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梁显锋
【摘要】 目的:分析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在急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日后临床实践提供依据,进而提高医院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水平。方法:本研究中的86例患者在2015年3月-2017年1月急诊入院,根据患者发病倒溶栓治疗的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在发病后6 h内展开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36例(在发病后6~12 h展开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86例患者再通48例,再通率55.8%;观察组冠脉再通率为7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0%,肌酸激酶峰值出现的时间为(15.1±2.0)h,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0.7±2.6)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8%,并发症发生率1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患者死亡,死亡率为0,对照组死亡4例,死亡率为11.1%,死因为并发心力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观察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急诊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理想,可促使冠脉再通,降低病死率,用药安全。需注意的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应尽早展开尿激酶溶栓治疗,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 溶栓治疗; 冠脉再通
doi:10.14033/j.cnki.cfmr.2018.2.0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2-0042-02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内科中常见急诊疾病,这一疾病起病急促、发展迅速,病情变化快,患者主要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1],严重时可致使患者猝死[2],对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有严重影响。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原因主要是机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后,导致心肌血流供给骤然减少或突然中断,在持久而严重的急性缺血状态下,心肌细胞坏死,最终引发疾病[3]。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主张先开通发生闭塞的冠状动脉,促使其血液供给恢复,对即将死亡的心肌予以挽救,进而减少病死风险,救治患者生命。临床研究證实静脉溶栓疗法是促使血管再灌注有效恢复的重要手段,应用后可促使心肌损伤减轻,将血管功能重建起来,在改善患者预后、改进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意义重大[4]。本研究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治疗方法,回顾性选取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其治疗时间进行分组,探讨早期尿激酶溶栓疗法在其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的86例患者在2015年3月-2017年1月急诊入院,按照发病到溶栓治疗的时间,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44~71岁,平均(61.9±5.3)岁;其中广泛前壁梗死10例,前壁梗死19例,下壁梗死7例。观察组50例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2~73岁,平均(61.7±5.6)岁;其中广泛前壁梗死14例,前壁梗死25例,下壁梗死11例。两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相符[5],患者有持续胸痛表现,且持续时间为30 min或更久,经硝酸甘油含服后症状未见改善;经实验室检查心肌酶学发生异常,心电图检查发现两相邻导联ST段或更多导联ST段有0.1 mV及以上抬高;(2)从发病到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不超过12 h;(3)临床资料完整,可随访;(4)年龄为42~73岁。
1.2.2 排除标准 (1)有溶栓禁忌证患者;(2)有顽固性高血压、活动性出血或精神疾病等患者。
1.3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实施常规急诊治疗:常规急诊处理,嘱咐患者卧床休息,给予他汀类药物口服、吸氧、止痛处理等;同时给予患者静脉滴注0.1~0.2 mg/min硝酸甘油(山东华信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1469),用药3 d;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江苏大同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63060)5 000 U,每隔12 h给药1次,连续用药3次;每日给予阿司匹林(石家庄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3635)300 mg口服治疗,连续用药3 d。在常规急诊治疗基础上,两组均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发病后6 h内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在发病后6~12 h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给药方法:将150万单位的尿激酶(南京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32023290)溶于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在30 min内给药完毕。
1.4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在不同治疗时间下对两组冠脉再通与否进行观察,对肌酸激酶水平予以监测,冠脉再通判定标准为:①经2 h治疗胸痛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缓解;②治疗2 h内患者有再灌注心律失常;③心电图检查显示,原本升高的ST段经2 h治疗后回降,且回降程度为50%以上;④血清肌酸激酶提前出现峰值(在14 h之内出现)。当患者符合其中2项时(①、②两项同时符合除外),即可判定是冠脉再通。(2)评价两组临床疗效:显效:患者治疗后胸痛症状彻底消失,心电图检查结果恢复正常;有效:经治疗患者胸痛症状显著减轻,心电图指标有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无效:治疗后患者胸痛症状或心电图结果均无改善,或患者死亡[6]。以显效、有效为治疗总有效。(3)评价并发症发生情况。(4)统计患者死亡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冠脉再通情况和血清肌酸激酶峰值出现时间比较endprint
