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教育如何进行内容整合与兴趣培养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为例

2018-02-08 19:01:24狄鸿旭杨宗丽
淄博师专论丛 2018年4期
关键词:纲要中华民族历史

狄鸿旭,杨宗丽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海淀100081)

引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承担着大学生深入了解国史国情、深刻理解“四个必然选择”认识的重要功能。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强调加强历史学习,并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1]。在此背景下,“纲要”课教材于2018年推出新版,学分由原来的2学分调整至3学分,作为面向普通高校学生开设的以历史知识为载体的公共必修课,其具有的人文素养提升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显得更为重要。近年来,社会生活和公众历史话语中所呈现的多样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叙事,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提升学生对“纲要”课堂的关注程度,真正将“纲要”课设计成人文色彩与思政教育功能并重,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具的课程,引导学生入脑入心,就成为“纲要”教学改革探索的重点。

笔者在从事“纲要”课程教学中,以改革教学模式为切入点,丰富课堂内容设计,创新实践教学环节,探索实施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和突出主要线索为重点的教学改革,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一、把握核心思想进行内容整合

就“纲要”课程而言,因为要讲述从1840年到1949年并直至当代中国200多年的历史,依靠传统授课方式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呈现200年的历史跨度内容,极为困难,因此,改革教学方式,通过形式与内容整合,优化内容呈现方式,便于学生对长时段历史的整体学习和理解;同时,作为政史色彩兼具的“纲要”课,课堂教学需要以政治变迁为线索,以历史事实为素材,既要以史为鉴,又要以史育人,而面对“00后”为主的学生群体,增强课堂内容形象化、课堂形式参与感及课堂学习的主体意识是突破学生群体对历史呆板、政治枯燥的刻板印象的较好方式。

在纲要教育课堂中,除了“三观”教育之外,对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最为关键。因此,在内容设计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结合“纲要”课程实际,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专题的基础上,在课堂设计上,我们概括为“一点两线四选择”,即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民族认同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两线,以“四个必然选择”为落脚点,开展教学组织,并统一于整体教学中。

(一)教学主题贯彻“一点两线四选择”原则

在教学设计环节,所贯彻的教学内容设计基本理念是“一点两线四选择”。这一教学体系设计凸显了“纲要”课程教学内容“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通过建立“一点两线四选择”的教学体系,能够更好地明确教学目的和重点,帮助学生明确近现代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和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成型发展的内在规律,思考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发展走向[2]。

(二)以“爱国主义教育”引领教学重点

将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与“纲要”课内容对接是教学设计的重点环节。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课堂讲解中突出“近代(1840-1949)”,以抗日战争为节点,以1949年以前的历史教学为重点,并以历史事件为依据,通过对不同时期国家观的梳理,展示出“新中国”建立的艰辛历史进程。

具体选择路径是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的历史事件,如通过对林则徐禁烟、三元里抗英事迹的重点讲解,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告知学生:1840年代的国家观,更多表现为“家园观”,三元里人民对英抗争中,与当时英军侵入家园关系密切,而当时民众的地域观念一定程度上超越国家,只有林则徐等精英官僚中,国家意识更为明显;而甲午战后面临瓜分豆剖之局,这时期中华民族的观念渐趋强化,举子的公车上书,则表明国家与民族观念已经在士阶层中普及,而到五四运动时期,国家已经渐成国民的精神守望之地,面对列强,民众的民族观念空前唤醒,而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观念得以强化,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乃至海外华人,都将国家视为共同守望的寄托所在,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使得中华民族得以在抗日战争胜利后,逐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历史事件点的教学上,可结合设计视频短片、艺术小品等形式,加深学生对事件的理解。在事件解读的基础上,突出对民族自豪感、中国历史特性的解读,将历史变迁、思维变迁、国家地位变迁等理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整体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宿感,达到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教育的目的。

