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NA内固定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对比

2018-02-07 18:19何迅党志雄司杨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股骨粗隆间骨折

何迅+党志雄+司杨

【摘要】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HA)治疗的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IFF)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于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骨质疏松性IF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P组(33例,行PNFA)和H组(34例,行HA),观察比较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及术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结果:P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H组,手术操作时间短于H组,而术后下地时间较H组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组Harris功能评分及优良率均高于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手术简便,手术耗时短,术中出血少,且术后髋关节功能水平恢复显著,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IFF的较为理想手术方法。

【关键词】 髓内钉;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粗隆间骨折

doi:10.14033/j.cnki.cfmr.2018.2.0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2-0024-03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icacy of proximal femoral nail fixation(PFNA) and 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HA) on osteoporotic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IFF).Method:The 67cases with osteoporotic IFF were selected,they were divided into P group(33 cases,treat for PNFA) and H group(34 cases,treat for HA) according to the operation mode,the average operation time,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postoperative load time and the Harris function score of the hip joint after operation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The amount of bleeding in group P was less than group H,the operation time in group P was shorter than group H(P<0.05).The group H had earlier postoperative load time(P<0.05).The Harris score and excellent rate in group 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group H(P<0.05).Conclusion:PFNA is an ideal surgical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senile osteoporotic IFF.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operation,short operation time and less bleeding during operation,and the functional level of the hip joint has been restored remarkably.

【Key words】 Femoral nail; 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First-authors address:Sichu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ospital,Mianyang 621000,China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在逐年增加,老年人骨密度及骨量的下降增加了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由此导致的股骨粗隆间骨折(IFF)发生率明显增高,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及心理负担[1]。老年骨质疏松性IFF的治疗方法以外科手术为主,但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难度远大于非骨质疏松性骨折,且骨折片段位移断裂风险大[2]。因此,选择适合的手术方法与可靠有效的内固定方法,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目前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IFF中研究的主要方向。本研究为寻找合理有效的手术方式,现选择笔者所在医院67例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HA)治疗的骨质疏松性IF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整理2014年2月-2016年7月67例于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骨质疏松性IFF患者病例资料,纳入标准:符合文献[3]2015年拟定的《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且不伴有其他骨折,积极配合手术及术后康复锻炼者。排除标准:患有严重血管及神经疾病者;合并其他器质性疾病者。其中男30例,女37例。按手术方式分为P组(33例)及H组(3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及骨密度等一般資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患者入院后,经心肺功能及心电图等检查评价手术风险;对患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进行对症治疗;密切观察患者各项指标,择期手术。P组患者行PFNA内固定进行治疗,H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PFNA内固定:术前分析患者X线片,拟定PFNA直径及长度。术中患者保持仰卧位,全身麻醉后,在牵引床透视下牵引复位。经C臂机(飞利浦移动式C型臂X光机BV Endura)确认复位良好后,股骨颈与体连接处上外侧行6 cm左右的纵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暴露大转子尖端,置入导针,扩髓。经C臂机确认后旋入适合深度,顺导针置入螺旋刀片,拧入螺钉锁定。endprint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前分析患者X线片,确定手术方案。全身麻醉起效后,患者侧卧位固定,于髋关节后外侧入路,行15 cm左右的切口,切开皮肤、组织及深筋膜,暴露关节囊及股骨骨折处;采取相应操作取出股骨头,扩髓,冲洗。根据患者股骨胫骨长度选取适合的人工髋关节,置入。经屈伸旋转活动确认稳定后,取出模体,冲洗髓腔,置入生物型假体,做好术后引流,逐层缝合切口。

术后均给予抗凝、抗生素治疗,预防血栓及切口感染的发生;协助患者早日进行康复训练并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门诊随访,记录并比较术后12个月患者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90~100分属于优;80~89分属于良;70~79分属于一般;低于69分属于差[4];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软件SPSS 17.0对本研究中患者手术及术后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观察记录比较,P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短于H组、术中出血量少于H组,H组下地时间早于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患者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较H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见表1。此外,P组患者Harris评分中优21例,良8例,优良率为87.89%;H组患者Harris评分中优19例,良7例,优良率为76.47%;P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H组(字2=54.00,P<0.01)。

3 讨论

IFF发生部位在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以上,是较为常见的髋部骨折类型之一[5]。有研究显示,骨质疏松性IFF骨折1年后死亡率可达20%,术后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率约为50%,近20%患者需要看护[6]。由于骨质疏松性IFF保守治疗具有病死率、致残率高等严重缺陷,仅有少部分患者会采取此治疗措施。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IFF可以修复骨折短端,在保证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同时,相比保守治疗大大缩短了卧床时间,有效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目前,PFNA及HA是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骨质疏松性IFF手术治疗方法。

HA作为骨质疏松性IFF常用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应用较早且治疗效果良好。HA的主要优点在于术后患者关节稳定性及活动性好,无须等待骨折处愈合,可早期下地负重[7]。但其缺点在于手术创伤大,时间长,人工髋关节使用期限有限,同时对于身体功能下降的老年患者来说,术后诱发感染的风险大,严重则会危及患者的生命。PFNA是一种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老年IFF临床治疗的内固定手术方法,利用挤压的方式进行负荷传递,以达到股骨内外侧承受均匀应力的效果,操作简便,术中出血量少且创伤小[8]。但 PFNA存在以下缺点:存在固定失败、骨折处愈合慢的可能性,延长了患者术后下地时间;术后患者活动时产生的摩擦给患者带来疼痛感。

本研究结果显示,P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操作时间明显少于H组,而术后下地时间较H组晚(P<0.05);术后12个月随访Harris功能评分比较,P组评分高于H组,且P组评分优良率也显著高于H组(P<0.05)。这提示,PFNA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IFF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有助于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但是患者术后下地时间较晚,与以往文献[9]的研究结果一致。

治疗骨质疏松性IFF的最终目的是使骨折处愈合,尽快恢复正常的髋关节功能水平。本研究结果提示,PFNA手术简便,手术耗时短,术中出血少,且术后髋关节功能水平恢复显著,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IFF的较为理想手术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及工作性质进行具体分析,以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阮剑,杜涛,陈震,等.PFNA微创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6,24(7):71-73.

[2]王子寅,张伟滨,沈宇辉,等.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个体化外科治疗[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2,33(3):175-177.

[3]邱贵兴,裴福兴,胡侦明,等.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原则[J/OL].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5,9(6):795-798.

[4]李永兴.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治疗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8):103-105.

[5]吴利军.3种内固定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对照研究[J].重庆医学,2017,16(12):1681-1684.

[6]馬振利.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治及预防[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8):1017.

[7]郭建博,姜曼,李书强,等.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式比较[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7,23(4):464-468.

[8]许庆利,范勇,王兴元,等.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2017,19(2):106-110.

[9]孟庆兰,栗平.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危险因素的探讨及干预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4):157-159.

(收稿日期:2017-09-24)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颈量化截骨在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自理模式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保守治疗的临床体会
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观察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DHS与PFNA治疗探讨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分析
人工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分析
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实施效果观察
综合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术后疼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