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救赎

2018-02-08 02:31□文│王
中国出版 2018年13期
关键词:伊莎贝尔德曼露西

□文│王 琳

以世界大战为故事背景的作家的文学创作,大多是用冷峻笔触描写身心的双重性创伤,而英国作家M.L.斯特德曼的小说处女作《大洋之间的光》(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却让光亮从黑暗中透出来,带给读者温暖人性的救赎,是一部饱含温情的佳作。

小说由“杰纳斯岩上的灯塔”“彩色玻璃窗和神的旨意”和“露西不会害怕”三部分结构而成,叙事节奏平缓中富有情感力量。故事始于1918年12月26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代的黑暗映照在汤姆的灵魂上,死亡的伤痛使人性黯淡无光。主人公汤姆是一名悲观厌世的退役士兵,为寻求内心救赎来到与世隔绝的杰纳斯岩的灯塔上,担当远古祭司担任的守灯人的工作,只靠每月从帕特吉乌斯大陆来的补给船与外界建立联系。

作家有意用浓重的象征意象组织全篇,以灯塔和光为代表。作家将杰纳斯灯塔拟人化为“她”,使之成为母性光辉的治愈者、守护者和指引者。三束大洋之间的光照亮了汤姆原本黑暗的生活。第一束光是杰纳斯灯塔的灯光。汤姆对杰纳斯灯塔的灯光秉持着敬仰和崇拜之心,它象征着真理、善和永恒。第二束光是妻子伊莎贝尔。在两人确立关系之前,汤姆对于伊莎贝尔一无所知,“他只知道,她很爱笑,这让他觉得——美好”。伊莎贝尔代表着希望,她的清新纯净净化了被战争污染的汤姆那颗无望的心。第三束光是女儿露西。“露西”名字本身就是“光”的意思,杰纳斯灯塔也改名为“露西灯塔”。这个从海上漂泊而来的、啼哭的婴孩仿佛是从天而降的天使,为夫妻二人带来生活的光明,也彻底打开了汤姆禁闭的内心。

由此,光明驱散了黑暗。然而,不安的暗流在幸福的表象下涌动,痛苦扎根在人物的内心。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得益于作家采用的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写作方式对人物的掌控,通过上帝视角的俯视,读者能够随时体察人物的复杂心境和矛盾紧张的心理变化历程,设身处地思考人物境遇,使得整部小说具有感人肺腑的深刻力量。

小说人性救赎的主题最终通过痛苦升华得以完成,强烈的道德性思考是小说最突出的特色。M.L.斯特德曼兼具律师和作家的双重身份,使得她对故事中纠缠在一起的法律、道德与爱的丝线编织得十分紧密。“痛苦”的根源来自于人生困境的两难选择。是将婴孩出于爱占为己有还是将她的生命放任自流?是道德还是亲情?是谎言还是真相?人物痛苦并非来源于恶,而是来源于善。主要故事人物的行动以“爱”作为驱动力,这使得矛盾冲突更为激烈,对人性的思考更为深入,最终实现爱的救赎。“希望你能原谅我,原谅我将你留下,又让你离开。你要知道我们一直爱着你。”这是母亲伊莎贝尔留给女儿露西的遗言。爱是幸福和痛苦的统一体,而人性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对爱的执着追求。小说结尾,汤姆最终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每一次的结束,都是一个新的开始。他这辈子的旅程还没有完……那道光一定会再次出现。”读者和主人公汤姆共同完成了人性的救赎,人生痛苦且温暖,“我们总得心怀期待,才能度过人生中一次次的悲欢离合”。大洋之间的光存在于每个以爱为名义生存于世的,每个人的内心之中。

《大洋之间的光》是一部融合了作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品,此书虽誉满全球,但国内对于M.L.斯特德曼的研究尚未开始,我们期待并且祝愿M.L.斯特德曼能够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猜你喜欢
伊莎贝尔德曼露西
爱德曼荣获SABRE Awards Global PRAgency of the Year全球最佳公关代理商大奖
双胞胎幼崽
有苦难言
自发的绘画——露西·史蒂文斯
美国女郎跟随假乐队巡演捞金的神奇故事
22个“生命之吻”
身为天使(On Being an Angel)
依莎贝尔·普瑞斯勒:这一世,只需负责貌美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