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浅析

2018-02-08 14:02梁圣然
珠江教育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普通高中新教材课程标准

梁圣然

(封开县封川中学,广东 封开 526500)

岳麓版历史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在全国推广使用已经整整十年多了,一直以来,存在着教师认为新教材难教,学生认为新教材难学的情况。如何利用好新教材进行教与学,成为中学历史教学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这到底是新教材出现了问题,还是我们的教学观念出现了问题?笔者认为新教材在我们高中历史教学中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它有很多好的方面值得我们去认识。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岳麓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几点认识。

一、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新教材是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出台之后,依据新课标理念编写的,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取代原来的《教学大纲》,旨在解决当前普通高中历史教育中存在的“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1]的诸多问题,对于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岳麓版历史教材与旧教材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改变了传统注入式教学模式,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一个契机。

岳麓版新教材的主编曹大为先生在谈到新教材的课文结构时说:“转变‘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注入式‘教本’模式,努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2]。为此他的团队设计出有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课文结构,他在《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建议的对策与思考》中提到新教材在课文结构上有以下几点创新,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将注入式教学模式改进为学生自主学习式课堂新模式。在这个方面,新教材呈现出以下几个新特色。

第一,每本教材前设“导读”,每单元前设“导语”,每课前设“导引”,用来概括主线,提示重点,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的兴趣。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设问“这节课的主线是什么?”“重点是什么?”“自己如何回答导引提出的问题?”来指导学生阅读“导读”“导语”“导引”中的内容。

第二,大字正文与小字阅读材料相间,互补互动,生动活泼。大字正文叙述主题内容,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小字阅读材料是对正文的阐释或适当的补充与扩展,能够起到串联线索、帮助理解正文和开拓视野的作用。假如学生不明白大小字之间的关系,在阅读课文的时侯就会造成思维紊乱,老师可以适当引导,如设问“某某段小字在课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第三,课文中设教学插入语,或概括、提示重点,或启发性设问,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能否用好这些插入语或设问是关系到重点或难点知识是否得到解决的关键。例如,必修一的第15课第一目(清末民主革命风潮)插入了毛泽东的话:“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句话放在这里的效果是突出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历史地位,显示出辛亥革命的重要性,如不加以引导,学生很少会注意到,它就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又如,第16课插入一个设问“五四运动中的‘三罢’斗争有哪些人参加?有什么特点?”,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小字内容回答问题,从而得出“五四运动具有全国性和广泛的群众性”这一特点。学生通过参与思考与回答,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到了训练和提升。

第四,为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要,新教材单独设“综合探究”活动课,作为对本单元学习主题的深入探究与拓展,有起到勾连有关单元、贯通古今中外的作用。常规课正文后根据情况还分别设“知识链接”“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活动建议”等环节,引导学生参与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和历史探究,锻炼学生历史思维、语言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

以上几点体现出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还是能力培养的平台。新旧课文结构的差异很大,假如把旧教材课文的结构称为“平铺直叙”式,那么新教材的课文结构可以说是“滴水涟漪”式。从课文结构变化上看,新教材提供给学生更多参与的机会,编著者希望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学科素养。既然这样,我们在教学中的角色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师”,而不是千方百计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播放机”。

二、有利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新教材课标要求明确了教师的引导方向与任务,有利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从知识方面来说,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具体到每一课就是教师要学生明白课标题与单元标题的关系,课标题与小标题的关系,小标题与小标题之间的关系。例如,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第一个小标题“探寻公正的理想国”是第二个小标题“《共产党宣言》”的背景内容,进一步提升为“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之一”。

第二,从能力方面来说,教师要通过课文中的显性知识引导学生挖掘隐性知识,即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问题。这个要求难度很大,要求教师具有相当高的理论水平。例如,《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设厂”这一条款反映出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阶段的资本输出的要求,其实就是对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论证课文中的隐性知识,而这种隐性知识往往表现为编者对历史事件性质的定论,在表达形式上有“某某是什么”这样的特点。如,“巴黎公社是新型的工人政权”这句话就是编者对巴黎公社的定性,在引导学生找理由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学研究方法。

可见,把新教材的课标要求落实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推动教师积极地指导学生,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使学生自愿体验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自觉掌握学习方法。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长期以来不少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其原因与传统的教材缺乏直观性的图片有很大关系。传统的教材枯燥、繁琐、无可读性,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历史知识本身具有过去性、既往性的特点,这决定历史教学要遵循直观性原则,因此,历史教材在呈现历史知识时要注意其直观性。新教材精心配置了许多有辅助文字叙述的历史图片、图表、历史文物照片、历史人物等,使教材新颖活泼,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历史、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如,《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共六课就有42幅图片,这些图片既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内容。

四、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

第一,新教材的使用问题。很多教师特别是使用过旧教材的老教师,都认为使用新教材难以达到使用旧教材的那种“全面、系统”的效果。老教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把新教材还原成旧教材的体例进行教学,这样课堂上很容易出现注入式的教学,出现旧瓶装新酒的现象,有悖于新课标的理念。还有些教师完全抛开课本,过度使用多媒体,引入大量的新材料,设计新情景进行教学,使学生无法掌握课程重点,陷入难做笔记的困境。

第二,学生基础与预期目标的差距问题。曹大为在《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建议的对策与思考》里还提到“目前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史’体系,只是在对总体历史有相当了解的前提下才具有合理性,而初中历史教学显然还远不足以提供对这种古今中外混编专题史学习的支撑”。可见,新教材的实施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历史基础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实际上在很多方面学生的历史基础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总之,新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变化,教材的基本单位由过去的单元变成了专题,对历史的叙述由“横向”变成了“纵向”。教材的变化使我们的教学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作为新时代的高中历史教师要迎难而上,紧跟时代的脉搏,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1]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曹大为.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建议的对策与思考[M].长沙:岳麓书社,2005.

猜你喜欢
普通高中新教材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