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跃华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经管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茶作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健康饮品,已成为当代人崇尚健康、追求品味的生活元素。据联合国工业规划署预测,以健康观念为核心的健康产业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也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而茶产业正是健康产业中重要的子产业。随着健康意识不断地深入人心,茶叶的保健作用与健康息息相关。茶作为一种公认的健康饮品,是世界两大轻饮料咖啡和碳酸饮料所无法比的。如今,中国商务、休闲茶饮市场已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即传统和现代并重。茶产业文化正逐渐向“茶生活”延伸,茶的消费需求有着巨大的市场。
衡量茶产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茶产业的比较优势,比较茶产业与其它农业相关产业的竞争能力。二是茶产业的竞争优势,比较云南省茶产业与其它地区茶产业在相互竞争时表现出的能力和发展潜力。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考察,结合全省茶产业的内外环境和发展情况,茶产业的发展优势主要有: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之一,是普洱茶的故乡,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成为茶产业发展的基础,其资源优势主要体现:
1.茶叶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二。2016年,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达610万亩,占全国茶园总面积比例的15%左右,位居全国第二。总产量37.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16%左右,位居全国第二。茶叶综合产值达670余亿元。茶农人均来自茶产业的收入达2900余元。
云南省15个州(市) 110多个县(市、区) 产茶,共有茶农800多万人,涉茶人口达1100多万人,约占云南总人口的1/4。茶区主要分布在普洱、西双版纳、临沧、保山、德宏、大理、红河、文山等8个州市。
2.茶树物种资源丰富。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山茶属茶组植物有47个种和3个变种中,云南有35个种和3个变种,云南大叶种茶树占种植面积的90%以上,其芽叶肥壮、萌发早、生长旺盛、采摘期长,内含物丰富,味浓、回甘、耐泡,是制作普洱茶、滇红茶的优质原料。云南拥有独特的古树茶(树龄100年以上)资源,因其具备资源稀缺、风味独特、品质优良等特点,倍受中外茶人、消费者的追捧,已打造出一批“名山古树茶”,如班章、冰岛、景迈山、昔归等,成为“云茶”产业中的一个新亮点。
3.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云南地处高海拨、低纬度,生态良好、气候宜人、雨量充沛、空气清新,非常适合茶树生长。普洱、临沧、西双版纳、保山、德宏等茶区森林覆盖率高,水土洁净,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叶干物质的转化积累,质量优良。在多年农业部牵头组织的全国茶叶“农残”交叉检查中,云南茶叶检测合格率一直名列前茅。
目前,市场营销网络初步构成,茶叶市场营销网络覆盖国内各省(市、区),并延伸至二、三线城市。据初步统计,全国有2万多个“云茶”代理店、经销点,营销人员达3、4万人,同时,大益、滇红、澜沧古茶等茶企步入国际市场,在国外设立办事机构,“云茶”出口量稳步递增。2016年,云南省茶叶出口2.5亿元,增长33%。同时,在各级政府引导下,云南省茶企努力拓展国内外市场,每年举办数十场专业茶展,开展近千(次)“云茶”企业参展推介,参展数量及参展面积占展会的50%以上,尤其是北方市场,代理商及产品销售年均以20%递增。
云南省有茶叶初制所(厂)8000多个、精制厂1000多个,精深加工规模居全国第二,已初步形成了猛海、凤庆、翠云木乃河三个以茶叶为主的工业园区。近年来,云南省新产品开发亮点纷呈,很多高科技高附加值新产品如速溶茶、茶粉、茶膏、茶饮料、茶牙膏、茶面膜等新产品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云茶”产品主要有普洱茶、红茶和绿茶三大类,还生产少量的乌龙茶。普洱茶为云南特有,产量达11万吨,约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1/3,普洱茶因其良好的保健养生功效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同。多年来,普洱茶连续被评选为全国十大区域公用品牌。2017年,普洱茶品牌价值达60亿元,品牌价值跃居茶产业第一位。滇红茶历史悠久,质量优良,是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茶叶出口的重要产品。目前,“云茶”企业中有9个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100多个获“云南省著名商标”,大益、滇红、下关沱茶、猛库戎氏4家茶企被授予“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普洱市荣获“世界茶源”“中国茶城”称号,临沧市荣获“中国红茶之都”称号。
