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亮
(河南大学,河南开封 475001)
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企业担任职务的领导干部,其心理健康质量是心理健康测评和心理健康服务关注的焦点。通过科学的方法对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行为和心理健康素质进行测评和分析,可以预防和治疗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为组织选拔、培养、考核领导干部提供可靠客观的依据。本文在分析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测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着重探讨提高领导干部心理测评质量的各项举措。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具有正常的认知、情绪、意志过程和积极的社会生活状态。领导干部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处世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心理健康不仅影响个人和家庭,更对执政能力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产生很大影响。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是领导干部素质健全和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领导干部履行岗位职责、取得工作成效的内在关键要求。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测评是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环节之一,正被社会和组织部门所重视。一些组织部门已开始将心理健康测评和服务工作列入部门工作规划,与社会心理健康援助机构开展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测评和服务工作。
心理健康测评和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越来越得到各级组织的高度重视,一些组织部门出台了有关关心关爱领导干部的文件、制度和措施。2011年11月29日,中纪委、中组部、监察部出台《关于关心干部心理健康提高干部心理素质的意见》,要求开发符合我国干部特点的心理素质测试系统,逐步在干部录用、选任过程中引入心理素质测评环节[1]。2016年12月3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宣部等22部委联合发文,出台《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此指导意见对于提升全社会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8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要求各级组织要满怀热情关心关爱干部,采取落实体检与休假制度、关注心理健康、丰富文体生活等心理健康服务措施[2]。2018年5月24日,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中共北京市委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关心关爱干部的通知》,要求各级组织把“全面促进干部身心健康”作为组织工作的重要工作,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加大心理援助力度,结合体检开展心理健康自助评估,落实干部休假制度[3]。随着各级组织部门的重视,相信会有更多的省市和单位陆续出台加强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服务和心理健康测评的意见和办法。
近年来政府组织和科研院校开始设置针对公务员和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测评和服务机构,并开始探索性地开展活动。2004年开始,上海市徐汇区、山东省潍坊市等地的政府机构尝试将员工援助计划引入组织工作中,为领导干部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4]。2008年12月,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中国科学院工会委员会、中科院心理研究所3家单位联合组建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为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提供心理健康服务,通过日常咨询热线、专项心理咨询、系列心理讲座、动态监测与评估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健康理念,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促进中心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以促进中央国家机关广大干部职工心理健康、推进和谐机关建设为总目标,着力落实“科普、心检、咨询、培训”4个体系建设[5]。
心理健康测评是心理健康服务的基础和首要环节,一些政府组织和社会专业机构开展了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测评和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专业的心理健康测评能够帮助领导干部了解自己的人格、情绪、兴趣、气质、动机、认知能力等方面的现实情况,为领导干部职业适应、调整和晋升以及心理成长规划等自我调适提供重要参考。专业的心理健康测评能够帮助领导干部了解自己的倦怠、焦虑、抑郁、工作压力源、情感耗竭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引导领导干部寻求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干预和治疗,从而为领导干部心理疾患解决提供一定的帮助。专业的心理健康测评能够为组织了解领导干部群体的心理健康质量、了解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表征和成因、完善组织心理支持系统建设提供重要参考资料。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促进中心研发了“中央国家机关干部职工心理健康测评系统”,为干部职工开展心理健康测评。该测评系统编选的4个板块的测评内容包括:一是心理健康,涉及心理健康水平、抑郁筛查、压力应对方式、焦虑状态、睡眠质量等;二是性格特征,涉及抑郁型人格、人际评价、心理灵活性等;三是工作状态,涉及压力源、状态、家庭工作平衡等;四是家庭生活,包括人际支持、生活满意度、婚姻调适等[6]。干部职工可以随时参与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对于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及需要,发现困扰来源,促进职工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状况,逐步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有很好的支持作用。
