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楠
(南京晓庄学院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供给侧改革的概念由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改革实质是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规范政府权力,最终引导企业良性发展,增加有效供给率,全面深化改革。随着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首创成功,文化领域的改革也显得极为迫切与重要。近年来江苏省经济发展越来越快,文化产业却难以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探讨江苏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近年来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资源使用效率不高、创新力不足、文化精品缺乏等问题,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公共投入增加而绩效下降的悖论[1]。
2014年江苏省文化产业的文化机构和文化工作人员相较于2013年稳中有降、规模变小,由表1可知,2014年与2013年相比,文化机构数和文化从业人员数总体分别下降了2.7%和4.4%。2015年随着供给侧改革的积极推行,全省文化机构和文化工作人员相较于2014年有较大幅度的上涨,尤其表现在艺术业和文物业方面。
据统计,作为全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江苏也存在潜在消费和实际消费的缺口,达1377亿元。这一缺口需要通过文化层面的消费需求来弥补。目前从电视电影到惠民演出,从艺术展览到文化旅游,公众的文化生活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但江苏精品文化供给不足,导致文化产业规模增长遇到了一定困难。
表1 2013,2014和2015年全省文化机构和文化工作人员构成
注: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
江苏省积极推行供给侧改革后,将文化产业的发展列为江苏省发展重心之一。江苏省文化产业可分为三个部分(见表2),分别为核心层、外围层和辐射层,产业规模分别突破500亿元,充分体现了供给侧改革的作用。文化产业规模虽大,核心层却不突出,远低于外围层和辐射层,江苏文化产业内部各层级发展不均衡,产品结构和档次不尽合理,高附加值的行业发展不成熟,对经济的贡献有限。
表2 江苏省文化产业层次分类表
注: 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新闻出版局等资料
江苏省文化产业的增加值连续5年持续增长,供给侧文化改革实施以来,截至2015年底,江苏省文化企业达到10万家左右,从业人员突破110万人,企业资产总规模、主营业务总收入分别达到1万亿元。2015年底,江苏省文化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3000亿元,达到3167亿元,位列全国第二,占GDP比重超过5%,具备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形态(见表3)。
表3 近年来江苏省文化产业增加值
注: 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
江苏省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可解决文化产业“供给侧”问题。从调整文化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行将导致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占比下降、新兴产业占比提高,文化产业更进一步健康发展。从消费角度看,供给侧改革能降低成本,去产能,增加企业的营业利润,加快人才的流动,提高劳动者的报酬。文化市场良性竞争,文化产业得到健康发展,消费者将拥有越来越多的消费主导权,文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2]。
二是能有效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性”问题。随着文化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模式遵循一般产业结构的模式,即从订单加工到简单模仿。由于文化产业有着一般产业所没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因此随着文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文化产业的周期性波动存在着政府与非公文化经济共同造成的反周期力量,这两种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对文化产业增长周期的曲线运动造成很大影响[3]。另外,由于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将导致文化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必须通过结构和制度变革,提高潜在增长率,才能使文化产业的短期发展与长期发展有效结合。
近年来,江苏省文化产业“结构性过剩”问题日益突出,整体文化机构规模和文化从业人员数越来越多,但是文化产品的无效供给问题却愈发明显。一是文化产品缺乏创意。二是文化产业出现结构性过剩问题。江苏省电视剧年产量达到0.5万集,位居我国文化市场前列,但大部分为低端重复抄袭的作品[4]。三是很多文化精品得不到大众以及市场的认可。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正向个性高端化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创作出现的种种问题,许多文化精品难以走进市场。
在供给侧改革初期,各层级发展不均衡,产品结构多有不合理,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低于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在江苏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中,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外围层所占比重较大,相反,以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与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服务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核心层所占比重却较低。另外文化产业核心层中,以政府主导、进行宏观调控的出版业和广播电视业占较大的比重,而文化休闲娱乐业由于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其文化增加值远高于外围层中的其他行业。令人意外的是,国际广泛公认的最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即与知识密集型、技术创新型等高产业价值密切相关的、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服务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5]。
