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根三穴”配合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2018-02-07 00:28王天宝孙其斌
西部中医药 2018年1期
关键词:根型颈椎病颈椎

王天宝,吴 玮,孙其斌

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颈椎病也称颈部综合征,分为5个类型。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在临床上最多见,占颈椎病发病的60%以上,主要表现为病变累及的脊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疼痛、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疼痛和感觉障碍通常在疾病初期出现[1-2]。笔者近年来在三个特定穴位即“根三穴”施以针刺手法配合微调手法治疗本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4年4月至2016年1月在甘肃省中医院康复治疗中心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中男21例,女9例;年龄37~64岁;病程4天至2月。对照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34~66岁;病程2天至3月。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3]参照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确定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4]制定:1)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支配区域一致;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3)X线片示颈椎曲度变直、反弓,节段性不稳或椎体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颈椎间隙狭窄,椎间孔变小,棘突偏歪,椎体滑移等改变,MRI示颈椎增生、椎间盘突出等。

1.3 排除标准[5]排除:1)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2)妊娠妇女;3)合并有危、急、重症者;4)有针刺及手法治疗禁忌症者;5)不遵医嘱或中途退出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取穴:根1穴,C5~6棘突间隙向患侧旁开0.5寸处;根2穴,身柱穴向患侧旁开0.5寸处;根3穴,位于肩胛冈下窝,冈下缘中点与肩胛骨下角间的上1/3与中l/3的交点,即天宗穴。操作:首次治疗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以防晕针,以后可取坐位,便于针感传导。穴位常规消毒,选取0.25 mm×40 mm佳健牌一次性针灸针。以左拇指为押手,右手直刺进针15~20 mm,行提插法得气后,针尖顶住感应部位以捻转补法(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推弩守气1分钟,使根1、根2穴针感传至肩臂部,若传至前臂、手指效果更佳。使根3穴针感沿上肢直达手指部,循经产生热感效果更佳。再行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微调手法:先用点揉法、鱼际揉法、拿法依次放松颈、肩、臂部,约5分钟,再以C5棘突为中心使用微调法[6],顺、拨颈筋,按、拨旋转的棘突以使其归位。最后在颈、肩、臂部施以拿法,以拍打法作为结束手法,约5分钟。

1.4.2 对照组 取穴:风池、颈夹脊、肩中俞、肩外俞、肩井、曲池、手三里、外关、后溪。操作: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用常规取穴手法,用1.5寸毫针针刺以得气为度,配合TDP灯照射颈部,温度以舒适为宜,留针20分钟。

2组患者均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休息2天,行第2个疗程,嘱患者平时以养为主,勿劳累,勿做剧烈活动,2疗程后观察疗效。

1.5 疗效标准[7]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或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甚至加重。

1.6 观察指标[8]颈椎病疼痛分级标准采用国际公认的描述与测量疼痛的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MPQ)。量表共分3部分:1)疼痛分级指数(PRI)含有11个感觉性词,程度分无、轻、中、重 4 级,分别计 0,1,2,3 分,计算出 PRI 感觉分;2)目测类比定级法进行疼痛定级(VAS)为一条10 cm长的直线,两端分别代表无痛和剧痛,患者在其上标出疼痛程度;3)现有疼痛强度(PPI)分无痛、轻度不适、不适、难受、可怕的疼痛、极为痛苦6级,分别计 0,1,2,3,4,5 分。

1.7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愈率治疗组为76.7%,对照组为53.3%;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对照组为90.0%,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证候平均积分 治疗后2组在PRI、VAS、PPI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证候平均积分比较(±s) 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证候平均积分比较(±s) 分

注:*表示治疗前、后组内比较,P<0.05;△表示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PRI V A S PPI治疗组 30 治疗前 2.57±0.57 7.73±1.31 3.87±0.82治疗后 0.30±0.65*△ 1.50±3.00*△ 0.53±1.17*△对照组 30 治疗前 2.50±0.63 7.53±1.41 3.83±0.79治疗后 0.67±0.84* 3.03±3.73* 1.33±1.71*