云南省茶区多位于少数民族地区,茶文化中融入了很多丰富多彩、纯朴生态的少数民族元素,如布朗族酸茶、拉祜族罐烤茶、佤族擂茶、傣族三味茶、白族三道茶、藏族纳西族的酥油茶等,加之少数民族特色的民风、习俗、祭祀、礼仪、民谣、舞蹈、传说等文化因子的长期融合,进一步增添了云南茶文化的神韵和魅力,逐步掀起了“名山茶”自驾游热潮。每年春茶开采期,成千上万茶商、茶人自驾聚集古茶山,吃住在茶农家,品鉴、购买古树茶,成为茶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为展示云南丰富多彩民族茶文化的一张名片。
1.茶叶科研投入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云南茶叶科研投入落后于生产,对各类茶叶的系统研究不足,茶叶品质鉴定分级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定性定量标准。另外,已有科研成果在茶叶生产中转化率低,茶叶综合利用及功能性茶叶研究成果不少,但是,真正转化为市场茶产品的并不多。
2.“产学研”联动利益分配机制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新品种的研究及知识产权转化收益缺乏可操作的规定,产学研利益保护机制不健全,不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科技创新。例如,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科学研究所多年选育的“紫娟”新品种,由于上市初期最高价4万元/千克,于是,迅速在全省推广。但“紫娟”新品种研发机构和研究者未从中获益,挫伤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这种状况,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利于云南茶叶产业科技创新和长远发展。
3.“绿色壁垒”影响茶叶出口。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绿色壁垒”是影响茶产业出口的最主要障碍。据FAO数据显示,我国茶叶出口价格低于2美元/千克,低于印度40%,低于斯里兰卡60%,低于肯尼亚20%。这不但影响了海外茶叶经销商的利益,还加快了日本、欧盟等国的“设限”速度。由于这些茶叶进口国对“设限”外农药采用“一律标准”,即0.01毫克/千克的上限标准,极大地增加了出口茶叶的“农残”检出率。此外,生产、包装、运输等各环节的全面环保要求,也给我国乃至广大发展中国家茶叶出口产生很大阻碍。
中国名茶众多,名茶有显著的地域性,成为家喻户晓的地域品牌。但是,地域品牌的背后是茶企生产规模小、散、乱的状况,技术工艺不规范,质量不标准,茶企业之间要统一品牌而茶叶质量各异,定价随行就市,严重影响地域品牌的质量提升。另外,各地域品牌间无序竞争等状况出现,造成中国茶在世界茶叶市场上“有名茶,无名牌”的尴尬局面。
目前,世界茶叶市场的竞争已经由单纯的价格竞争发展到品牌与文化品位的竞争。十年前,茶叶消费者关注价格,现在更注重质量,要求的不仅是茶叶价格的物质需求,还有口感、品位和档次的心理需求。越来越多的茶企将注意力转向打品牌,提高文化品位。茶叶竞争转向更高水平的竞争。这种竞争将打破“有名茶,无名牌”的局面,中国名茶将突破地域限制,在跨国与国内企业联动的推动宣传下,涌现出如大益、天福、八马茶等知名品牌。
中国茶的产量世界第一,出口率却十分低。英国是一个不产茶的国家,但立顿品牌却无人不知。从康熙、雍正、乾隆到嘉庆、道光、咸丰,这些年代茶事兴盛,光绪年间出现了诸多的“号级茶”。当时的云南“号级茶”,是指为了进贡或外销而形成的一批茶号和品牌。品牌意识的觉醒,使普洱茶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经典时代”。如今,云南茶企在此基础上如何用现代产业方式提升品牌,前景光明,任重道远。
目前,云南茶企“多、散、弱、小”的基本格局没有质的变化。规模经济,是影响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云南茶叶企业,以个体和中小企业为主,规模小,生产管理与技术水平落后,品牌和战略意识薄弱。茶业经营龙头企业少,茶叶出口多以散装原料茶为主,产品附加值低,国际知名品牌缺乏。茶叶企业在出口竞争中主要依赖其低价竞争优势,而非品牌竞争优势,竞争策略只限于低层次竞价水平。规模、技术低,直接影响到茶叶的生产效率,也是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先决条件。
云南省有茶叶初制所(厂)8000多个、精制厂1000多个,茶园面积610万亩,占全国茶园总面积比例的15%,茶园面积位居全国第二;总产量37.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16.39%,茶园产量位居全国第二;茶叶综合产值达670余亿元,居全国第三。全省产值千万元以上茶企达170多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30家;产量5000吨以上企业10家;产量1000吨以上企业达60多家,产量达22万吨,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60%,提高了5个百分点。产品销往全国31个省(市、区) 和30多个国家(地区)。龙头企业带动力进一步增加,产业集群度有所提升。