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测评存在着起步较晚、社会认识不够、专业人才匮乏、测评技术有限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测评和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应引起各级组织部门的高度重视。
与其他工作群体相比,领导干部经常面对大事、急事、难事、要事、险事,社会关注度高,问题错综复杂,人际关系盘根错节,更容易诱发心理健康问题。新时期领导干部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工作要求高、晋升空间有限等原因而呈现心理健康问题高发的动向。一些单位负责同志把心理问题等同于思想问题,按传统的方法做做思想工作,但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干部不敢表达自己的心理问题,以致心理健康问题越积越重。
我国一些专家学者针对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采用统计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已经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对我国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相较于国外,我国目前对于公职人员和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较大规模和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成果还较少,还未形成连续的追踪研究。目前我国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测评和服务的社会专业机构不多,所开展的心理测评、教育、咨询、预防和治疗活动有限,针对领导干部群体的心理测评和服务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个别社会专业机构虽然开始了针对领导干部群体的心理测评和服务工作,但是存在着心理健康状况测评不够深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不够具体、心理危机干预针对性不强、心理保健措施连续性不足和心理健康档案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
由于心理测评工作并不是常规性工作,平时没有专职人员管理。需要开展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测评时,从相关科室抽调的人员往往不固定,也较少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测评能力培训。整体而言,参与测评的人员多数没有受到过较系统的专业培训,基本上不具备心理健康测评的专业知识,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测评技能和能力。在心理测评的组织、实施、统计和解释等方面,参与测评的人员对心理健康标准和各种量表并不十分了解,因此,专业人才的匮乏将严重影响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测评的信度和效度,不科学的结论和解释将加剧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担忧。
部分学者和组织部门开始尝试运用问卷和心理量表等定量方法对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总体上看来,关于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和分析还不太充分,大部分研究的样本量较小,涉及面较窄,代表性不足,而且部分调查研究所采用的针对普通人群的常用心理健康临床测评量表并不适用于领导干部群体,由此而得到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说服力不强,缺乏有效的指导意义。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值得我们特别关注,许多心理健康问题自测量表都是直接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而来,带有明显的西方痕迹,由于中西方国家在文化背景、国家制度和运转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在实证研究中直接用这些西方心理学家开发的问卷或者量表并不适合中国的领导干部,研究结果也缺乏准确性。
由于心理健康测评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社会认知、政府组织认知和教育机构认知还需逐步提高。因此,心理健康测评结果的使用问题、后续问题还没有引起社会、政府组织和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一些领导干部了解到自身心理健康信息,特别是自身心理健康问题信息后,出于担心政治前途的角度而向组织隐瞒,也不敢向社会心理援助机构求助,以至于心理健康问题日积月累,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一些组织部门即使掌握了领导干部心理健康信息,但在组织工作中运用时有所顾忌,担心因可能不科学的心理健康测评而影响干部的正常使用和提拔,影响干部的个人前途。一些心理教育和咨询机构难以掌握涉及个人隐私的心理健康问题数据,即使掌握了这些个人心理健康问题数据,也由于干部心理教育、咨询和治疗中的种种不配合而难以有针对性地施加各种心理援助措施。
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测评是一个较系统的综合性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完善思想认识、活动普及、测评人才、测评技术和结果运用等方面的环节和工作。
各级组织应统一思想认识,把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测评和服务工作列入工作计划,做到任务有分工,制度有落实,检查有措施。
开展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测评,构建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服务机制是贯彻国家“关爱干部”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7]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真情关爱干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关注身心健康”,中组部部长陈希在总结讲话中要求各级组织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把关心关爱各级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
