕业实习等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由此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7]。课程设置中应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开设专业实践创新课程,添加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课程,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操作能力。实践教学内容应具有前瞻性、实用性、策略性,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互相促进。

2.2 加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力度

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和合作企业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理论教学、技能训练与企业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首先,在实践教学中融入生产企业实际生产项目,让学生切身感受实际的化工生产过程,实现“零距离”就业。任课教师应多与对口企业接洽,引入具有针对性的生产案例,按照实际生产需要和行业生产标准的要求完善实践课程教学项目。

其次,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拓宽校外实习就业平台。充分利用现代生产企业的生产技术和装备,让学生感受实际生产过程,提高学习兴趣、生产实践能力,强化安全生产意识。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医药与化材学院各专业的综合实训课程都联系了对口企业。比如,建材检测专业的建材综合实训课程直接在镇江四方建设质量检测有限公司的检测室请一线工程师讲解。根据行业标准,按照送样→制样→检测→数据上传→出具报告的工作过程完成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的常规检测。制药综合实训课程由教师在江苏中兴药业有限公司和江苏宏康药业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讲授,学生在生产车间、煮药提取车间、化验室等工作岗位,完成煮药、提取、溶剂回收、煮浆、制成浸膏、外包、检测等生产过程。与企业合作,可以使书本上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知道实际生产状况,亲身体验行业标准、不同企业对生产环境的要求、工作人员严谨的工作态度,学习新技术,接受新观念。当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需要社会支持、企业参与和政府调控。

2.3 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

加强实践性教学,以实际生产项目引导教学,采用启发、讨论、示范等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透彻了解实际生产过程并积极探索创新点。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医药与化材学院部分实践课程与相关企业生产相联系,以有待解决的生产实际问题为实践项目源头,按照工作方案设置实训任务,设计与实际生产情况相近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实践实训,完成教学任务[8]。

2.4 实行导师制,促进实践教学

名师出高徒。理论和实际生产经验丰富的导师可以发现学生在实践环节的问题,及时给予建设性的指导。对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高职化工类专业,需要为学生配备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学业导师,来自生产一线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企业导师。

首先,不定期地派遣教师到校企合作单位挂职锻炼,不定期地在教师中开展教学仪器设备的实践技能竞赛,督促教师不断地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巩固、深化理论知识。

其次,为新生配备学业导师,每位学业导师同时指导4~5名学生。学业导师定期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生活指导、思想引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同时,积极与企业联系,经常邀请企业一线操作人员参与教学工作。在校企合作中,不断深化学徒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学生在双师指导下提高职业能力[5]。

2.5 改革考核方式

要达到新时代化工行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标准,必须严格考核实践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将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有机结合起来。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医药与化材学院近年来加大课程改革力度,除考查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引入生产企业的考核标准,让学生提前认识企业生产标准,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过程性考核在总体考核中的比重。大力推进考工考证制度,如工业分析专业的化学分析工、安全与环境专业的环境监测工、制药与应用化工专业的化工总控工、CAD考证体系。引入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专业考试标准,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以教师教的角度”向“以学生学的角度”转变,重点考虑学生的综合发展。

3 结束语

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加强校企合作,实行学业导师制,可以让学生在现实生产中综合应用专业知识,提高实践技能。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医药与化材学院化学分析工、环境监测工、化工总控工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的最终通过率达100%,企业对学生的认可率达98%,经常有单位提前预定毕业生。

化工行业持续快速发展对高职化工类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地完善高职院校化工行业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多层次、多元化实践教学,依托先进的、开放式的双创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兵.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6.

[2] 龚向哲,孙莉莉.工学结合视角下高职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4):73-74,96.

[3] 伍百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刍议: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思考[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5):148-151.

[4] 舒均杰.高职化工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4):209-212.

[5] 苏学军.高职化工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激发与培养探索[J].化工时刊,2016,30(10):38-41.

[6] 王卫霞.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J].广东化工,2010,37(10):193-194.

[7] 陈锦中,亢玉红,李健,等.“化工实训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究[J].化工管理,2016(23):79,81.

[8] 汪萍,蒋艳,唐国钢,等.项目教学法在“工业分析技术”中的应用[J].镇江高专学报,2014,27(4):113-115.

猜你喜欢
化工类工学化工
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化工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成才(2023年14期)2023-11-16 03:26:16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2022年30期)2022-11-15 05:05:10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2022年15期)2022-11-15 04:12:20
盐工学人
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学生安全素质养成教育的探讨
云南化工(2021年9期)2021-12-21 07:44:22
一起化工安全事故的警示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化工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实践与探索
山东化工(2018年20期)2018-04-02 16:30:53
工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