(三)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教学重点

重点以历史人物为主线,侧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阐释和表达,突出历史人物所展示出的民族精神风貌。围绕12个近现代历史专题,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选出各个专题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彰显其民族精神。在人物选择中,除前述正向人物之外,教学中也适当涉及反面人物,如对汪精卫、周佛海等有分裂国家、投降卖国等行为的历史人物,结合具体的历史事实,进行实事求是的批判。此外,对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中关于李鸿章等历史人物的多样性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明确立场,形成判断。在立足人物的基础上,我们侧重对历史各时期的中国精神进行了梳理和回顾,如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华民族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系列已经凝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精神。结合课堂教学、课后作业以及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特别是设计例如人物小传等作业、精神辨析等研讨的混合课堂形式,通过对人物的理解和对精神的阐释,将“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理念通过人物和精神得以展示,并在此过程中内化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理解。

(四)围绕“革命”与“现代化”的概念深化对“四个必然选择”的解释

“革命”与“现代化”是当前学术界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解释路径。简而言之,“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以分别理解为革命主题与现代化主题。在围绕“革命”主题的叙事框架下,我们将传统政治教育中“阶级斗争”的解释淡化,将“救国”历史行为的探索具体化,通过对晚清政府、农民运动、洋务运动、北洋军阀、国民党等政治群体救亡图存探索失败的过程回顾和其自身弱点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自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横向比较,通过对近代中国各派政治群体执政理念的解读,与马克思主义进行横向对比,使学生从历史事实层面,客观认识到“必然选择党的领导”和“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让学生真正理解,就近代中国的国家结构特点和历史发展趋势而言,“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不是政治说教,而是历史必然。

“现代化”既是学术解释视角,也是近现代国家发展主题。就中国而言,现代社会转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政治发展模式和文化发展模式都处于转型期。结合对当下流行思潮(多党执政、普世民主等)的批判,将“现代化”置于中西对比的横向维度和中国发展的纵向维度中。在横向对比维度,侧重梳理西方自蒸汽革命、电力革命、信息革命以来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与发达,以及由此引发的政治、社会、文化变迁,并引导学生反观中国,直至20世纪初期,才真正开始了全方位的现代化进程,且举步维艰,中西差距之大至今仍在。从纵向维度来看,中国自洋务运动起,现代化探索蹒跚起步,然后在20世纪上半程的现代化探索中,受制于国际国内局势成就有限,而新中国成立后的前后三十年间,中国在经济总量上已经居于优势地位,且民生保障等都有了巨大变化。通过纵向维度的对比,激发学生对自身所肩负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重视,深化对于“必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和“必然选择改革开放”的认识[3]。

二、丰富课堂设计引导兴趣养成

历史是青年人认识民族文化传统和当下发展现状的基础,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的清晰认识,特别是对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的培育与弘扬,需要在课堂设计中注意整体把握。在明确课程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纲要”课程教学设计中,要丰富课堂设计形式,立体展示近现代中国发展变迁的整体脉络,才可能引导学生不断养成对历史知识和课程教学的兴趣。

(一)注重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相统一

就“纲要”课内容而言,“国史”“国情”教育是史实层面的基础内容,“国史”教育中升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共识,“国情”教育中寻求对国家与社会的理解和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形式设计中,应首先注意遵循将内容和理念完整贯穿于教学形式中。

如教学模块可以充分多元化,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内教学模块以“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展示教学”等方式为主,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在教学内容量超标的客观情况下,课堂教学充分利用了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对于重点事件,结合各类教学形式开展,对于整体脉络或一般教学内容,则通过信息平台发布、参考书目列举、影视作品推荐等形式,将其延伸到课堂之外,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点。课外教学模块包括“读书活动、参观活动、历史戏剧活动和竞赛活动”等等,更加突出“参与感”与“主体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将课外教学的感性认识总结提炼,整合到课堂教学的各类创新形式展示中。

(二)以丰富课外教学作为课程设计的重点

课外教学符合青年群体特点,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课外教学是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近现代中国最为有效的方式。在“纲要”课程学分调整后,课外教学的条件也更加充分。课外教学可以设置参观、读书、展示等多项内容。

在课外教学设计环节,应在结合教材内容基础上,重点结合地区特点,深挖地方性知识和地方历史中蕴含的课外教学资源,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结合当地文物分布、历史遗址遗存等情况,由教师重点选取部分能展示时代变迁且具有教育意义的近现代史教学实践点,并对这些实践地点做出专题摘要,摘要中可包括公交线路、是否收费、注意事项等各方面的介绍,甚至包括周边餐馆、咖啡厅、休息场所等都应有说明,以方便结合青年学生的生活特点进行参观。