3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变,神经根受压迫等因素导致其支配区域出现一定程度的疼痛、麻木、感觉缺失和反射改变,主要症状为根性痛[9-11]。其病因主要为患椎钩椎关节处的骨赘伸入椎间孔,压迫或刺激颈脊神经根,尤以下部颈椎最多见[12-13]。临床表现为颈部脊神经根性痛,呈钻痛或刀割样痛,也可呈持续性隐痛或酸痛,向肩、臂、前臂乃至手指部放射,多局限于一侧,呈静止痛,活动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14-15]。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痹证”范畴,病机多为外感风、寒、湿邪,或劳损颈筋,或内伤肝肾,日久造成颈部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受阻,加之颈部长时间处于同一姿势,局部组织力量失衡,正常代谢紊乱,使穿行于颈部肌群的气血运行失常,造成项韧带、颈椎骨膜、筋膜肌肉纤维等软组织缺乏滋养而发生渗出粘连、充血、变性水肿,不仅造成软组织纤维性变,更加重了骨质增生的程度[16-17]。“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根 1 穴、根 2 穴均为夹脊穴所在,主治上肢及肩背部病症,针刺可改善局部微循环和缺血缺氧状态,从而缓解疼痛,也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首选疗法[18]。根3穴属手太阳小肠经穴,从手过肘达肩颈部,为治疗肩臂部病症经验穴[19],微调手法既可调整颈椎之间的位置关系,又能缓解颈椎与周围组织之间的推挤作用造成的压力,达到颈椎内源性生物力学再平衡。放松及结束手法具有顺筋、疏经、行血补血的作用,从而实现颈椎外源性生物力学再平衡,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

现代医学主要从颈椎退变等机械压迫因素以及炎性物质、炎细胞、分子表达水平的变化等化学因素方面分析本病的发病机制,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在人体所有的颈椎中,颈5、颈6椎间隙活动度最大,应力也最集中,最易受损伤。当退行性改变导致椎间盘变薄引起颈椎不稳时其周围韧带常受异常应力的牵扯,致其附着点损伤[2]。从穴位解剖分析,根1穴由C6神经根发出,参与组成胸长神经、肩胛上神经、肩胛下神经、胸外侧神经、胸背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等[20],而根性痛的病变区域多是这些神经的功能支配区[21],针刺可起到调节该神经局部及远端分支功能的作用。根2穴平T3~4棘突间,有肩胛背神经以及第三胸神经的皮支分布于肩胛区皮肤,针刺可改善肩背部肌肉劳损及神经压迫,部分病例可有针感向手臂传导,目前尚未见报道,值得进一步研究。根3穴,向腋窝方向斜刺至一定深度可刺激腋神经,调节神经兴奋性及上肢肌肉收缩、舒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采用温补手法可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风,从而消除上肢麻木疼痛等症状[19]。

《金针赋》言:“运气走至疼痛之所,气至而痛立止。”通过“根三穴”的针感传导,可直达病所,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影响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化学介质,使病变的脊柱、关节、韧带等组织结构以及神经、血管邻近组织产生良性调节作用,调整脊柱内外环境,使之平衡而减轻压迫[22],同时配合推拿手法达到标本同治、内外同治的目的。

[1]宋渊,李亚军,梁雄勇.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现状[J].西部中医药,2011,24(11):105-109.

[2]何浪,赵英.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定量感觉测定[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8):55-57.

[3]王翔,詹红生,张明才,等.石氏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2015,27(4):12-14.

[4]李增春,陈德玉,吴德升,等.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3):1796-1799.

[5]颜惠萍.短杠杆微调手法配合针刺治疗颈椎病40例[J].西部中医药,2013,26(6):71-72.

[6]孙其斌,张参军,王天宝,等.头清胶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 例[J].西部中医药,2014,27(10):86-87.

[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8]张洪来,靳瑞.电针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3,23(11):637-639.

[9]臧平.针刺结合放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6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1,34(3):62-63.

[10]谢惠枝.推拿结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6):57-58.

[11]李杰,肖礼祖,闫栋,等.后路法行神经根阻滞或脉冲射频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索[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4,20(11):790-793.

[12]王英杰,贾连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颈椎融合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术疗效的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19):1734-1739.

[13]刘建成,庞日朝,董超,等.龙氏治脊疗法联合颈肌训练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11):880-882.

[14]储兰芳,马小平,鲁厚林.热敏灸合电针治疗老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护理[J].河北中医,2015,37(3):444-446.

[15]汤昌华,罗钰莹,陈永锋.毫针针刺疗法加用足三阴经腧穴针刺联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6,38(5):746-749.

[16]张永科.针刺联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5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5,37(6):895-896.

[17]舒本堂.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3,22(3):31-32.

[18]孟凡征,刘涛,李平.夹脊穴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医外治杂志,2011,20(2):48-50.

[19]陈跃来,郑魁山.天宗穴针刺手法证治新探[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3):30-31.

[20]柏树令.系统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74-380.

[21]于杰,朱立国,房敏,等.神经根型颈椎病压痛部位分布及其与神经节段的关系[J].环球中医药,2011,4(4):250-252.

[22]王刚,栗晓东.电针颈夹脊对颈源性眩晕患者颈椎曲度改变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50-51.

猜你喜欢
根型颈椎病颈椎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游泳 赶走颈椎病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颈椎
失眠可能与颈椎有关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针药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
青少年颈椎病106例诊治体会
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