开展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测评,构建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服务机制是解决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举措。领导干部由于工作压力等原因,导致心理焦虑、抑郁、情感耗竭,乃至自杀的现象时有发生。据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统计数据,2009年至2016年间,全国共有243名领导干部自杀,其中约半数被明确诊断为抑郁症[8]。因此,通过心理健康测评,可以发现有心理疾病或有心理疾病倾向的领导干部,从而对其进行心理咨询、干预、治疗等心理援助,及时化解其心理健康问题,是挽救领导干部个人生命和减少干部力量损失的重要举措[9]。
各级组织要引导领导干部形成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正确认识,帮助领导干部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不等于精神疾病,更不能粗暴地冠以神经病、心理变态等带有明显歧视甚至是侮辱性的称谓。实际上,心理健康问题与身体上的疾患一样,都是在特定条件的刺激之下,导致的不适状态,可防,可治,不可怕。要全员行动,齐心协力,对出现心理不适的成员,不抛弃,不放弃,不嫌弃,共同关爱,这样才有利于其更好更快地摆脱问题,恢复健康[10]。
对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测评与服务工作,应加强力度,强化普及进度,以期实现全员覆盖、重点关注。
开发干部心理健康素质测评服务平台。近年来,中组部党员教育和干部测评中心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加大了干部心理健康、干部素质自我检测等方面的合作力度,开发党员干部测评工具和移动平台。一些组织和专业机构应借鉴中组部、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校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的已有经验,制定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素质测评技术标准和基本要求,建立公务员与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素质测评平台,开展领导干部录用心理健康素质测试,建立干部心理健康素质测评档案。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年检试点和推广工作。结合定期的干部健康检查,对心理健康进行综合的测评,及时发现领导干部在心理上是否存在“难承其重”的情况,对检出的重度心理疾病患者及时安排就医,对中度患者可调整工作岗位或短期学习、疗养,同时配合心理治疗。
根据领导干部性别、职级、学历和年龄、工作地域等结构方面的差异应采取分类测评方法。女性领导干部的工家矛盾比较突出,应化解其家庭生活焦虑感。职级较低干部职业适应问题比较突出,应增强其耐挫折能力;学历层次较低干部因担心自身知识和能力不足而不能胜任工作,应增强其工作能力素养;年轻干部容易产生急躁心理,应增强其脚踏实地的工作意识;年龄稍大干部可能产生停滞不前心态,应增强其工作新鲜感和新动力;工作在县乡的干部提拔机会有限,应增强其心理韧性。因此,分类测评,摸清实情,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心理援助建议,是当前心理健康测评的重点工作。
长期的心理健康测评机制有助于积累大量的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测评数据,有助于全面了解我国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透析政府改革和社会变迁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从职工入职起,就对其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进行跟踪测评并建立档案,定期采集有关数据,分析从入职到退休的整个身心状况,建立纵向的身心健康曲线。同时,在改进问卷和量表的基础上,汇总分析和解读性别、岗位级别、工作环境等因素与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掌握心理问题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参与人员的素质和专业化程度将严重影响心理测评的信度和效度,参与人员的专业化是做好心理测评和服务的重要保障。一个好的测评技术如果因参与人员实施不当,也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心理测评和服务人员应专业化。测评人员需要具备多方面条件,如能够掌握各种人格、意志、情感、性格等心理测评技术和工具的使用方法,能够客观准确地解释测验分数的统计学和心理学意义。服务人员应了解心理学,掌握“心理问题识别”“科学应对压力维护身心健康”“焦点解决高效沟通技能训练”等专业知识,做好心理健康宣传员、指导员、示范员和报告员。心理健康测评和服务机构应对各级组织内的心理健康服务兼职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服务技能培训。
此外,组织部门在干部队伍建设中,要从专业人才能干专业事的角度,有意识地引进一些心理专业人才,可以利用定向选拔、委托培养等方式,将有心理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选入组织部门,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带动其他干部提高开展领导干部心理健康工作的水平[11]。
科学的测评技术和工具是科学测评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我国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应强化心理健康测评问卷和量表的综合化、本土化。
当前,我国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测评应从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现状出发,以心理学、心理健康学和领导学为依据,综合参考、利用相关研究和调研成果,科学设计问卷和量表。由于领导干部群体不同于一般社会群体,针对一般公民的心理健康量表、一般民众的焦虑量表、一般社会群体的抑郁量表等量表,对领导干部群体并不具有适切性和适合性。因此,研究者应充分考虑领导干部群体的特殊性,征求行业专家的意见,在深入讨论、交换观点和思路的基础上,通过选择、筛选、改编、自编等形式,开发符合领导干部职业特点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心理健康测评问卷和量表应反映出领导干部因工作任务繁重、工作要求高、晋升空间有限、工家问题矛盾难以妥善处理等因素而产生的工作倦怠、焦虑、抑郁、疑病、臆想等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心理健康质量的层次、类型和特质。
