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佳伟
摘 要:自我妨碍是一种自我价值保护策略,同时也是一种不良的应对方式。因此,本文将从自我妨碍的基本概念、动机、后果等方面进行概述,最后讨论自我妨碍行为研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关键词:自我妨碍;自我价值;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1B-0125-0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育界不断提出要努力追求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重大改革目标,但现今在教育考核体系中,学生的学业成就仍然占据很大的比重。分数仍然是代表学生个人能力最重要的“晴雨表”,同时也是家长和教师最为关注的部分。因此,对学生而言,不断地追求高分是他们学习的目标,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取得成功。因此,在失败的情境下,学生为了保护或避免其自我价值受到威胁,他们倾向于采用防御性策略面对挑战,甚至会主动放弃追求成功的机会。
一、自我妨碍的基本内涵
(一)自我妨碍的定义
自我妨碍是指当在评价情境中,个体为了避免其自我价值受到威胁,而努力做出一系列不利于成功获得的言辞或行动。有研究认为,自我妨碍是一种防御机制,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也是一种无意识行为。Baumeister认为,自我妨碍具有两种功能,即为失败的痛苦提供自我保护和为成功提供自我增强,这两种功能都能使个体减少被评价的威胁性,促进自我构建的完整。此外,自我妨碍也体现了人们的一种天生的自我服务归因,即用有益于自己的方式判断、理解自身以及自己行为与别人行为的倾向。
(二)自我妨碍的分类
在研究者从是否采取行动的角度上,将自我妨碍分为行动式自我妨碍和自陈式自我妨碍。行动式自我妨碍是指个体为了避免失败结果,通过一系列的行动为自己取得成功施加压力,如减少练习的时间、失眠、酗酒以及选择难度较大的任务等。自陈式自我妨碍是指个体主动表明环境中可能影响表现的因素或过分地夸大成功中存在的障碍,特别是一些具有状态性特质的事件,如紧张、焦虑、身体不适、抑郁等。行动式自我妨碍个体在活动时由于采取了一些阻碍行为,影响其活动表现,从而这一行为会降低其成功的可能性。而自陈式自我妨碍个体在任务之前只是为其失败寻找可能的借口,不一定会减少实际努力的程度,从而不一定会真正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所以,相对于自陈式自我妨碍而言,行动式自我妨碍是一种更具消极意义的行为策略。
二、自我妨碍的动机
在自我妨碍相关研究中,折扣理论和增强理论是研究者们采用最多来解释自我妨碍的动机的理论。增强理论是指当克服了阻碍因素之后,对成功的内部因素归因的可能性会增高。折扣理论认为,当产生的某一结果,可能的原因越多,那么把这一结果归因于任何一个特殊原因的可能性就越小。Isleib研究发现,人们在失败后会有很大的倾向作出折扣归因,即使在取得成功的情况下,人们也只有很小的增强归因。而Murray认为,自我妨碍个体更多的采用折扣原理解释自己的动机。在不同的成就情境中,自我妨碍者比非自我妨碍的个体更倾向于进行外部归因,而较少地进行内部归因。在取得成功时,自我妨碍的个体也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运气而不是努力等内部因素,并认为自己并不能控制结果。
三、自我妨碍的后果
当学生经常处于自我逃避或否认的挫折情境时,他们会感受到消极的自我体验和自我价值感,根据以往研究发现,自我妨碍策略不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也会对他们其他品质造成不良的影响,如应对方式、学习习惯和适应能力等。Covington等人的研究发现,虽然个体通过采用自我妨碍策略来避免他人对自己形成低能力的归因,但从长远角度考虑,个体会逐渐丧失自信心,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因此,自我妨碍策略并不是一种印象修饰的好方法。此外,Zuckerman等人的研究表明,高自我妨碍的学生更多地运用了以情绪为中心的退缩应对策略(否认、心理脱离和行为脱离)和负面应对策略(沉思),同时,他们也报告了较差的学习习惯,如考前复习时间不长、失眠酗酒等不良行为习惯。因此,自我妨碍的学生关注的是自身的自我价值,而不是自己的实际表现,这种情况下,学生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不利于其学业成就动机的实现。
四、自我妨碍研究的教学启示
在学业成就情境中,一些学生偶尔采取自我妨碍策略会有助于减轻他们对考试以及学业成绩的内在焦虑感,可能会达到提高考试分数的效果;但如果他们习惯性地采用自我妨碍策略应对不同的挑战,这种应对方式就会给他们的个性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不利于学生成功经验的积累。因此,教育者要树立起对学生自我妨碍行为进行有效干预的理念,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和发展。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大力提倡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方式,并自己对学习结果负责任,并能够学会独立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业能力的提高。这种学习模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学生要清楚地认识到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任务和效果都取决于自己,内因的关键还在于自己。同时,教师要发挥好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反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二)教育者应不断加强学生良好归因建设
学生在面对挑战任务时,过多地采取自我妨碍策略主要是由于学生喜欢将出现不利结果进行外在归因,如在考试失败时将原因归结于考试前失眠等外部因素,这有助于他们保护其自我价值不受威胁。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归因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学生长期对失败结果進行外部归因,将不利于其自信心的培养,反而会使得他们放弃努力。因此,教育者要鼓励学生对结果进行内部归因,鼓励其内在动机的形成和培养自我价值感。因此,教师要适时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指导学生对不同事件进行归因练习,让他们学会进行自我分析,并逐步帮助他们学会从努力等内在因素进行归因。
(三)教育者应将引导学生设定正确的成就目标作为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成就目标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主要分为成绩目标和掌握目标。掌握目标是指学生认为追求知识的掌握是最重要的,而不仅仅是获得他人的认可,勇敢地寻求挑战,这种目标有助于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知识的本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掌握——趋近目标的追求,不断地引导学生对学业成绩做出正确的归因,以达到减少其采用学业自我妨碍策略。同时,教师还应该把努力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促进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成长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地鼓励学生追求自我成长,建立起课堂掌握目标结构。此外,学生的成就目标也受到同伴关系的影响,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合作性与竞争性相平衡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学校应大力推进学生成功教育经验相关主题的培训,强化学生的自我肯定意识
过去教师对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主要是注重对知识的查缺补漏,却忽视了对学生自我成长的教育。传统观点认为,学生之所以采用自我妨碍策略是由于他们缺乏学习动机,对结果不能进行正确的归因,但也可能是由于学生学习动机比较强烈,既期盼成功但又对失败体验极其恐惧,所以学生采用不良的应对策略解决问题。因此,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并对学生取得成功的表现给予很大的肯定,使学生不断地获得自我满足感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张明宇.学习者自我设障行为的成因与应对[J].教育评论,2014,(7).
[2]李丽兰.学生的自我妨碍行为及其教育干预[J].江西教育科研,2006,(3).
[3]陈晓康.学生自我妨碍行为的心理成因及其教育干预[J].教育探索,2006,(5).
[4]沈烈敏.关于学生自我妨碍策略与学业不良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6,(3).
[5]陈晓康.学生的自我妨碍行为及其教育干预[J].社会心理科学,2006,(1).
[6]沈烈敏.关于学生自我妨碍等策略及相关研究的综述[J].心理科学,2005,(4).
[7]李晓东,袁冬华,孟威佳.国外关于自我妨碍的研究进展[J].东北师大学报,200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