然而,云南茶企现阶段呈现“两大两小”即:产量比重大,绩效小;茶企数量多,规模小的局面没有变。对比英国立顿,一个茶企业产值相当于中国整个茶产业年产值的70%左右,折射出中国茶企在经营理念、技术创新、科学管理、营销方式等方面的差距。总之,茶叶行业集中度低,整体规模都偏小,这也是阻碍了整个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因素。
标准化是制约茶产业规模化竞争的瓶颈。云南省数千家茶叶加工企业,大多数通过QS认证,但由于部分企业认识不足,部门协调配合不到位,难以有效推进茶叶生产卫生安全全程监控。茶叶品牌杂乱,缺乏生产、加工、销售标准认证,产品质量难于保证。
1.茶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茶叶加工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普遍存在,没有形成规模,产品质量难以标准化。对于知名地域品牌而言,受名茶原产地优势和政策的影响,农户投入自主加工地域名茶行列中,因为技术水准的差异,导致市场上大量出现所谓的“名茶现象”,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价格千差万别,加之利益诱导,鲜叶采摘不规范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名茶加工质量,无形中降低了优质产业资源的优势,降低了产品竞争力。
2.高品质茶叶机械化规模化生产难。茶叶不同于可乐和咖啡,制作工艺繁琐,在制作不同类型的茶时,所选的茶叶原材料也不同,有的需要顶芽,有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六大茶类都有专属于自己的制作工艺,每一步都要严格按照一定的标准执行,对于温度、湿度甚至是氧化程度都有极高的要求。如今,越来越难找到合格的茶叶生产继承人,茶叶品质越来越得不到保证,无法将高品质茶类机械化、规模化生产,这也是目前茶行业的瓶颈。
3.茶叶生产标准不统一。云南茶叶种植以小农为主,茶叶处于传统的产业链中,茶叶以卖毛料或家庭作坊粗加工为主,缺乏标准化的制作工艺流程,管理粗放,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低,生产标准不统一,部分茶叶农药残留超标。由于缺乏标准,导致同一批茶叶的口感存在较大的差异,影响了茶叶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也影响云南茶叶市场的信誉。
4.茶产业链各环节联系不紧密。茶产业链条涵盖茶叶加工企业、茶农、茶场、经销批发商和零售商等诸多环节,茶叶生产经营分散、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各环节间联系不紧密。同时,位于产业链下游的农药、化肥等产业,未能给茶树种植、茶园管理提供产业化的有力支撑,这不但影响了产业产品中“农残”含量,更严重制约了整个茶产业链竞争力的提高。
1.茶叶出口结构有待微调。我国茶叶主要出口到欠发达地区,欧盟、美国等发达地区市场占有率有待提高。国际市场茶叶结构与我国茶叶出口市场结构匹配,这是提高茶叶价格机制国际竞争力的保证。当前,国际市场上仍以销售红茶为主。限于气候、土壤、品种等原因,我国红茶加工与品质不具突出优势,仍以出口绿茶为主。近几年,国际消费市场有“红消绿长”的趋势,但由于“绿色贸易壁垒”限制,绿茶出口频频遭拒,对茶叶出口产生了较大冲击。
2.营销方式不适应云南茶产业发展要求。第一,电商占据全省茶叶销售总额的30%,电商销售渠道仍然落后。主要表现为茶农直接将茶叶送到茶叶收购点销售,要么坐地销售,只有少数地区实施订单茶叶销售模式。第二,茶企营销方式单一,没有专业的销售团队和销售平台,销售以本地为主,拓展市场的能力缺乏。第三,产业专业批发数量少,布局不合理,与茶叶主产区较远,不能有效发挥产业批发市场的聚散功能。云南省仅有大益茶等品牌产品,品牌数量少,不利于在销售中实现茶叶品牌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云南茶叶“走出去”战略的步伐。
云南茶产业要围绕生态高质的方向发展。目前,茶资源“全价利用、跨界开发”的理念,已成为现代茶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即以资源为本,对内进行全价挖掘利用,对外进行跨界产品开发,是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商贸营销整合、生态环境兼顾、政产学研机制匡扶的产业优化发展形态与行为的总和。按照《云南省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重点发展8大产业的决策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为重点,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茶农增收为目标,大力推进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茶产业、茶经济、茶生态、茶旅游和茶文化互融共进、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
1.科技为茶产业发展提供动力。茶产业发展,基础在传统,突破正在现代,核心在标准和技术创新。茶叶深加工发展到今天,形成了有效组分开发和功能成分开发两大基础,前者以速溶茶和浓缩茶产品为主体,后者以茶多酚、茶氨酸、茶黄素、茶多糖、差皂素、咖啡碱等产品为主体。通过深加工转变为附加值高端饮料、保健品、天然药物、个人护理、动物保健品、植物农药等终端产品,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市场广阔,经济效益巨大。
