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从创新之都向新型全球城市迈进的维度

2018-02-07 03:33:20王智源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合肥影响力维度

王智源

(合肥市政协,安徽 合肥 230071)

进入新时代,按照中央战略布局和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合肥市委市政府确立新的战略定位,正在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加快打造、直至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是合肥新时代新发展特别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大事件。虽然对于何谓创新之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这主要是在其个性方面的理解上。事实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有特定的内涵,有着共性基因,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一、“创新+城市发展”是成为新型全球城市的重要标志

理解创新之都首先要理解创新。“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包含“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三层含义[1]。对于创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都会有不同的解释,我国古代早有创新的说法,但不够系统。比较公认的对于创新的解释,由美籍奥地利学者约瑟夫·熊彼特所开创,他认为创新是一种生产函数、是企业的创新,并需要信用增强[2],且主要关注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提出创造性毁灭的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创新观念不仅仅停留于企业层面,而深入渗透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

对于城市发展而言,也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形态。无论是在历史上的欧亚诸国,还是在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规模均不大。欧洲有城邦,中国有城池,只是全国或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中心。欧洲自文艺复兴开始尤其是产业革命之后,城市发展进入快车道,产生了国际化城市,例如伦敦、巴黎、纽约,对世界经济贸易影响甚远。当然我国的国际化城市甚至要早于欧洲,长安、汴梁都是典型的例子,但随着明清的闭关锁国和西方列强的入侵,逐步衰落了。整个20世纪,世界各地的城市发展全面升级,出现了全球城市,例如纽约、洛杉矶、伦敦、巴黎、法兰克福、东京等,也包括中国的上海、北京等城市。进入21世纪,一些原有的城市继续领先发展,也有一些掉队了,更有一些后来居上了。随着推动城市发展要素禀赋的变化,一些新兴城市由于善于整合和运用各类创新要素,实现异军突起,例如合肥,正在从区域性城市向全球城市迈进,这将经历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并不断扩张的过程。而一些城市掉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创新,止步不前。

进一步地看,创新之都的共性,就是真正实现基于创新发展的城市,即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就影响力而言,既可以是区域的、国内的影响力,也可以是国际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和指标,但城市的国际化程度高是必然要求,在有关测定指标上的全球排名要领先,等等。例如,英国《自然》杂志每年开展的全球科研城市评选排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具体地看,当今的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既可以是科技创新为先导,例如美国硅谷、日本筑波;也可以是金融创新为先导,例如英国伦敦、美国纽约;还可以是文化创新为先导,例如中国北京、美国洛杉矶,等等。当然,上述创新先导要素可以两项或两项以上实现有机结合,例如上海既有金融创新,又有科技创新。无论如何,以某项或某几项创新为先导,最终都要服务于城市的整体发展,实现综合创新或者集成创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有学者指出,新型全球城市又称全球文明城市,是建立在信息文明、生态文明、治理文明、文化融合基础之上升级版的具有特别大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3],“创新+城市发展”是其重要标志。合肥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致力于在一些研发活动上成为“领跑”者,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正处于为演化成未来的新型全球城市夯实基础的关键时期。

二、合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的历史必然性

新中国成立后,合肥起步并不高,资源禀赋也不丰富,有人称之为“江淮小邑”,但是合肥善于无中生有,敢为人先,从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发轫,到高强度地持续引进、建设一流水平的各类创新载体。包括引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分院等一大批高端科教及创新平台,成为“四大科教城市”之一,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确立“科教兴市”发展战略。特别是自2004年成为“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开始,相继获得“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等重要称号。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合肥与南京、杭州一起列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2015年9月,安徽省成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合肥市同步实施。

2016年4月24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视察,对合肥创新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一片创新的天地。2016年6月,国务院批准,在合肥、芜湖、蚌埠3个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7年1月,合肥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继上海张江之后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18年6月,合肥成为G60科创走廊节点城市,2018年10月,合肥滨湖科学城(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挂牌成立。数次被英国《自然》杂志评选为中国基础科研实力的前3强,2018年再度入选,仅次于北京、上海;2018年11月1日发布的全球科研城市50强名单显示,合肥位居第27位,在中国城市中居第7位,合肥在科技创新资源上的富集效应进一步彰显,“创新合肥”蔚然成风。

总体上看,合肥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最具有特色的是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并以此为核心向多方面创新扩展,创新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正相关性越来越强。现在,全市上下勠力同心,正在按照《中共合肥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肥篇章的决定》的新定位,加速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滨湖科学城,高起点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并向打造新型全球城市迈进。历史将证明,合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具有必然性,且是合肥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

三、建成合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进程中的七个维度

合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进而向建设新型全球城市进发,有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在其进程中,可以从7个维度加以审视。

时间的维度。与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同步,合肥通过综合施策,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能动因素,到2020年,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打下坚实基础;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空间的维度。在建设与升级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国家实验室区、教育科研区的基础上,以合肥滨湖科学城规划区建设为核心,向全市扩展。与此同时,还要有虚拟(网络)空间结构的思维,加强与国内外创新之都或者正在建设创新之都城市的对接,包括设立办事处、联合实验室等。

科研的维度。合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是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的,在科研维度上必须要具有真正的国际影响力。特别是要聚焦原始创新,建设世界一流的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立颠覆性科学成果发现机制,开展与全球主要科研机构的广泛交流,促成一大批科学发现来自合肥,甚至于在合肥设立全球科技大奖,或者基于合肥科研获得全球科技领域的重要奖项。

产业的维度。合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所产生的原始创新成果,既要服务于国家战略,又要服务于地方发展,实现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产业的良性循环。在产业发展上,重点在于促进在肥的企业高效转化科技成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例如量子信息、高端芯片、平板显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生物医药等。大力培育和引进一批跨国企业,在合肥开展原创性研发活动。

人才的维度。合肥虽然可以自我培养一部分人才,但远远不够,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必然要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人才。而在特定的时点,全球某一领域的顶尖研究人才是极其有限的。客观地说,合肥囿于地域上的限制,处于相对弱势。为此,既要遵循人才市场规律,又需建立服务于创新之都建设的人才特区,创设与国际接轨的高端人才管理机制。对于其他各类人才,也需采取特殊政策,在招募、薪酬、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支持。

制度的维度。制度不断创新和优化,是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的题中之义。没有好的制度,创新将无从产生,或者即使产生了,也难以得到巩固。在制度建设上,既需要着眼于政府管理制度的创新,更需要着眼于推进现代科研、技术创造、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同时需强化良好制度的执行力,真正起到通过制度激发创新、激励创造的作用。

品质的维度。城市品质是综合因素的反映,对于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合肥所涵养的形神俱佳的城市品质也至关重要。这方面包括城市的创新氛围要浓厚;城市人文气息要强烈;城市规划建设要科学;城市规模能级要上升;城市人居环境要优化;城市全球交通网要健全;城市国际化程度要拔高,等等。

猜你喜欢
合肥影响力维度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0
天才影响力
NBA特刊(2018年14期)2018-08-13 08:51:40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人大建设(2017年11期)2017-04-20 08:22:49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光的维度
灯与照明(2016年4期)2016-06-05 09:01:45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