心理本身具有多样性,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表现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为了增强领导干部心理测评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和真实性,必须正确使用心理健康测评工具。如,1998年贵州省曾通过使用意志力问卷调查对358名厅局级领导干部进行了心理测评[12];2004年霍团英采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对杭州市213名中青年领导干部做了测量[13];2004年敖小兰采用国内中文修订版梅彼类型指标(MBTI)对813名上海市委党校参加培训的领导干部进行人格类型分类[14];2013年徐笑对处级领导干部人格特质进行了研究[15];2014年范卿泽等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方法对三峡库区乡镇领导干部普查心理健康状况[16];2016年孙文超运用SCL-90量表对处级领导干部心理健康进行了问卷研究[17];等等。单一的意志力问卷、人格因素测验、人格类型指标、心理问题普查等方法究竟具有多大的完整性,能否反映出领导干部的意志、人格、心理问题等真实情况,值得学者们再商榷。因此,我们应看到领导干部心理健康质量表现的多样性、多层性、多类性、多重性和差异性,思考问卷和量表的多样性、多层性、多类性、多重性和差异性问题。问卷和量表的不正确性、不准确性、不适合性等都会影响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测评的科学性、可靠性和真实性。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研究者应谨慎选择和改造问卷和量表。在将来的研究中,应该结合调查法或访谈法来弥补单独使用问卷和量表的不足,并加强专门针对公务员和领导干部职业群体量表的研制,这样可使将来研究更具科学性与客观性[18]。
在西方发达国家,心理健康测评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操作技术,心理健康服务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活动。1967年英国Whitehall Study开始针对公职人员心理健康进行大规模研究[19],1995年美国心理学家McKnight等研究发现职业倦怠与焦虑和抑郁存在着20%的共变率,2004年澳大利亚Parslow等人对公务员的工作压力和血压等慢性疾病之间的关联以及职务级别、工作应激原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进行了研究,2009年瑞典Liljegren对公务员的职业变化情况和职业倦怠、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西方学者在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一般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问卷、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情感耗竭自评量表、工作压力源自评量表、主观身体健康自评量表和心理资本自测量表等。这些量表在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得到了运用。然而,简单地引入和使用西方发达国家学者开发的问卷和量表,对于普通公务员和领导干部来说,主观身体健康、自我效能感、心理资本、心理授权、失常、情感耗竭等西方概念难以理解和准确理解,词义的误解、曲解等现象也就比较容易发生,由此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测评也就难以准确和科学。因此,必须紧密结合中国人文背景、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把心理健康测评方法技术本土化、中国化,以增强测试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社会心理教育与咨询机构应把心理健康测评结果应用于心理健康问题干预和预防系统。对领导干部心理障碍的易感群体、心理高压群体,社会心理教育与咨询机构应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和思想情绪,及时提供精神支持及有效的心理治疗,帮助其顺利克服心理危机。领导干部发生任何心理与行为方面的不适或问题,可以向社会心理教育与咨询机构寻求帮助和服务。
社会心理健康援助机构应把心理健康测评结果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训系统。心理健康测评—课程讲授—团队训练—个体辅导“四位一体”的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当前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训的有效模式。课程讲授、团队训练、个体辅导都是建立在对领导干部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基础上的后续环节和步骤,心理健康问题的差异化表现需要采取不同的课程讲授、团队训练和个体辅导。总体而言,课程讲授环节可以聘请心理专家作专场讲座,讲座内容可包括“自我认知战略”“个人发展战略”“生涯规划”“职业规划”“人际沟通与交往”“提高执行力”“提高决策力”“个人分组及互动”等;心理训练环节可以采取自信心训练、人际关系训练、抗挫折能力训练、潜能开发训练、适应能力训练以及减压训练、增效训练、放松训练等方式;心理辅导环节可以就其中带有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如职业倦怠、应急事件中的沟通与协调、“问责追究”的心理减压等问题采取相应的咨询规划、设计和实施。近年来,各级党校在领导干部培训中特别加大了有关心理健康预防、教育和自我调适的课程,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心理行为训练和个别咨询工作。
推动心理健康素质测评与干部管理有机融合。在领导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上,除了要考虑候选人的政治素养与专业技能外,还要采用适当的机制,尤其是要引进心理健康测评机制,挑选那些心理素质稳定、适应能力强的人来当领导干部[20]。要把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方面的要求作为领导干部德才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把领导干部的心理调适能力作为衡量干部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地方心理健康测评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能比较有效地测试干部的心理健康水平,避免了一些心理疾患严重的人员进入领导干部队伍。同时,也应认识到,由于人的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动态性和隐藏性,因此对人的心理健康测量手段也应多样性。心理健康测评问卷和量表的使用应与传统的考察、考核、考评等方法结合起来,相互补充,才能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