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记者 施京京
大米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其消费量占我国口粮消费总量的60%以上。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2/3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作为主食,并且消费人群仍在扩大。近期,新修订的《大米》(GB/T 1354-2009)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将于2019年5月1日正式实施。本次修订主要通过对“加工精度”指标设置上限,使《大米》国家标准适应我国当前绿色发展理念,引导和促进节粮减损,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大米》国家标准早在1978年就开始实施,1986年和2009年经过两次修订,此次发布的是最新修订的版本。据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上一版《大米》(GB/T 1354-2009)国家标准自2009年10月1日实施以来,为引导水稻种植生产、指导稻米加工业的发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满足市场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粮食生产、供求关系和市场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产品品质、安全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为此,国家标准委在2014年下达了《大米》国家标准的修订项目,对《大米》国家标准进行修订。
“新旧两版国家标准的技术差异主要包括产品等级、定等指标、杂质等其他指标、判定规则、型式检验要求和标签要求。”国粮武汉科研设计院总工程师谢健指出,在2009年版《大米》国家标准中,产品分为“大米”和“优质大米”两类,各分为4种,即根据稻谷种类,大米分为籼米、粳米、籼糯米和粳糯米;优质大米分为优质籼米、优质粳米、优质籼糯米和优质粳糯米。但考虑到在实际生产中基本不区分优质糯米,新版国家标准中,调减了优质籼糯米和优质粳糯米。即优质大米只保留优质籼米、优质粳米两个细分品种,不设优质籼糯米和优质粳糯米。
同时被调减的指标还有“四级”大米和“三级”糯米。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计资料,2011年以来入统大米企业大米产品中四级大米产品的占比一直低于1%,因此,新版《大米》国家标准将大米产品等级由4个调整为3个,大米及优质大米两大类产品各设置3个等级。而糯米产品主要是制作糯米酒、八宝饭、粽子、糯米粉等产品的原料,在实际生产中已不再细分太多的等级,因此新国标中只设置两个等级。
近年来,我国市场存在片面追求粮食产品“精、白、亮”的现象,生产厂家不得不生产高加工精度产品,造成碎米、电耗增多。为扭转这种局面,国家有关部门从2010年起就倡导不要盲目追求过高的加工精度,倡导适度加工。据了解,新版《大米》国家标准针对旧版国家标准定等指标过多的问题,调减了杂质最大限量等指标。籼米、粳米、籼糯米、粳糯米只保留碎米(总量、其中小碎米)、加工精度、不完善粒作为定等指标;优质籼米和优质粳米只保留碎米(总量、其中小碎米)、加工精度、垩白度、品尝评分值为定等指标,各指标要求亦有所调整,并增加了“加工精度不符合本标准要求的,判为非等级产品”的规定。
修订后的《大米》国家标准不仅适应了国内市场变化,还借鉴了国际市场和国际标准的要求。据了解,新版国家标准中,加工精度等术语名称参考了国际标准,旧版国家标准中“一级”、“二级”加工精度改为“精碾”,“三级”加工精度改为“适碾”,同时要求在制定加工精度标准样品时,应参照下列文字规定:“精碾:背沟基本无皮、或有皮不成线,米胚和粒面皮层去净的占80%-90%;或留皮度在2.0%以下。适碾:背沟有皮,粒面皮层残留不超过l/5的占75-85%,其中粳米、优质粳米中有胚的米粒在20%以下,或留皮度为2.0%-7.0%。”对“加工精度”指标设置上限,引用仪器法测定留皮度,以更加规范准确地制作加工精度样品。新国标对杂质指标的定义也参照了国际标准,将杂质分为“有机杂质”和“无机杂质”两小类。一级、二级、三级产品的杂质含量要求值全改为原一级要求。
新版《大米》国家标准还首次规定在标签中标注“最佳食用期”,并提出了“品尝评分值”这一衡量优质大米的蒸煮食用品质的定等指标。“以前的规定只有保质期,强调质量安全,现在要求标注最佳食用期,更加重视品质和口感,满足老百姓的更高需求。”谢健表示,从吃得饱吃得安全,到吃得好与吃得营养健康,新国标很好地反映和满足了公众不断提升的饮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