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人才高地建设研究

2018-02-07 03:33:20程业琳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合肥人才

程业琳

(合肥市瑶海区民宗外侨局,安徽 合肥 230011)

人才战略是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把人才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对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作出的重大的、全局性的构想与安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越来越重视人才工作,合肥市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取得显著成效。实践证明,人才战略实施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才驱动已是赢得发展、赢得未来的“金钥匙”。

一、近年来合肥人才高地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合肥是一座相对年轻的省会城市,过去既不是一朝古都,也不是“兵家必争之地”,既缺少自然资源禀赋,也缺少厚重的历史人文积累。但是进入新世纪,合肥抓住了一些历史性的机遇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尤其是,抓住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机遇,成为了全国高铁枢纽城市;抓住了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近年来先后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等,成为国内集五大“国字号”创新品牌于一身的唯一城市。抓住这两大机遇,为合肥人才强市战略装上了腾飞的“双翼”,走上了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这一发展道路。目前,全市拥有中国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57所,在校生近60万人;拥有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电科38所等中央驻肥科研机构9家;拥有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1316家;拥有院士工作站47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9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8家。全市共集聚两院院士108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74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0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52人,省“百人计划”专家113人、省“特支计划”专家 76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76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325人次。2018年,在第16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的全球才智论坛上,合肥获评“2017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良好的科教和人才优势推动合肥经济社会快速高质量发展,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7213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251亿元,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前十强。

“养人”——这是合肥人才战略的核心和关键、城市发展的动力和引擎。在推进人才强市战略落地的进程中,合肥围绕这一核心和关键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化政策吸引人。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育政策体系,出台人才新政。制定了《关于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创新之都人才工作的意见》(合发 [2017]17号),重点提出实施人才发展“6311”工程。配套出台了“国内外顶尖人才引领计划”、“鸿雁计划”等23个具体实施办法。保障人才投入。在全国率先改革科技投入体制,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动态完善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1+3+5”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实施“双引双培”。坚持“高精尖缺”的需求导向,全面推进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引进、庐州英才和庐州产业创新团队培养等“双引双培”四大工程。拓宽招才渠道。依托中科大校友会、“合肥之友”等平台,探索建立海外人才工作站和海外产业孵化器。各县市区也纷纷出台人才新政,加大落实力度。比如,瑶海区落实《瑶海区关于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暂行办法》(瑶办发[2016]25号),启动了人才“465”工程,聚焦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和瑶海转型发展,通过创建“海纳英才”品牌,围绕大数据、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等重点产业积极吸引人才,取得良好成效。二是通过事业成就人。围绕基础研究、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搭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载体。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充分发挥国家大科学装置的“聚才”作用,对中央和省属驻肥高校、科研院所引进国家“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给予大力支持。坚持“产业聚才”,围绕“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平板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2017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1666户。加速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聚集。依托协同创新平台激发人才活力。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推动研发、人才、产业、资本深度融合。共建中科大先研院、清华公共安全院、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中科院技术创新工程院等重大协同创新平台,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300多家。各县市区也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比如在瑶海区,合肥瑶海物联网科技产业园汇聚了新开普、中科国泰等高科技企业,紫光云数科技有限公司等12个国内知名的高科技产业项目也集中签约落户合肥东部新中心。三是提升服务感动人。优化服务保障。出台人才公寓建设使用管理办法,政府主导建设,以特优价格向符合条件的引进人才租售90至220平方米人才公寓。建设国际学校等,为高端人才子女就学提供便利;开设人才就医绿色通道,为高端人才提供定点医疗服务。在合肥高新区启动建设国际人才城,打造集高端人才服务、创业项目孵化、人才成果展示、资源共享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和人才之家。创新服务方式。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市级领导同高层次人才结成对子,及时帮助高层次人才排忧解难。市、区两级分别成立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协会,搭建党委政府联系高层次人才的桥梁纽带。

二、合肥在人才高地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在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进程中,全市上下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和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新形势下,还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与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这一要求相比,还有需要改进和提升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问题

