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界定探微

2018-02-06 23:21:37贾琰洁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时代建设发展

贾琰洁,魏 红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管城分校,河南 郑州 450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全新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一基于我国国情的科学判断,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得极为精准,是对过去判断的深化、细化,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基于我国国情的科学判断,既是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逻辑起点,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升华。有了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正确认识,我们党才能精准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与重大战略,从而驱动“中华号”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因此,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界定正当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

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1979年,邓小平在中央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明确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3]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规范性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4]党的十二大、十三大确认了这一提法,并将其载入党章总纲,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学说告诉我们,社会矛盾是错综复杂的。在诸多社会矛盾中,各个矛盾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同时,也要看到,事物是发展变化着的,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精准地把握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深刻总结,其中公平性、可持续性、共同性等内涵代表了现代经济发展的总方向,也为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必将指引着中国人民奔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关注的光圈变大了,问题的对焦更精准。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对5年来中国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深刻总结,也是对40年来改革发展成果的有力回应,更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

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客观的必然

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人们不可能主观选择,但对其判断必须及时准确,认识超前或滞后都会干扰社会发展进步,甚至会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科学判明发展形势、正确制定大政方针的重要前提,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全面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深刻理解“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推动了党和国家的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与此相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必然发生深刻的变化。

1.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国际通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十大指标衡量,我国发展的轨迹是从极贫时代(1949~1978年),经过温饱时代(1978~1990年),到跨越小康水平时代(1991~2000年),再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代(2001~2020年)。特别是在核心的四大指标上,21世纪前20年,我国的人均GDP将增长5倍多、恩格尔系数平均下降18个百分点、HDI指数上升0.2,贫困人口比例将彻底降为零。随着我国社会事业的巨大发展,社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从2009年的39%上升到2016年的48%,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到2016年已达8.87亿人和7.44亿人,分别占应覆盖总人口的90.5%和75.9%,正向全方位、全周期、全覆盖的目标稳步迈进。2015年,我国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进入中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从恩格尔系数来看,2016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接近联合国划分的20%~30%的富足标准。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后,消费者对衣、食、用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转向追求品种、品质、品牌,更加注重安全、健康等。从居民消费升级的演进规律来看,我国的居民消费将更多地从生存型消费升级到发展型消费、享乐型消费。例如,2016年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800元,比2013年增长38.7%,年均增长11.5%;2012~2016年5年间,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年均增长12.6%,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年均增长分别为10.7%和10.1%。这些具体生动的数字标志着人民的需要已从追求物资数量的阶段转向追求生活品质的阶段。

2.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越来越广泛。自2013至2017年,人民网每年都会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就“民众期待什么”进行调查。调查数据显示,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越来越广泛,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特征。2013年列出的网民关注的十大问题是社会保障、反腐倡廉、收入分配、住房保障、医疗改革、稳定物价、食品药品安全、法治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国防建设;2014年网民关注的十大问题中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排在第三位;2015年网民关注的十大问题中的收入分配问题排在第一位;2017年网民关注的十大问题中的反腐倡廉问题排在第一位,其他分别是社会保障、医疗改革、就业和收入、教育公平、住房、环境保护、公共安全、依法治国、脱贫攻坚。以上可以看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都已成为当下人民群众关注的话题和追求的目标。

3.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得还不平衡。当前,社会生产相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得还不平衡,即表现出结构性矛盾。一是产业结构低端化。服务业所占比重低于同等发展中国家约10个百分点以上,传统制造业占制造业的比重高达80%以上,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美国的1%左右。二是城乡结构二元化。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为2.72,收入差距较大。三是区域结构多元化。尼尔森2016年11月发布的消费者报告显示,东部地区进入提升品质阶段,而西部地区仍处在满足基本生活阶段,区域差距较大。四是人与自然结构的异化。资源环境已经达到或接近承受能力的上限,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这些重大经济结构的发展不平衡,必然导致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得不到有效满足。

4.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得还不充分。当前,社会生产相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得还不充分,即表现出总量性矛盾。从人均GDP来看,我国目前人均GDP只有8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国家分类,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因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而且还将持续较长时间。从GDP总量来看,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大约到2030年左右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强国。我们知道,当年美国GDP总量超越英国后又经过50年左右的努力,才替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可以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斗争还将长期存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仍未充分发挥出来。

三、破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着力点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深刻指出,社会需求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驱动力。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5]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又进一步阐明了社会需求对发展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服务于社会需求这一根本目的。这种需求,既有物质需求,又有精神需求;既有个体需求,又有集体需求;既有经济需求,又有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需求。因而,发展生产力的核心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是社会不断进步和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属于社会主要矛盾中的次要方面。解决这一矛盾,必须着力破除制约需求的生产力因素,即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毋庸置疑,发展依然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金钥匙。要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主攻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主线方向,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五位一体”统筹推进是关键举措。为此,新时代谋划“五大建设”,必须把发展重点放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个新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上。

1.要着力开启创新发展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6]经济发展始终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新时代我们党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将经济发展的重心从量的积累适时转向质的追求,从供给侧出发调整国民经济运行,重点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也成为“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发展持续有力的关键动因。经过5年的努力,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中国经济已经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局面。要坚决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率的粗放式传统发展方式,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下大力气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做好结构调整的“加减乘除法”,继续加强实体经济建设,加快建设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推动完善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最终形成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全要素生产率全面提高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新的发展方式。

2.要着力开启强党强国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民主法治、党风廉政、行政体制改革等重要事业的根本路径。5年多来,中国共产党从自身出发,狠抓党建工作,以“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一个政党”来要求自己,并以此为突破口坚定地整肃党纪、军纪、政纪,依靠建设强大的政党来最终实现建设强大的国家。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3.要着力开启文化复兴时代。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我国的文化事业也到了质变的关头,这个质变就是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并传播正能量,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不断提升话语权,重新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4.要着力开启和谐共富时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半场”,中国社会发展领域的矛盾已经转化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更加要求高度关注社会公平,让社会主义的建设成果更加惠及全体人民。5年多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建设的公平性,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开启了全体人民迈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5.要着力开启美丽中国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7],这是促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相互协调的重要决断。基于此,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进入了以人民为中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时代。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最好证明,是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前所未有变化的深层原因,标志着人民需要的拓展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前进上升。同时,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也表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备了坚实基础和充分条件。我们有能力、有条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1][6][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N].人民日报,1956-09-17(01).

[3]韩保江.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现实意义[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101/c40531-29619775.html,2017-11-01/2018-03-15.

[4]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EB/OL].http://www.gov.cn/test/2008-06/23/content_1024934.htm,2008-06-23/2018-03-1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8.

猜你喜欢
时代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HANDS OFF THE WHEEL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