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飞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省情与政策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1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与传统的需求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产业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加速升级,构建经济增长新动能是我国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长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举措,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消除过剩产能、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以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其根本目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驱动转变为效率驱动,创造新的经济增长源和动力,以供给侧为改革突破口,在机制、制度、技术等多个层面共同促进结构性改革。
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刘伟认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应根据新常态下产业发展变化特征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
贾康认为,供给侧改革要以制度、科技为抓手,聚焦全要素生产率,支持实体经济向上冲破“天花板”,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徐礼伯认为,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来源于政府职能转变带来的促进生产要素升级的环境。
楚明钦认为,我国的供给和需求结构失衡,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需要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产业市场与要素市场的均衡发展,进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郭振、刘晓娟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通过在供给端发力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化解过剩产能,将发展方向转向新兴领域,实现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程兰芳认为,新常态下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应加大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和科技支出的同时,积极刺激居民消费需求,调整税收政策与国有化程度,以优化金融市场环境,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云南省的产业发展相对全国来说较为落后,存在第一产业现代化程度低、工业竞争力弱、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云南省的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发展战略,在产业发展方面,推动《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因此,我们必须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矫正供给端要素配置、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支撑云南跨越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即从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发展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第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即从产业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发展,包括产业之间的升级和产业内部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键是改造提升传统产能和加快培育新动能,形成新的“双引擎”。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通过改革的方法作用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两大引擎,扫除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诸多体制性障碍,打通要素通道,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从而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现阶段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完成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个重大任务,而这五大任务的完成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去产能,就是去实体经济中过剩的产能。这些产能过剩的企业,大多是区域的支柱产业,当地政府出于稳定就业、信贷和社会的考虑,不愿意主动淘汰落后或过剩产能企业,因而阻碍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去库存,重点是去房地产业中的高库存。去杠杆,重点是降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负债率。降成本,关键是降低实体经济及企业的制度性交易、税费、财务等成本。补短板,主要是补扶贫、农业、生态、公共服务业的短板。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通过“三去一降一补”,不仅能够化解过剩产能,同时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效益,达到总体经营状况的好转,为企业乃至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从理论上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从低效率、低附加值向高效率、高附加值转移的过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主要依靠市场竞争和要素价格机制来实现。
然而,实际运行过程中,市场机制并没有像经济理论描述得那么完美有效。生产要素想进入的产业,如新兴产业,由于技术或制度因素,无法顺利进入。生产要素想退出的产业,如传统产业,也因为相关因素制约无法顺利退出。在这种情况下,要素资源配置就存在一定的扭曲或无效率。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改革的方法,打通要素流动通道,使生产要素流向经济效益更高的部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现实经济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主要从供给侧角度出发,优化要素使用效率,调整存量,培育增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构建。
全要素生产效率的提升,就是要提升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要素资源的产出效率,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要素供给的核心要求,就是要着力提升要素的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充分发挥创新在要素资源生产率水平提升中的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要素配置效率的要求是通过要素市场的改革,放开要素市场价格,推动要素资源按照市场规律在产业和区域间自由流动,激活要素资源的活力。这种情况下,要素资源自然会向高需求、高回报的新产品、新技术、新产业流动,必将推动创新投入的增加、智力资源和新兴产业的集聚,从而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助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测算,2016年,云南省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4.76∶39.00∶46.24,较2015年的三次产业结构15.09∶39.77∶45.14有所优化。并且,自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三次产业比重由42.66∶39.94∶17.39 调整到 14.76∶39.00∶46.24,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在1998年达到45.61%的峰值后开始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升。
随着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云南省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一定变化。总体来看,第一产业内部仍然是农业比重最高,其次是畜牧业、林业,渔业。从1978年至2016年间,农业比重从75.84%下降至2008年的低谷48.97%,后逐渐上升至2016年的59.48%;畜牧业从1978年的17.77%上升至2008年的峰值35.75%,后逐渐下降至2016年的28.08%;林业从1978年的6.20%稳步上升至2016年的9.89%;渔业仍在低位徘徊,但略有上升,1978年,渔业占农林牧渔业比重仅为0.2%,2016年上升至2.56%。
从1978年至2016年来看,云南省工业占比呈现下降的趋势,由1978年占79.29%下降到2016年的50.15%,而建筑业则呈现相反的发展趋势,由1978年占20.71%上升到2016年的49.85%。2016年,云南省工业占比远低于同年全国平均工业占比83.53%,说明云南省工业化进程较为落后,且下行趋势明显。
云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第三产业,由2005年的39.5%提升至2016年的46.24%,增速较快。同时,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化明显,批发和零售业占比始终最高;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幅度最大,从2005年的11.9%下降至2016年的4.76%;房地产业占比也呈下降趋势;而金融业上升幅度最大,从2005年的9.61%上升至2016年的15.83%;住宿和餐饮业也处于缓慢上升的态势。
1.农业经营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民生产方式仍然以粗放式经营为主,农民种植粮食大多依靠传统经验,技术含量较低。在现行农村土地制度背景下,传统农业增收空间有限。而农产品加工企业又以初级加工为主,产品多数集中在粮食加工等初级加工范畴,产品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力和带动能力较弱。
2.林产品附加值低。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虽然云南林业产业集中度相对较高,但林产品仍停留在浅加工和粗加工层面。
3.畜牧业和渔业发展滞后。就总体而言,云南畜牧业产业小,效率低,专业化水平不高。渔业养殖方式落后,渔业企业多以粗放式养殖为主,尚未形成集约化的养殖模式,渔业养殖造成的水质污染现象仍然严重。
除了烟草业具有较强实力之外,缺少竞争力较强的工业,产业集群度较低,获利能力不高是云南省第二产业结构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烟草、金属冶炼加工等传统工业,仍然是推动工业増长的主要产业,技术含量较高的科技产业较为落后。
第二产业结构不够多元化,能够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后续动力的新兴产业规模较小,增速较低。以不可再生资源为主体的工业生产规模大,但实力不强,给环境造成较大压力;以可再生资源为主体的行业(譬如水电、造纸、食品医药等),没得到充分发展;制造和加工行业发展不够充分,基础设施配套严重不足。大部分工业产品都是初级加工,个别深度加工生产行业也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建立产业链,规模较大、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龙头企业与知名品牌较为缺乏。
