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广:慈善使我快乐

2018-11-23 08:06:16
中国民政 2018年21期
关键词:慈善孩子

◎本刊记者 李 雪

杨德广,1940年生。江苏江宁县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级专家,2017年当选中国当代教育名家,曾任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副局长、上海大学校长、新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等职。2018年9月,获得第十届“中华慈善楷模”。

这几天,杨德广很忙,各地阳光优秀生名单报过来了,“我们要迅速将奖学金汇过去,让孩子们早日拿到这笔善款,也让捐款人早日知道他的善款奖励了哪个孩子。”

从卖房为母校捐款300万,到发起甘肃、四川地区小学生的营养午餐计划、“西部地区‘一对一’帮困助学”项目,再到建立“阳光慈善专项基金”资助西部贫困县优秀高中生……他也曾是一名感受到社会善意和关爱的贫困生,如今他要把这份善意和关爱传递给更多人。

“我学的是中国传统文化”

2010年,杨德广“火”了——他用多年积累的书稿费、讲课费100万元和卖掉一套住房所得共计300万元,捐赠给他就读过的小学、中学、大学,用于帮助贫困生。

“火”,很大程度来自于新闻标题中“卖房”二字——对大多数人而言,房子几乎是身家性命。一时间,赞誉与流言混杂而下,让杨德广一度很困惑。直到一位母校的老教授对他说:“这件事做得对,你活明白了!”他才释然,“每个人开心的方式不同,我只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所思所感,而这又会决定他的生活方式。杨德广出生在江苏农村,生活贫苦,求学艰难。“1960年8月28日,我到华东师范大学报到的时候,背了个旧麻袋,揣着仅有的3块钱。没有党和政府,我不可能上大学。”他至今记得,学校每月给12.5元饭票,还有乙等助学金3元钱。其实他可以申请甲等奖学金,“我已经够用了,应该留给更需要的同学。”此前,他靠在上海当学徒的哥哥每月10元的接济,度过了6年中学时光。

最难忘的,是学校发的一身棉衣裤。南方的冬天,阴冷彻骨,杨德广衣衫单薄,洗脸洗澡都是冷水,下雪时水管冻结, 只能用雪洗脸。虽然是部队的二手棉衣,但持久而熨帖的温暖,在一个20岁青年心中激荡起的感恩,几十年后的今天依旧清晰如昨。

生活艰辛但并不困窘,邻人帮忙挑柴,老师帮忙找宿舍,同学带他改善伙食……这些微小朴素的善意雕琢了他的思想。当记者问他第一次做慈善时,他想到的不是捐款,也不是卖房,而是七八岁在池塘游泳救过两个小朋友,是考大学路上遇到车祸、用三轮车把伤者送到医院,是“文革”期间下放东北两次不顾个人安危参与救火……一个真正心存善念的人,慈悲善良会与性格气质血脉相通,化于无形。捐款的数目、救助的数量,只因能力所及有异,而非善心大小之别。

曾有人说杨德广做慈善,学的是国外时髦玩意。“错!”他立马回应,“我学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乐善好施、助人为乐。”

的确,无论知识体系中的真善美,还是社会关系中的人情味,仁爱恻隐、积德行善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公益慈善理念,在杨德广身上孕育、生发、弘扬,流畅自然。

做好事不那么简单

当校长时,杨德广骑自行车上下班,但碰到哪个学生老师有困难了,出手帮忙绝不吝啬,被称为“平民校长”。2003年从校长岗位上退下来后,“我想如何为大家做更多的事?”此后,每年元旦后上班笫一天,他都会向上海师大教育发展基金会和“爱心基金”捐款,如2018年捐两笔2018元;每年植树节再捐1000元,行善中有了一种仪式感。

2010年,杨德广70岁,“人生到了古稀之年,我能做点什么呢?”他说自己有四个梦,“一是读书梦,小时候家里穷,母亲说是命不好,她临终前对我说,要争气,要有本事,激起我到大城市读书的梦想。二是图强梦,我上学的时候,全国都为改变一穷二白而奋发图强,我立志要图强,从三差生成为三好生。三是教育家梦,1965年大学毕业我留校从教50多年。第四个梦就是做慈善家,我一直想回报三个母校,书稿费、讲课费100万,一所学校30多万太少了,所以卖掉一套房子。”

