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学中导学单的使用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较好地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自主学习;导学单;培养能力
自主学习的重要含义就是主动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想学,我要学,我愿学”。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它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导学单的使用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缕阳光,它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活动的方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展示自我的平台,能较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一、 引导学生预习,提升学生自学的能力
传统的课前预习,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根本就不会预习或不知道预习什么,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我们就要加强预习的过程性管理。导学单就是教师围绕学生所预习的内容出具的,有目标指向的各类思考性的问题,并伴随着预习过程的循序推进,引导学生自学、思考、探究,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四边形的认识》一课的导学单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 学习指南
1. 达成目标:通过课前预习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发现并概括四边形的特征。
2. 学习方法建议: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写一写。
(二) 学习任务
通过自学课本内容,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 下面是四边形吗?是的画√,不是的画×。你有什么发现?
我发现:四边形有()条直的边,有()个角。
2.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请举2-3个例子。
3. 仔细想一想,辨一辨。错的请说明理由。
(1)四边形有4个直角。()
(2)四边形有4条直的边。()
(3)四边形对边相等。()
4. 在点子图中画两个不同的四边形。
有了导学单,我们就可以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有效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不再茫然,有清晰的思路。
二、 设计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中利用导学单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的导学单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四人小组活动:
1. 利用手中的小棒在小组内量一量、比一比、搭一搭,搭一个长方体的框架。
2. 搭完后讨论,你有什么发现?
(1)长方体它是由几条棱组成的?
(2)这些棱有什么样的特点?
(3)有不同的情况吗?
(4)如果这些小棒一样长,会出现什么情况?
3. 分组展示,介绍。
在这一拼搭过程中学生在量一量、搭一搭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自主发现长方体棱的特点,以到达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教师在这时进行适当指导点拨,重点引导学生概括长方体棱的特点,找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讲的不讲。同时借助问题的变化和深入,提供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的机会。
三、 提供学法指导,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自己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做学习的主人。例如:在《集合问题》一课的导学单我是这样设计的。阅读数学书例1,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观察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2. 摆一摆。请你用序号摆一摆语文组、数学组的人数。(一个序号代表一人。)
3. 如何让别人一眼看出语文组和数学组的人数?(画一画)
4. 阅读数学书介绍“韦恩图”部分。
5. 请根据图计算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在导学单中通过问题首先让学生观察发现,在统计表中有两个同学既参加了语文组又参加了数学组,接着为学生设疑,这两名同學摆在哪,最后一问引导学生画出韦恩图。通过一系列问题导向的任务,采用把知识转化为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支架和思考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探究新知。
四、 拓展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导学单中层层递进的练习形式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例如:在《四边形的认识》一课的导学单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 把下面的四边形分类
我按()分:
2. 把下面这个长方形剪掉一个角,会是什么图形?
请你画一画。你有几种画法?
在学习掌握了四边形边、角的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将各种四边形进行分类,一方面在明确四边形的本质属性后把它推广到一切同类事物,明确概念的外延。另一方面通过分类进一步把握这些图形的共性和各自的特点,发展学生的辨析能力,也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导学单的使用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结构。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主动参与,积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构建自主的学习课堂,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樊健美.导学活动单与搭建高效课堂的作用[J].教育,2014(15).
[2]李行兵,李立兵.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恰当使用“导学案”[J].中华少年,2016(17).
[3]张明红.小学数学导学稿设计有效性的思考[J].读与写,2013(5).
作者简介:程丽君,安徽省黄山市,屯溪龙山实验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