传统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这两类服务业,仍然占比较大,在云南省第三产业的占比长期处于25%-35%范围内。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具有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密集、附加值高、耗能低、无污染等特征。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路径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工业已无法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只有靠现代服务业,实现商业模式、管理方法和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才能实现经济的“二次增长”。但是,云南省服务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批发零售、餐饮等传统业态仍占据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较低,金融、电子商务、科技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较低,高级要素支撑力度不够,研发、设计、创意等服务业供给不足,严重制约了云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云南本土的企业,普遍存在着创新能力弱的问题,关键就在于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很多企业对技术创新认识不到位,由此导致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空缺、产品效益低、产业链短等一系列问题。大型国有企业手握大量现金,却将剩余资本流向短期更高资本回报的房地产行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亟须研发资金,却面临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无钱可投的尴尬境地。这种恶性循环的直接后果,便是地区产业发展速度越来越缓慢,产业结构升级越来越困难,企业的创新能力也越来越弱。
横向比较四川、广西、贵州,云南的科技创新能力仍然处于低下的水平。例如,2016年,在研发经费投入方面,云南投入74亿元,四川投入257亿元,广西投入82亿元;在发明专利方面,云南为1878件,四川为8523件,广西为2660件,贵州为2021件。
从生产端入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社会总供给结构的优化,离不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因此,充分发挥云南省产业特色优势,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市场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既是新常态下云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路径,也是云南省产业优化升级以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
云南省产业发展格局中,传统产业依然是重点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整体水平偏低,是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这就意味着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不是简单地丢掉传统产业,转而发展新兴产业,而是要优化传统产业,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新兴产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的重点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必须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科技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强劲动力,并通过创新驱动,使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最终方向仍然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嫁接”或“孕育”新兴产业,促进两者的融合、协调发展,来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云南省产业的转型升级。
1.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内部结构。农业是云南省经济的基础,应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和大产业,用发展工业的方式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综合发展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积极推动“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构建种养加一体,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
2.发展智能制造,对接《中国制造2025》。积极淘汰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成本企业,切实做好煤炭、钢铁行业的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发展先进制造业,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推进云南省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工业价值链条高端化。推动大数据、“互联网+”等与制造业相整合,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对接《中国制造2025》,培育形成一批本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3.发展现代服务业,补生产性服务业短板。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主要体现为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转向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以及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形成现代服务业体系。现代服务业具有高人力资本、高技术、高附加值等特点,是推动云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引擎。加快发展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电子商务、商务咨询、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养老、健康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是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传统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建立独立自主、高附加值的技术创新优势成为我国经济换挡加速、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1.科技创新至关重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整个产业结构的变革和升级,而非仅是数量结构的调整,因此,只有不断增强供给侧的“造血机能”,才能为需求端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产业升级,既包括产业间升级,也包括产业内升级,前者着重不同产业的替代,后者则是同一产业的进步改造,两者都依赖于科技的创新。实践表明,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是推动当今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及最突出特征之一。正是一大批颠覆性、引领性、革命性的新工具、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改造了传统产业,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极。因此,只有不断吸取先进的科技成果,并将其转化为自身优势,实现吸收再创新,才能不断提升云南产业自身的科技创新水平。
2.实现产业的合理转型与升级。在注重产业优化升级,努力向产业链高端迈进的同时,要着力培养行业主导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技术品牌。
第一,要不断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进程,提高供给水平,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构建创新联盟,将优势资源整合聚集到战略目标上,重点突破高端制造装备、关键零部件、重大工业流程、基础原材料等核心技术。
第二,要借助信息化整合科技资源,着力打造一批开放运行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解决科技资源配置封闭低效、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第三,要建立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由政府引导建立支持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的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1.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在于: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发挥企业和创业者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以市场化手段让生产要素从夕阳产业向“希望”产业转移,更新供给内容和方式,确保产业转型升级的合理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无论是僵尸企业的形成,还是产能的过剩,都与政府作用发挥过多、市场调节缺失有关。要解决无效、低端供给问题,实现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2.简政放权,制定合理的市场运行规则,为云南省产业优化升级营造良好的环境。市场通过竞争实现其经济协调功能,释放市场活力。通过市场调节,将竞争的主体地位还给企业和个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提升其创新主体的地位和创新激情。通过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业和新产品,进而使产业转型能够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去除没有需求的无效供给、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打通供求渠道,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当然,强调市场的主体作用,不代表政府一味地做减法,政府需建立规范、合理监管、放管结合、有序竞争的管理平台,从而达到提高主体的素质和能力、激发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供给层面的本质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推动我国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发起“一带一路”倡议、参与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促成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举办亚信峰会,特别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推动央企积极“走出去”。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告中国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要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云南提出要“对内加强与长江流域、泛珠三角区域、京津冀、成渝经济区和周边省区的交流合作,对外面向南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周边经济圈,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经济走廊和中缅、中老、中越经济走廊建设,融入中国东盟自贸区、澜湄合作机制,构建内外统筹、全面开放新格局,当好我国与周边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的桥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