一位企业家听说杨德广卖房捐款的事后,十分感动,提出共同做慈善。杨德广找到一个省,承诺捐款100万,帮助当地贫困小学生解决营养午餐。对方十分疑惑,提出了很多为什么,最终还是不敢接收。这让杨德广体会到,做好事不是那么简单,首先是信任问题,后来他们联系在西部工作的朋友,项目才得以落地。

2012年,72岁的杨德广与这位企业家翻山越岭数千公里,跑到分散在黄土高坡的4所学校。看到孩子们中午喝着地窖水、啃着又凉又硬的窝头时,他们心疼啊。当年,小学生营养午餐计划开始在甘肃和四川实施,孩子们吃上两菜一汤。5年间,4000名贫困孩子从中受益,2017年,这个项目变成了政府行为。

每年,七旬的杨德广都要跋山涉水,亲自送上善款,去看看孩子们,这也让他发现新问题:这些孩子有几个真正能走出大山呢,少之又少。作为教育者的他,实在不忍心。2013年,他从受助学生中择取32名品学兼优的小学生,给予一对一资助,帮助他们考上并读完高中和大学。杨德广的子女、学生及许多爱心人士纷纷加入慈善队伍,“阳光慈善之家”由此诞生。

2014年,杨德广建立了“阳光慈善专项基金”。“我吸取了之前的教训,找到曾在上海对外合作办任职的同事,推荐和确认了12个西部地区贫困县。由当地教育局、团委出面,开展‘阳光优秀生’评选活动。优秀生的材料报给我们,审核通过后,每人每年2000元奖学金由我们筹集解决。”目前,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四川、陕西、广西、云南、贵州、内蒙古等地优秀贫困高中生,已有600名学生获得奖学金。

不宣传、不动员、不要有压力

“杨爷爷,您在哪里?”一个女孩对着镜头深情地说着。女孩是上海应用科技大学的一名学生,她来自甘肃,如果没有小学生营养午餐,她就得啃窝头喝凉水,如果没有一对一资助,她品学兼优也不得不辍学打工。她要找的是杨德广,一个改变她以及很多和她一样的孩子的命运的人。

2013年,杨德广承诺给予一对一资助后,回到上海后马上张罗起来,儿女和外甥女率先认领。杨德广做慈善有个“三不”原则:不宣传、不动员、不要有压力,末了不忘提醒,“经济拮据的爱心人士目前不要参加,待将来经济条件较好时再参加,只要有慈善之心即可。”

同事、曾经的学生得知后纷纷认领,有的还认领了两个孩子。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翁敏华重病之际,坚持继续资助,“生命有限的情况下更要多做善事。”一度,杨德广胸骨骨折住院2个多月,还有几个孩子无人认领,他本打算全部包下,没想到他的学生陈敏在微信圈里呼朋唤友,竟一下涌来20余人争抢。“愿意做慈善的大有人在”,他感叹道。

去年,一个陌生女士走进了杨德广办公室,这距离他们上一次见面过去了20年。当时,杨德广还是校长,后勤处一个工作人员带着她来到校长室,她来自安徽阜阳,有眼疾,说家里困难想谋一份工作,杨德广同意了。20年来,她靠这份工资将两个儿子送到了大学读书。

杨德广听说后非常高兴,再一细问,他发现了兄弟俩因为家庭困难,只能边打工边读书,毕业后不打算报考研究生,想早点工作。“你们别打工了,全力投入在学习上,钱的问题我来解决。”就这样,他给了每个孩子一万元。第二年,哥哥考取了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动力专业的博士,弟弟被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硕博连读。

如今,杨德广只要在上海依旧每天8点去办公室工作,带研究生,在校内外讲课,他现在至少有一半的工资要拿出来做慈善。有人赞他崇高,但他从来不这样觉得,“反倒是慈善让我收获了很多快乐”。

猜你喜欢
慈善孩子
慈善之路
环球慈善(2019年6期)2019-09-25 09:06:46
慈善义卖
慈善义卖
慈善义卖
孩子的画
孩子(2017年2期)2017-02-13 18:20:51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5期)2016-05-06 12:24:50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大社会(2016年8期)2016-05-04 03:42:50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大社会(2016年4期)2016-05-04 03:41:41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4期)2016-04-13 12:28:43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3期)2016-03-11 12: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