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名望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世界古代史》是历史本科专业学生一入学就学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学生树立正确的全球史观和了解人类历史演进的重要课程。尽管如此,国内大多数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受学生课程背景知识缺乏、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的限制,教学效果不理想,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拟对此做一分析,并就此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期对深化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有所启示。
当前,高师院校的世界古代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构筑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影响着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世界古代史》是历史本科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较《中国古代史》有“广、多、古”的特征。“广”意指授课内容涵盖五大洲古代主要文明的历史演进,“多”意指各个地区的文明演进路径、内容各有千秋,“古”意指内容追溯时代久远,上至数百万年前人类的演变,下讫十五、十六世纪资本主义萌芽的壮大。在这当中,大多有史记载、可考的民族、国家已烟消云散,踪迹难寻。除此以外,目前初高中所讲授的关于世界古代史的内容,所占篇幅偏少,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仅有必修一的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以及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必修三第11课的《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1]涉及世界古代史的内容,如此势必造成学生对西方历史演进缺乏一个全局观,同时对其他为人类文明发展演变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文明,比如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的发展演变认识有限。再加上,受地域、气候等因素影响,古代各国的国家形态、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等知识内容体系与古代中国的文明演进迥然有别。大多数学生在繁重课业的情况下,缺乏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相关知识的动机,对此的感性认识也就大打折扣。所以说,世界古代史对许多刚入校的历史专业本科学生来说,用一门全新的课程来概括一点也不为过。
师资力量的强弱是决定学生是否能学习好《世界古代史》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近代以前,中国对世界的了解十分有限,以天朝自居,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威逼之下,才被迫了解外部世界,而派遣留学生去国外学习社会科学则更晚。直到民国,世界史才开始普及教育,但没有学术研究。新中国建立后,世界史学科才建立起来。[2]但受意识形态等诸条件限制,对世界史的教学研究也是十分有限。时至今日,国内对世界史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仍远滞后于中国史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以世界史博士点为例,国内目前不超过10个,西南地区仅有四川大学能够培养世界史博士,再有像南京大学这样著名的高等学府,现在也竟没有专门研究和讲授世界中世纪史的教师,此种情况比比皆是,比如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和西南的一些大学等等。[3]由此可见,当前能够较好地从事世界古代史教学研究的真可谓捉襟见肘。这自然就造成大多高师院校师资力量严重薄弱,大多高师院校几乎没有配备从事世界古代史研究方面的专职教师,而是由从事中国史研究的教师兼任。众所周知,术业有专攻,多数停留于照本宣科,讲不深,讲不透,难以做到融会贯通,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目前,多数高师院校选用的是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中的《世界古代史》。尽管这套教材内容紧凑,史学思想严谨,但以时间为纲,强调世界文明的横向发展,使得诸多文明的纵向演进被割裂在几个章节。比如埃及文明、西亚文明、印度文明就放在四五个章节讲述。在学生对世界古代史知识比较缺乏的背景下,这样讲授使得学生感到线索不清,知识点零散。同时由于这套教材使用年限较长,虽有更新,但其中有诸多不适合新史学思想和理论的内容。比如对关于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的描述等。[4]显然教材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
因现在大多高师院校的世界古代史专职教师基本都是半路出家,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也没有从事过相关方面的研究经历,教学广度在一定程度上难免有所局限。同时因历史是传统专业,平行班少,老师课头多,再加上一定的科研压力,使得多数老师备课时间少,无暇充分准备,如此交互使得教师在教学方法的使用方面单一,基本都采用讲授法,填鸭式教学,从打铃的第一分钟,讲到下课的最后一分钟,漠视对学生分析能力训练,如此打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课程考核方式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兴趣培养的关键环节之一。但当前多数高师院校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它存在两个大的弊端:一是试卷考核题型缺乏开放性、灵活性。在试卷设计时,多数无外乎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七种题型,注重对基本知识点的考核。这种设计不能实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培养目标,会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也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教考不分离。目前多数高师院校受教学经费或管理模式等因素的限制,未能实行教考分离制度,这导致授课教师既是课程内容的讲授者,又是课程考核的决定者,显然就无法避免授课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来命题。同时有些教师为避免重修学生过多,考前划定考试范围、考试重点,更有甚者在批阅试卷时,给予人情分,如此使得考试失去了检验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功效,也就无法发挥以考促学、检学,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教学目标。