江苏省有13个市,其中南京为省会城市,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地处江苏省南部,经济文化发展位于江苏省前列,一般统称为苏南地区,扬州、泰州、南通统称为苏中地区,盐城、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统称为苏北地区,其经济文化发展相较于苏南、苏中城市来说,显得有些落后。供给侧改革是对于整个江苏省的文化产业而言,所以苏南、苏中和苏北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也不相同。根据2016年江苏省统计年鉴显示,苏南地区的人均文化消费远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同时也高于全国的人均文化消费,苏中和苏北地区的文化消费呈连续小幅度增长但低于全国人均消费,其中苏北的人均文化消费远低于苏南地区。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行,整体上会促进江苏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产业发展失衡,影响总体效益。
2014到2015年,文化机构数和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呈不断上升趋势,分别达到20263个文化机构、167883名从业人员,文化资源总量已位居全国前列,但人民群众对文化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满意度却很低[6]。究其原因,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倾向于追求精品文化。
因此,政府部门要健全知识产权和专利制度,鼓励产品创新,支持原创作品发展,保护原创作者的权益。要增加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力扶持那些中小微企业的精品创作,不断升级中低端文化产业产品,提高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全面提高文化领域的创新意识,促进整个江苏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要从本质上解决低端供给问题,不断提高大众审美水平,培育德艺双馨的创作者。要采取措施制止粗制滥造、危害人民身心健康发展的快餐文化的产生; 要提高受众的文化水平,使广大人民在遇到低俗文化产品时能做到自觉抵制。同时,建立黑名单制度,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依法行政、严格执政,从源头上杜绝低端产品的供给。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进一步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的整合将成为改革的重点,政府需加强宏观调控,文化企业内部需创新文化体制,促使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区域间融合发展。
应全面提高省内文化产业双创意识,讲好“江苏故事”。在制造业领域,加强产品创新,实现文化产业品牌增值; 在服务业领域,充分用好江苏的文化资源,提供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同时积极研发高端化、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运用科学技术提高文化产业的档次。加强文化产业内部的融合,确立市场准入机制,鼓励中小微企业以政策中规定准入的方式加入到整个文化产业市场中来,齐研发,共分享,充分调动各企业文化投资的积极性。
应充分利用江苏省独有的金陵文化、楚汉文化等资源优势,研发出江苏省的文化品牌,实现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统一。江苏要突破原来的文化产业分类,从整体大文化的角度创造出新的产业,力争在创意设计、动漫业等新兴文化产业中占据优势地位,利用现有发展积淀和优势提高文化产业的水平,把握好供给侧改革这一机遇,加大对设备和人才的投入,将江苏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使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而新兴文化产业比重较低的问题在改革中得到有效解决。
确立适用于江苏省省情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加大对苏中、苏北薄弱地区的支持力度,促使区域间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文化产业区域格局。地方政府要从新的角度审慎考虑文化产业的发展意义,将文化产业的发展视为江苏省经济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促进各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江苏省政府应在供给侧改革这个大背景下积极响应国家改革政策,根据地理位置、资源、经济发展的不同,因地制宜,确立苏中、苏北和苏南区域发展重点,整合相关资源,利用当地特色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形成既有原创性又能协调互补的文化产业优势。
因地制宜推进公共文化均等化服务。由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的不同,江苏省各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南部比较发达,中北部相对落后,城镇较为发达,农村较为落后。应该完善相关政策,健全相关机制,再辅之以政府的相关手段方式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均等化。
参考文献:
[1] 邱方明.文化领域也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前线,2016(2) :78-79.
[2] 熊若愚.以供给侧改革破解供需错位[J].党政视野,2016(1): 55.
[3] 沈坤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治理思路的重大调整[J].南京社会科学,2016(2) : 1-3.
[4] 文建东,宋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20-27.
[5] 刘志彪.政府的制度供给和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J]. 学习与探索,2017(2):83-87.
[6] 赵小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延伸[J]. 科协论坛,2016(8):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