滨湖科学城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规划正式推出,让创新合肥的特色更加鲜明,合肥已经坚定不移地走上了创新驱动的道路。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增长速度崇拜和要素驱动依赖的惯性力量,在各方面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本、资源三大传统要素驱动,现在这三大要素都越来越转不动了。从劳动力角度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劳动力要素的规模驱动力明显减弱。从资本角度看,资本曾经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通过多年长期的积累,我国资本总量已经比较充足。但随着近年来几轮积极财政政策的刺激,政府投资已面临着边际回报率递减、债务风险显性化等突出问题。从资源角度看,资源的过度消耗不仅削弱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长期基础,而且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现在已经到了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阶段,将重点从“创造增长”转变为“创造未来”。

(二)引力问题

中心城市是人才大量集聚的承载地,合肥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全国交通枢纽城市,在国家多个战略布局中定位和功能越来越重要,对包括人才在内发展要素的吸引力也不断增强。但是在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之时,世界各国都在抢抓机遇,国际人才争夺日趋白热化。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一场被称为“抢人大战”的区域人力资本竞争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这场新时代的“抢人大战”首先在武汉、长沙、南京、成都、郑州等二线和准一线中心城市发起,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也纷纷加入,且力度更大、势头更强。“抢人大战”的陡然爆发,事实上是我国经济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导致的必然现象。也是应对我国“人口转变”的长期态势与重构新人口红利的必要选择,大量输入劳动人口和引进培养人才成为大趋势。与先发地区相比,合肥在人才吸引力上虽然已经展现出了巨大潜力,但是无论是比较优势方面还是集聚优势方面,竞争压力依然很大。

(三)环境问题

一方面,人文环境还有待加强。比如,深圳有一个人才公园,一进公园就可以看到一句话——“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人才驱动。”昭示着一个城市重才、爱才、求才的意志和决心。再比如,上海复旦大学百年校庆,杨浦区主动对接,全区都是校庆氛围,合作非常亲密。与之相比,我们各级各部门在人才政策的衔接上,政府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战略人才的联动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另一方面,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组织等是用人主体。产业发展环境是集聚人才的核心要素,什么样的产业决定了汇聚什么样的人。合肥在产业发展与人才战略深度融合上,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此外,人居环境成为人才集聚的又一关键因素。合肥在生活水平、教育水平、医疗水平以及法治环境、安全环境、文明环境等城市综合人居环境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推进合肥人才高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让建设人才高地的观念在合肥深入人心,倾心打造“养人之城”

1998年,江泽民同志曾经在合肥题写了“科学岛”,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指出:“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2]两块熠熠生辉的金字招牌既是合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创新之都的动力之源,更是宝贵财富。科学岛也许不仅仅是一个岛,就像硅谷并不是一个谷一样,我们要立志让合肥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一个“科学岛”。而“养人”的涵义更是广泛而深刻,对此更应该全方位进行宣传,让“养人之城”成为合肥独有的名片。一是让“人才是第一要素”的观念深入人心。创新是第一要素,人才是第一资源。谁占领了人才高地,谁就能占据事业的制高点,就能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能在发展的道路上拔得头筹。合肥在新一轮竞争发展中,已经处在一个有利的位置,必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全方位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培养、开发和使用,把求才、知才、用才、育才作为各级各部门各行业管理者的必备能力。要加快切入全国中心城市人力资本竞争格局,努力在竞争力度、竞争水平和竞争形象上与先发城市等高对接,努力在竞争格局中对外广泛地发出声音、展现形象、扩展影响,以形成人才磁场效应。二是让“人才是活资源”的观念深入人心。无论是生产还是科研,每一环节都要以“人”为中心,其制度设计、资金调配、资源配置都“因人而动”,尽最大可能实现人才在哪里,各类资源就流向哪里,努力使生产要素配置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三是让“人才要国际化”的观念深入人心。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集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着眼“高精尖缺”、坚持需求导向,用好全球创新资源,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同时,培养与使用人才必须与国际惯例接轨,按照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准来培养人才,使我们的人才不仅能在国内大展宏图,而且具备国际竞争力。四是让“人才竞争零距离”的观念深入人心。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互联网信息化时代,正在迈向智能时代,要充分认识到当今世界人才竞争无国界无地域的趋势,增强人才需求的紧迫感和针对性,积极应对和参与国际国内人才竞争。要强化效益意识和柔性引才理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