针对上文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认为要搞好这门课程的教学,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针对吴于厪、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古代史编》注重各文明平行发展,但造成一些文明演进割裂的弊端,在学生对世界古代史背景知识有限的情景下,学生对此的学习颇有压力,为此应高瞻远瞩,宽视野统筹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古代埃及和古代西亚历史、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历史时,可以让学生在自学二者历史演变的基础上,比较两地文明发生、发展的特点,如此就实现了宽视野统筹教学内容的效果。同时,历史教学只有不断吸收学术界的新成果,才能保证其内容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作为高校历史教师,应及时地将学术界的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教师只有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及时借鉴吸纳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把教学内容与新的学术研究成果结合起来,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教学的学术品位,才能在教学当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提高学生理论思考和学术创新能力。[5]
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为此,应针对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不同内容,有目的性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构筑“多元互动”的教学场景。比如,刚开始学习阶段,在学生对此陌生,但兴趣又很高的前提下,可以侧重直观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演示,介绍人类演进过程。当学生学习达到了一定程度时,可以运用讨论和历史比较法等。在讲述希波战争时,让学生讨论希波战争的发生除了书本介绍的原因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运用历史比较法,即从横向比较不同文明发展演变的空间、自然地域、民族,纵向比较同一文明不同阶段演变的缘由、影响等,加深对各个主要文明演变路径的认识。在讲到希腊文明时,将此文明发生的地理环境与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的地理环境做比较,指出这几大文明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存在极大差异,前者靠海、山多地少,后二者依河而建,地多,从而导致前者与后者的文明演变路径出现极大不同。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打破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拓展深化世界古代史的教学意境提供了丰富资源。如果能够对此充分运用,将有效改善教学效果。由于吴于厪、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古代史编》比较注重文字性介绍,少有插图,这显然大大降低了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为此应积极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展示、收集相关教学内容,以拓展丰富教学内容,由静态的书本知识,转换为静态、动态吻合的教学场景,这些影视资源与地图无疑是最便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拓展知识的最有效资源。比如在讲授《荷马史诗》时,可以放映《特洛伊战争》这部影片,使学生对史诗中所描述的这场战争的起因、经过以及结果有更直观的感受等。[6]地理空间对各个文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要把这个重要知识点讲透,光靠书本上的介绍不足以深化学生对此的认识,而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则可化抽象为具体,深化对此的认识。
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课程学习兴趣,巩固深化知识有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多数文科教学的重点是理论知识的灌输,所以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世界古代史也不例外。这一环节的展开应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进行,即在课程开设阶段、课程进行阶段和课程结束阶段设置不同的教学设计。具体而言,在课程开设阶段可以让学生到学校图书馆、网上的知网、读秀查找相关论著,在对该课程有了初步了解的同时,学会使用图书馆和数据库资源,为日后自学或解决相关疑惑奠定基础;在课程进行阶段可以设计翻译、故事讲演和戏剧表演等。如此,可取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巩固知识的效果。比如通过讲述《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就可以使学生对希腊的历史演进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通过安排古希腊戏剧、莎士比亚戏剧等戏剧排练,[7]不仅对相关国家的历史演变、文化风情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该国历史演变的兴趣;在课程结束阶段,可以让学生撰写论文,写读后感等。通过多元实践性教学设计,可拓展学生知识理解运用能力的空间,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要实现考核在教学相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检验学生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功效,就必须优化考核方式,摆脱传统的以一张试卷论学生知识水平的局面,运用多种考核方法和形式,注重通过平时检验与期末测试的方式来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知识水平,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具体而言,就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检测。通过课堂答问、随堂考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掌握程度;二是在最终考核过程中,若是采用闭卷的形式,可以用题库抽题方式,以避免上课教师提前复习,划重点和全面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1]刘琳琳.师范类高校《世界古代史》课程教学的新实践[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48-150.
[2]马克垚.我国世界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社会史评论,2015,(1):4-12.
[3]侯建新.中国世界史研究50年[J].理论与现代化,2000,(2):16-17.
[4]吴宇虹.“空中花园”不在巴比伦城而在尼尼微城〔J〕.世界历史,1997,(1):115-118.
[5]杨俊明.关于高校世界古代史课堂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5):84-88.
[6]李怡净.新形势下地方高校世界古代史教学初探[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3,(5):196-197.
[7]张建辉.普通高师院校世界古代史课程实践性教学初探[J].行政科学论坛,2013,(6):21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