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普尔八问方案模型下浅探普通话推广活动

2018-02-08 19:01
淄博师专论丛 2018年4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普通话方言

黄 晔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及国际交流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一、引言

中国国务委员刘延东(2011)曾在纪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体现国家核心利益的战略举措[1]。这表明在国家层面上,推广普通话这一语言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得以进一步明确及彰显。

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是我国国家通用语。而通用语则指一般用例标准最统一、通用度最广、交际效果最为全社会所公认的言语模式。普通话的“普通”,取其“普遍通行”之意。___

我国是一个民族丰富、文化纷繁的大国。汉语如今的形态及其功能,是荟萃了汉、满、蒙、藏、回等多民族语言精华的结果。汉语包括汉语方言和汉民族共同语。学界一般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即北方(官方)、吴、湘、赣、客家、闽和粤方言。汉语从方言中吸收词汇、语法甚至语音的个别成分来充实自身。民族共同语既植根于方言,又高于方言的特征决定了它为全民族服务的性质。在全球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口流动规模空前壮大,各地域间语言交流需求也日渐增加。因此,普通话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方言所招致的交际障碍问题。

“语言规划”(Language Planning)这个术语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美国语言学家Einar Haugen(1959)引入学术界的[2](P8-21)。该术语是指为了改变某一语言社区的语言行为,而从事的所有有意识的尝试活动,从提出一个新术语到推行一种新语言都可以纳入语言规划之中。中国近百年来在语言规划方面取得的成就不容小觑,有成功的经验,亦有失败的教训。其中,普通话推广活动是较为成功的。

回溯历史,自1913年成立“读音统一会”,定义共同语标准音开始,我国的普通话推广已历经百年沧桑。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尤为重视大力推广统一普通话。而后“文化大革命”期间,推广普通话工作几近陷入停滞状态。在文革结束后,重新得以恢复,并在论著、教学等方面,取得卓著成绩。以十年动乱为界,普通话推广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本文通过库普尔八问方案模型来系统梳理中国普通话推广这一语言规划行为,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及其不足,为今后的语言规划工作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二、库普尔八问方案模型

库普尔曾在1989年提出过一个语言规划行为的分析模型,他认为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去分析语言规划活动[3]:

(1)What actors谁是规划的制订者?

(2)Attempt to influence what behaviors试图针对什么行为?

(3)Of which people针对哪些人?

(4)For what ends为了什么目的?

(5)Under what conditions在什么条件下?

(6)By what means以什么方式?

(7)Through what decisions making process通过什么决策过程?

(8)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

通过对这八个方面的逐步分析,我们能较为直观清晰地描述和评价某一语言规划行为。因此,本文借助这一八问方案模型来分析中国普通话推广这一语言规划行为,试图较为全面地厘清其百余年来的发展脉络。

三、八问方案模型下的普通话推广活动

(一)谁是规划的制定者?

前期:1955年,教育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一起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上确定文改工作两个主要任务是简化汉字和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由此推广普通话作为政策被首次提出。随后,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议”,会上提出了全面规范民族标准语的总原则,普通话的标准由此确立。1956年,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成立,推广普通话工作得到全面开展。1961年,国务院宣布将中央推广普通话委员会合并到文字改革委员会,开展后续工作。

后期:1980年,《关于充实和加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通知》规定有关普通话的推广工作划归教育部管理。随后教育部设立推广普通话办公室。198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由此推动语言文字标准化、规范化。1994年,国家语委提交的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成立。1998年,国家语委并入教育部。教育部下辖的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下又设普通话推广处,专门负责全国普通话推广工作。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均设有省级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下辖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由此构成一个较为健全的普通话推广工作的发展网络。

(二)试图针对什么行为?

前期:诚然,汉语发音差异很大,各地都保留着其当地的方言。在以前的年代,社会上的共同语的状态是自然的,其之于方言的影响甚微。吕叔湘先生提及:“直到六七十年以前,我国社会上通用的书面语是文言……普通话?老师做梦也不会想到要教学生说普通话。”[4](P23)深受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的影响,大众对于普通话学习的兴趣低落。此外,在封闭的地域性方言亚文化氛围里,多种以方言为媒介的因素衍生出厚重的乡土观念,随后又巩固了方言地位,自然对其他语言缺少“归附动机”,由此产生排他效应,良好的普通话学习氛围也未能成形。

后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各民族人民交流日益频繁,各色方言碰撞,交流障碍重重,普通话推广显得尤为迫切。人员的交流、商品的流通等方面,都对普通话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亦有待提高,而信息技术水平作为衡量科技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其要求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程度,无疑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首当其冲。

(三)针对哪些人?

两个时期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受众基本上是一致的,即中国范围内的所有民众,涉及范围广泛。贯彻执行“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的普通话推广方针,根据各地方言复杂状况和客观实际需求,因地制宜落实政策。扩大受众,提升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四)为了什么目的?

前期:其目的是为了推广民族共同语并使之走向规范化、标准化,成为全民族标准语。我国封建思想残余较为严重,推广普及普通话移风易俗,步伐艰难。众所周知,我国民族繁多,就目前占全国总人口90%以上的汉族而言,也是由多民族逐渐融合而成的复合型民族。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对于促进我国政治和谐、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增强民族自豪感都具有重要意义。

后期:全球信息化空前发展,各地域之间沟通交流需求不断增加,普通话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如何处理普通话与各地方言的关系,使两者得以和谐相附,也是重中之重。刘海涛也曾提及,语言规划是对语言多样性的一种人工调节;语言规划不是要消灭语言多样性,而是要保护多样性[5]。因此推广普通话的目的不在于根除方言,而是为了使公民在使用方言的同时也掌握国家通用语,并能自觉恰当地使用。语言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和交际手段,推广普通话有助于消除交际障碍,推动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发展。

(五)在什么条件下?

