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东
泰来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地处黑、吉、蒙三省(区)交界处,全县幅员面积3996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60岁以上老年人5.5万人,其中农村老年人口3.2万人,老龄化率达17%。泰来县先后被确定为全省农村社会化养老建设试点、全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近年来,泰来县先试先行,在全国率先将农村养老同扶贫攻坚相结合,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模式。通过建立农村互助服务队,并对服务给予低偿的方式,一方面解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问题,同时解决服务队员的贫困问题,形成农村互助养老的“泰来模式”。
服务对象“精准化”,抓好托底保障这个出发点。泰来县积极动员乡镇干部、村委干部走村入户,深入困难家庭,围绕残疾、空巢、鳏寡、贫困户、五保户、优抚对象等8类重点保障人群开展调查摸底,共计确定重点养老服务对象1519户、2591人、一般养老服务对象87户、128人。坚持因人施策,优先保障建档立卡家庭养老服务需求,对于贫困老年人、残疾人和农村特困人员三类重点服务对象,由村“两委”会议讨论、公示,实行享受无偿互助服务;对于一般服务群体,按照服务内容、标准,享受有偿互助服务。
服务队伍“专职化”,抓好人员稳定这个关键点。县乡村三级成立领导小组,各乡镇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副职为直接责任人,所属各村支部书记或村长为具体责任人,由村妇女主任带头抓好队伍建设。建立“服务队”。扶持建档立卡困难户“以服务换收入”,优先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挑选服务队员,各村按照服务人数、工作量和距离远近,成立不少于3人的互助服务队;挑选“预备队”,为保障人员稳定、工作连续性,各村在稳定现有队员的同时,及时增加后备力量,每村挑选3-5人,作为互助服务队预备人员;发展“志愿者”,推动互助服务队伍向兼职延伸,广泛动员村屯干部、党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各阶层志愿者参与互助养老服务,在日常服务的基础上,提供水电维修、医疗出行等特殊化服务,有效提高养老服务的实效性。
服务内容“人性化”,抓好满足需求这个落脚点。泰来县在调研和实践的基础上,基本服务内容达到5大项、37小项,重点提供助洁、助餐、助浴、助医、助行和简单的代办代购代缴等服务。各村挨户沟通,研究确定个性化服务内容,一对一签订服务协议,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形成了亲情化服务理念、服务模式、服务氛围,一些有偿服务自愿变成无偿服务。
服务手段“便捷化”,抓好信息畅通这个着力点。服务对象手机设置一拨通,服务对象有需求时可直接给服务队员打电话,服务队员统一着装,24小时开机待命,随时准备入户。第一时间上门服务,最长等待不超过30分钟。每个服务队、村、乡镇建立一个“微信群”,实现即时互通、互联网+功能。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发布服务动态,了解服务情况,开展服务抽查,确保工作交流“零距离”、服务监督“常态化”、工作考核“有依据”。
服务保障“多元化”,抓好长效运转这个根本点。全县每年投入200多万元,按照“5:3:2”比例(县里承担50%、乡镇承担30%、村级承担20%),每月为每个队员发放工资300元。同时,额外给予队长管理操心费100元。按照每人每年100元标准,各乡镇为627名专职队员投保人身意外伤害险。与此同时,召开全县互助服务培训大会,民政局、爱心护养院、养老服务中心、龙妹家政服务中心形成联动,在大兴镇东方红村、克利镇新胜村现场学习推进,不断提高服务技能,有效推动工作开展。强化考核问责,制定《泰来县互助服务工作考评细则》,明确考核内容、奖惩细则、评分方法和工作要求,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长效机制。
目前,全县建立专职农村服务队90支、队员达到596人,521人依托服务队实现脱贫,农村互助养老覆盖村屯比率达到95%,累计提供服务达到10万余次,老年人满意度达到100%,涌现出一批感人事迹和先进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