在组织参观中,可以采用班级选派代表,教师带队的统一组织形式和学生个人利用课余时间自愿参观等多种形式,参观结束后,或写出简短心得体会,或在课堂发言介绍参观体会。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是课堂内外教学的结合点,也是个人人文素养提升的基础保障。可以通过读书小组的形式,由教师给出推荐书目,在此基础上,结合人文学科、商法学科、理科等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的特点,在大范围书目中指定部分图书进行精读,每半个月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以举办读书会的形式,围绕经典文本进行读书体会交流。如讲解井冈山时期斗争过程中,可选取毛泽东《寻乌调查》等经典作品,进行课下预读,课上讨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中国“农村包围城市”开展革命的原因。

另外,探索历史戏剧等小舞台课外实践活动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之一。通过学生围绕近现代中国历史,自选主题、分组组织教学表演活动,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从学生自身角度来参与教学活动,使教学的多元主体性得以实现。同时,还可以通过辅助教学软件等形式,开展课堂知识竞赛,如在考试周举行历史知识问答竞赛等。

以上内容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课外教学模块的基本形式。

(三)课堂教学注重发挥学生主动性

课堂教学需要突破以往教师讲解,学生听课的灌输式模式,要以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发挥学生主动性为出发点实施教学。

如展示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方式。这一教学形式为学生创造展示机会,如介绍参观感受、阅读体会,以及对分组学习讨论的汇报结论等等,通过情境式教学手法,实现课堂内外的统一。

在案例教学中,我们仍然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选定案例后,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讨论和判断等步骤,对案例进行深入研讨和分析。在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近现代史的知识体系,并能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素养。从而将课堂教学形态转变为“有引导性的对话”。

讨论式教学也是改变“灌输式”教育模式的方式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专题内容,都可以设计讨论环节,特别是面对历史和现实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如近代中国衰落原因讨论、甲午战争战败原因讨论、国民党败亡因素讨论等等。在讨论教学中,我们多设计参与门槛低、知识储备要求不高的话题,以便于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知识储备的学生参与。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和教学形式的调整,可以促进课堂教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的有机结合,学生和教师在互动中得到全方位的中华民族认同教育。由于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学生能够在“立体化”教学模式的交互学习中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和民族观,全方位、多元化地获得中华民族认同教育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

三、加强监督考核保证教学效果

国史教育的内容整合与形式培养的实质在于推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设计,同时,又要给予学生较大范围的自主性。因此,实事求是地做好考核环节,避免学习中的“形式主义”和“走过场”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在“纲要”课教学中,考核监督作为教学取得实效的主要保障,需要制定详细的执行方案。

(一)制定实践教学评定标准

为引导学生更好地在参观、读书、展演、竞赛等教学环节取得实效,可以确定实践教学评定的主要原则,主要有四点:一是态度端正、积极参与,认真准备;二是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的内容密切相关;三是文字材料要全面、整齐、规范、篇幅适当;四是如果参与课堂展示,最好制作10页左右的PPT[4]。

(二)确定实践教学评定方式

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中,可预先对班级进行分组,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教学,在小组有限时间无法完成的实践活动,由学生自愿自行完成。

实践教学完成后,先由小组进行材料整理,这一部分材料包括小组参观情况、小组总结和个人总结,并由小组内部评出A、B、C三个等级,优先推荐A等级同学进行课堂展示,并按照等级计入平时成绩。

(三)科学设置考核给分比例

可将课堂的各类形式分为几个部分,主要有平时成绩、慕课成绩、实践教学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并科学合理确定各个部分的分值比例。

其中,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依据课堂出勤、实践活动参与、作业完成等多个方面;课堂成绩考核主要依据为教学课堂的参与度等;实践教学成绩主要依据实践教学文字作业情况、发言表现等方面进行测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以撰写论文形式开展,一般期中考试可以围绕历史专题撰写论文,期末考试则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重点对知识点进行考查。

结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大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历史,理解国情,接受教育的主渠道,梁启超曾讲到:“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5]。“纲要”课程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在近现代中国极为丰富的历史事件和进程中,只有通过内容整合,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为线索,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才可能深化学生对“四个必然选择”的认识,提升学生对“纲要”课程的兴趣。

猜你喜欢
纲要中华民族历史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