前期:回溯历史,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基数庞大,语言传播半径小,语言内部的差异十分显著[6]。我国古代代行国家通用语职能的“雅言”“官话”等,因其在语音、语法等方面标准的模糊性等弊端,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清末开展的国语运动正是对语言统一的一次尝试。随后的推广普通话则是先前国语运动等文化运动在新时期的延续和传承。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现了历史上的空前统一,愈发呼吁共同语言。

后期:十年动乱阻滞了普通话推广的进程,文革结束后又逐步恢复。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进一步明确了推广普通话的要求和任务。1997年召开第二次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随着综合国力提升,对外开放,推广普通话工作面临着挑战,更迎接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六)以什么方式?

前期:1957年,教育部提出“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的十二字普通话推广方针。并且,推广普通话工作还要有主有次。中国地广人多,应当结合实际需要,因地制宜,以此提升大家对学习普通话的热情和信心。

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开展,1986年国家把普通话推广列入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第一要务,1992年,推广普通话方针调整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国家也鼓励各民族各地区语言间的相互学习,不但提升了普通话的应用能力,也是对方言文化的尊重。

随后,国家相继颁布“目标管理、量化评估”“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和“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三项举措。普通话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用语,党政机关的公务用语,广播电视的宣传用语,公共服务行业的主要服务用语。

(七)通过什么决策过程?

前期: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提出了推广普通话的方针政策。随后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上确定把汉民族共同语称为普通话,呼吁在全国大力推广。会后经各方研究,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含义得以正式确立。1956年,《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明确将普通话的定义增补确定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后期:1986年,《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提出把推广普通话工作同做好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列为语言文字工作的第一任务。1992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提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新的十二字普通话工作方针。1994年,《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宣布成立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委员会,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相继展开。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正式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普通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用语。

(八)取得什么效果?

前期:1956年到1966年这十年,普通话推广工作取得了全面进展,是其第一个黄金时期,甚至在偏远方言区都涌现出了福建大田和山西万荣两个推普先进典型。同时在该阶段,将学校作为推普的重要实践阵地,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后期:随着“目标管理、量化评估”、“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和“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等三项基本措施的相继开展,推广普通话工作愈演愈热。正如陈章太学者所说:“语言规范化程度越来越高……语言生活的主体性及多样化正在变化和发展。”[7]人们主动积极学习和应用普通话,推动了普通话的普及。2014年,国务院确定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17周年,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卫红发言:“17年来,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全国有70%以上的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2017)指出,到2017年,“我国的普通话平均普及率已超过70%,大城市的普及率超过90%”[8]。大众语言观念发生巨大变化,语言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大幅提高,对于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来说,能很好地促进各民族各地区人民间的相互交流,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等方面都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四、普通话推广的经验及启示

回顾普通话推广历程,即便经历了十年停滞期,总体上来看这个语言规划行为还是成功的,学者郭熙(2013)指出,以往的规划有这样的特点:第一,目标相对简单;第二,阻力相对较小;第三,管理范围相对单一;第四,处理方式简单[9](P34-40)。

在此基础上,我们总结推广普通话的成功经验对于今后的语言规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且得到几点启示:1.因地制宜;2.政府适当介入,以行政、立法手段进行调节;3.根据实际需要作出规划调整;4.从发展、长远的角度看问题;5.多渠道发挥媒体宣传示范作用,扩大影响力。学者陈章太将语言规划的基本原则确定为:科学性、政策性、稳妥性、经济性原则[10]。实践这些原则有助于减轻各种阻力,更好地实现语言规划的目标。李卫红(2014)透露,全国现在还有30%即4亿多人口不能用普通话交流[11]。学者苏金智(2016)也曾提及,截至2016年6月17日,国际上网络技术分析进行在线通行语言排名的实时调查显示,中文位列第9,在亚洲排名低于日文,仍有较大进步空间[12](P21-27)。由此引发语言规划的相关思考,要想达到《方案》(2017)提出的“到2020年,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平均达到80%以上”的目标,推广普通话之路的未来挑战与希望并存。

五、结语

本文利用库普尔的八问方案模型,从八个方面,即谁是规划的制订者,试图针对什么行为,针对哪些人,为了什么目的,在什么条件下,以什么方式,通过什么决策过程,取得什么效果,逐一剖析,以清晰的条理性直观地呈现了普通话推广这一语言规划行为的前后两个时期的发展历程。总结其成功经验,诸如因地制宜、行政立法适度干预、多渠道多手段全方位推进,这些都对今后的语言规划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如今,在语言本身演变规律、人口流动、教育普及以及大众传媒等多方因素的综合影响,普通话更为趋向大众化。普通话的推广无论是政府主观引导,还是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等客观需要,都有加快普及的动力和要求。因此,推广普通话前景光明。推广普通话,不仅可以克服各地方言的阻滞,有利于沟通交际、科技发展、经验交流,更有助于提高大众文化素质,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国际往来。由于普通话的广泛影响,各方言区人民融合日益深入,单一的语言系统逐渐趋向多元,语言环境趋向开放,对本地区的开放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普通话方言
方严的方言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方言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