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凌云
摘 要:小学语文是引领学生进入学习领域的一把钥匙,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转化,逐渐从想象力转变到逻辑能力,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引领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老师充分理解课文文本,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们学习语言的规律,形成“教什么”的动态课堂教学系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什么”;透视;反思
学习语文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语文的学习,并没有像数学题一样拥有正确答案,它需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进行语感的培养,但长期的阅读如果没有文本框架、行文思路作为骨架的支撑,学生的语文学习仍然是一片混沌,达不到由语文学习到语文写作的进阶[1]。
1 小学语文课堂“教什么”的迷途
1.1 对文本的理解不到位,导致语文教学“教什么”没有目的性
通常在开始一篇文章的教学时,老师要做好课件的预习和准备工作。课件的准备是基于老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结合自己的思想将理解转化为实际的文字,来教授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结果是衡量课程质量的关键。教材是语文课程实施的主要依据,一篇篇课文构成了语文教材的主体,但是每篇课文的内容并不是单一的,片面的,这就决定了教学任务的多方面性,恰恰是这一点,让老师尝尝顾此失彼,抓不住文章的本质和核心意义。譬如,《卧薪尝胆》这篇课文,老师过多地将重点放在解释卧薪尝胆的意思,告诉学生如何使用这个成语,不断地灌输这个成语的本意——通过长期的坚持,最后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严重忽视了这篇课文的内容,学生在完成课后练习时,只知道生搬硬套上去,当问题变成“耻辱”和“屈辱”在文中的不同意义时,学生无从下笔。试想,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把握不了,如何进行综合性的文学素养的培养。其主要原因在于老师过多的依赖教参和教案等现成材料,缺少了对课文教材的一个咀嚼和内化的过程。
1.2 教学目标的不清晰,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教什么”存在随意性
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像船没有罗盘,不可能航行的很远。教学也是如此。教学目标是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这也是给听课老师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目前,除了拼音、识字部分的内容具有清晰的目标,但在阅读、作文教学内容中,目标模糊,需要老师凭借自己的经验从内容中提取,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大部分老师还是停留在浅显的表面学习,让学生通读全文,将课文内容捋顺,生词讲解过后,一节课也就消耗地差不多了,对于文本更深层次的理解却无从下手,只是简单地根据课后的题目进行提问。如此也就“完成”了教学内容,长篇累牍下来,老师迷失在“教什么”的迷阵中,学生更加得过且过,明明老师已经讲解过了重点字词,但由于学生的惰性心理,这所谓的“精读”也就变成了“泛读”,学生的掌握程度大打折扣。
1.3 对“教什么”按部就班,导致课堂缺乏生动性和丰富性
老师完全按照课本,进行浅层次的教学,一步一步按部就班,这一方面达到了完整梳理课文的要求,但另一方面却失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语文课堂的学习绝不仅仅是内容的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和生动性的特点,所以,老师若是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只是简单地套用概念,不能灵活地指导学生去运用,即便是 “教什么”是确定的,在实际教学中也会收效甚微,同时,学生会觉得学习特别枯燥,如果说语文学习是一桌菜肴,那么缺少的那一味“盐”使得菜肴失去了吸引人的香味[2]。
2 小学语文课堂“教什么”反思
综合以上问题,一方面老师要加强自身教学能力,要抓住课本内容,语文教材的选择与发放都存在一定的目的性,学生正处在刚刚开始萌芽的阶段,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应该大于课外知识的积累。年轻老师要多去听听老教师的课程,学习他们的教学模式和引导模式,要敢于锻炼自己,挑战自己,克服自身的问题。初出茅庐的年轻老师难免会遇到抓不住教学重点,模糊教学目标,这就要求老师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
另外,對于老师而言,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融入学习中去。表演性朗读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肢体动作加深印象,让学生们自己通过表演抓住他们所能理解的核心,然后老师进行整合引导,询问学生认为那种理解更加贴合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发掘文章的行文思路,老师可以将学生们的想法记录在黑板上,更加具象化地对课文进行描述,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写作思路和框架。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的学习能力已经不再是低年级学生那样,需要一口一口地去“喂食”,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感,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的教学中,慢慢地给予学生课外的知识,像“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生活就像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却爬满了虱子。”、“愿多年以后,归来仍是少年。”等一些优美的句子,可以教授给学生,让他们在写作中运用上去。可以是无关课文的,可以是老师自己读到的好文章中的语段。这些都可以成为课堂上那多彩的一笔,既增加了课堂的活跃度,又让学生增长了知识面。这其实形成了一种具有老师个人风格的课堂教学,老师将自身的爱好,如:摄影,添加到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其实无处不在,它需要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感受,去探索。
小学语文课堂“教什么”?教授的是一种思维能力,是对文学素养的培养。这一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感知能力高于成人,他们的感情可以丰富而充满想象力,他们对于文学的感觉是潜意识的,反正是这种潜意识的培养为将来更深层次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3 结束语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首先需要老师的引导,让他们在泥泞的小路上一步一步的行走,去体会这迈出的每一步所留下的脚印的意义,然后内化成自身的一种能力,足够支撑自己去开拓更宽更远的道路。虽然,目前仍是要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但这并不影响老师去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兴趣,对于语言学习的积累,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发展的关键时期,让他们逐步培养起语言的感受能力对于提高语文能力更加有效。因为这是基于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自然规律的[3]。
参考文献
[1]郭爽.透视和反思小学语文课堂“教什么”[J].中国培训,2015,(20):261.
[2]卞秋云.小学语文课堂“教什么”透视及反思[J].吉林教育,2014,(25):34.
[3]魏薇.小学语文课堂“教什么”透视及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56-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