(二)让建设人才高地的机制在合肥达到最优,倾心打造“活力之城”

要树立向机制要红利的意识。一是要努力打造最具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要抓住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引领作用。有必要借助 “十三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内容调整的时机,将人才强市的战略目标、重点、措施加以全面提升,根据新形势新要求,聚焦人力资本集聚,对人才强市目标、重点、举措和政策保障等进行相应的充实、调整和提高。同时,合肥现已启动2035年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其中尤其需要对未来合肥城市特别是城区人口规模和结构进行深入研究,给出科学的设计和规划。二是要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要让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需要挖掘发挥人才潜力的合适土壤,需要从人才评价、培养、使用、激励、保障机制等方面打造适宜的环境,为创新型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提供舞台。要建立宽松的创新生态环境,对人才要允许积累、允许试错、容忍失败,为基础研究提供良好界面和系统支持,努力培育潜心智研的氛围。三是要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3]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促进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更好激发广大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四是要完善创新创业环境保护机制。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落实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权益人的产权激励和权属保护,建立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长效机制。引导激发创新创业激情,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继续完善凝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调动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为创业者施展才能、实现梦想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三)让建设人才高地的举措在合肥有效落地,倾力打造“实力之城”

切实把建设人才高地的各项举措落实到位,把合肥建成一座拥有更强创新发展实力的新型城市。一是构建一流的人才政策体系,集成政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需求导向,统筹考虑就业、教育、医疗、交通等承载能力,不要乱发‘帽子’,不要简单许诺一大堆物质条件,不要没有目的地撒大网,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人才工作做扎实。”[4]合肥要立足实际情况,优化人才政策结构,既要完善针对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又要充实针对年轻人力资本的大众化普惠政策。同时,要集成政策资源,把分布在若干个部门的相关政策资源加以整合,如公安部门的户籍、人社部门的就业创业、住建部门的住房、科技部门的创新资助、教育部门的促进大学生就业以及省市区街各层次制发的奖励补贴政策等,形成综合集成化的人才政策,改变各级各部门各自为政、政出多门而又缺乏衔接、匹配性差的碎片化弊端。同时,要把国家支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有关政策和省级人才政策与合肥人才政策以及县市区出台的人才政策集成起来,发挥政策资源叠加效应。注重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来创新人才政策,积极争取省里支持合肥进行集成人才政策的先行先试,加快把合肥打造成为国内人力资本和人口红利竞争高地。二是打造一流的产业发展政策。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和引领者,是创新创富的重要活力源泉。创新驱动发展离不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强力驱动。深圳自主创新最大的特点是 “6个90%”:90%的创新型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源自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由龙头企业承担。在这样的创新氛围中,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应运而生。合肥推进人才高地建设,在鼓励企业自主探索的同时,政府要在产业布局上进行引导,要重点围绕5G、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精准医疗等新兴产业领域,尽快规划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创新的源头支撑。要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构建“2+8+N+3”框架体系。积极推进滨湖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等重大规划落地,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战略合作,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中科大先研院、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合肥北航科学城等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三是打造一流的人才创新环境。优化营商政务环境,让政府成为最大的服务员。要围绕人才高地建设的要求,做好全方位的服务。尤其是要针对高层次人才出入境管理、薪酬待遇、编制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生活配套服务等方面,加强政策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要注重加强项目调度,持续谋划推动一批重点项目,深入推动科研攻关,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一流综合性创新平台。要注重营造优良的文化氛围。从美国硅谷成功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案例来看,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文化是至关重要的条件。要让合肥更多元化、更具包容性,走向国际化,让不同的文化相互交流,激发活力。要不断优化合肥人居环境,推动“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真正成为 “近者悦,远者来”的省会城市,早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猜你喜欢
合肥人才
合肥的春节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当代党员(2022年9期)2022-05-20 13:35:21
合肥的春节
合肥蜀山区夜景
江淮法治(2020年21期)2020-12-30 02:47:28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当代陕西(2019年17期)2019-10-08 07:42:10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中国自行车(2017年5期)2017-06-24 10: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