86例患者再通48例,再通率55.8%。其中对照组冠脉再通9例(25.0%),肌酸激酶峰值出现的时间为(20.7±2.6)h;观察组冠脉再通39例(78.0%),肌酸激酶峰值出现的时间为(15.1±2.0)h;观察组冠脉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肌酸激酶峰值出现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死亡情况比较
观察组无患者死亡,死亡率为0;对照组4例死亡,死亡率为11.1%,其中2例因心力衰竭而死,2例因严重心律失常而死。观察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有一定提高[7],且以中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患者常有胸口剧烈疼痛、心律失常、发热、急性循环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均受到严重威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液多处于高凝状态,机体内血小板在刺激影响下被激活,结合纤维蛋白原,导致血液循环受阻,进而导致患者疾病不断恶化[8],尽早将阻塞的冠脉开通,挽救濒死心肌,阻止病情恶化是治疗的重点。
已有研究发现,心肌梗死患者冠脉闭塞后20~30 min,供血心肌机会坏死,而在1~2 h心肌间质极易发生凝固性坏死[9],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早期溶栓是将冠脉开通的有效措施,可促使心肌缺血范围缩小,避免梗死进一步扩大[10]。尿激酶是自人肾小管中提出的丝氨酸蛋白酶,其可以非纤维蛋白特异激活剂的形式对纤溶酶原发挥作用,促使双链纤溶酶形成,纤溶酶可将凝血蛋白、纤维蛋白原水解,溶解血栓,进而实现梗死冠脉再通。尿激酶来源丰富,不会产生抗原性,不易造成不良反应,且不会引发变态反应。已有研究提出,再灌注心肌疗法,尤其是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3 h内实施再灌注疗法,可将濒死心肌更好的救治,促使梗死面积缩小,且可降低细胞凋亡的数量,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近期疗效均有明显改善效果,在挽救患者生命中意义重大[11]。因此早期給予尿激酶溶栓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值得尝试的治疗方法。基于此,笔者所在医院对入选本研究的86例患者均展开尿激酶溶栓治疗,但由于溶栓治疗时间不同,本研究按照发病倒溶栓的时间对患者分组,其中观察组在发病6 h内展开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在发病后6~12 h展开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显示,86例患者再通48例,再通率55.8%;观察组冠脉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肌酸激酶峰值出现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7.8%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0%明显较高(P<0.05)。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尿激酶溶栓疗法能够提高冠脉再通率,且溶栓治疗的时间越早,冠脉再通率越高,可见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应尽早展开溶栓治疗。结果同时发现,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8%(P<0.05)。观察组无患者死亡,对照组死亡4例,死因为并发心力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可见早期展开尿激酶溶栓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这对于挽救患者生命而言意义重大,说明早期尿激酶溶栓疗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需注意的是,在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展开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前,医师应对患者病情深入分析,将溶栓禁忌证患者排除,确保患者可接受溶栓治疗,以免发生并发症[12]。同时,医师还需对下述几项内容加以注意:(1)若患者存在出血倾向,或有血液病合并发生,不可给予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2)患者应无心脏功能不全、肾脏功能或肝脏功能不全症状;(3)若患者近期有其他类型手术治疗史或接受了血管穿刺术,不可展开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4)溶栓治疗期间要全面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与临床指征,并对血小板数量、凝血时间加强监测,确保凝血时间正常,保证患者安全。
综上所述,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急诊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理想,可促使冠脉再通,降低病死率,用药安全。需注意的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应尽早展开尿激酶溶栓治疗,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樊恩雷.急诊应用阿替普酶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6,23(18):74.
[2]熊丹,杨天伦,张琼,等.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9(4):361-364.
[3]陈可冀,张敏州,霍勇.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4):389-395.
[4]李莉娟,张冬惠,王绍谦,等.瑞通立急诊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16):86-88.
[5]高晓津,杨进刚,杨跃进,等.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5,14(3):206-210.
[6]刘蕊,李慧,刘丽晓.急诊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5,8(4):46-47.
[7]范华荣,罗昌龙,邹祁阳.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行尿激酶静脉注射联合卡托普利治疗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8):73-74.
[8]刘强.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溶栓与急诊溶栓治疗的疗效对比[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9):219-220.
[9]姜建党.急诊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J/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13):56-57.
[10]张艳红,余红梅,张锐.急性心肌梗死急诊静脉溶栓临床分析探索[J].医药卫生:全文版,2016,17(11):243.
[11]黄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的治疗体会[J/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30):76-77.
[12]邬树岐.急性心肌梗死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31):144-145.
(收稿日期:2017-06-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