科技为传统茶业提供新动力,“全价利用,跨界开发”理念的提出,为我国茶产业创新突破找到了有效路径。茶叶作为食品资源开发,日本、台湾地区已有较为成熟的体系,国内科研院所和企业对茶叶食品资源的开发利用尚处在零星的、欠系统的、低水平的初级阶段。可喜的是,天士力集团用现代生物发酵工艺,萃取千年古茶树中有效无害的成分,提炼成“帝泊洱”速溶饮品。这个“科学普洱”行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为普洱茶的纯净化、功能化、便捷化、国际化打开了新门户。
2.建立“产学研”利益分配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要建立茶叶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定价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推广茶叶新品种和新技术,对茶叶“产学研”三方贡献大小、入股方式进行评估,并根据市场状况和实际价值,确定收益比例。要建立多元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茶叶成果转化制度,对生产方可以用期权方式进行激励。明确三方责权利的合作机制,提高茶叶新品种的市场开拓能力。
1.加强普洱茶原产地保护。按照《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切实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和普洱茶地方标准体系,严格种植、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的管理规范,积极组织申报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尤其对知名古茶名山,如班章、冰岛、景迈山等,要加快地理标志产品的登记、认定和保护。加大《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园登记证明》的推广应用。
2.营造品牌建设环境。突出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等“云茶”品牌的地方特色、文化特色,推动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支持企业申报云南名牌农产品认定和品牌价值评价。加强品牌维护和保护,构建企业、行业和司法相结合的品牌维护和保护机制。加大茶叶产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力度,为打造品牌营造良好环境,不断提升“云茶”品牌的溢价水平和知名度。到2022年,力争全省“三品一标”茶叶认证面积达到300万亩以上。
3.实施“云茶”大品牌战略。统一打造“云茶”大品牌,积极构建“公共品牌+区域品牌+企业产品品牌”三位一体的品牌系列。加强宣传和推介普洱茶、滇红茶公共品牌,支持每个重点产茶州、市打造1至2个区域品牌,全省着力打造10个区域品牌。积极推动普洱茶生产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开展国际可持续认证(GAP、UTZ和RA),围绕大型龙头企业,择优重点培育10个有规模、有前景、基础好、效益好的企业产品品牌,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和国际认可度。到2022年,品牌产品占成品茶销售量比例达到70%以上。
1.完善茶产业标准体系。茶叶标准化从五方面着手:一是要建立普适性的国际茶业出口标准体系。二是依据茶类制定特色配套标准。三是要统一完善国家、地方、企业不同层次的标准体系。四是要强化标准意识。五是加强质量监管。
2.加快云南标准体系建设。以国家发布的《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008)国标为大纲,第一,开展普洱茶标准体系的制修、编制等工作,并组织所发布标准的实施。第二,开展《云南大叶种茶种植生技术规范》《普洱茶原料(晒青茶)加工技术规范》《古茶树、古茶园保护及开发利用技术规范》《普洱茶冲泡22111-2技术规程》《普洱茶感官审评技术规程》《普洱茶产品加工技术规范》《普洱茶仓储技术规范》《普洱茶产品标准》《普洱茶产品检验检测技术规程》等标准的编撰指导、申报列项、审定和发布工作。第三,强化《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有机茶生产技术规范》 (DB53/T614-2014)等地方标准的宣传和执行力度。
3.建设追溯体系。探索建立追溯体系管理,实现“源头可追溯、生产(加工)有记录、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产品可召回、责任可追究”的产销管理模式,保障茶叶品质的安全可靠,确保消费者品饮的健康放心。无论是传统茶产业的优化发展,还是现代茶产业的资源创新发展,都要有规范的管控标准,只有关注茶产品的品质,才能以标准化保证茶叶产品的均质化。通过系列基础管理的改进,强化茶企做强做大的基础。
关注商业经营模式创新是云南茶企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互联网“数字信息”背景下,技术更新快和不确定性剧增,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更大程度上向商营模式倾斜。商营模式创新被认为是企业战略性竞争优势所在,是新时期企业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在大数据时代,云南茶产业要创新营销理念,提高管理水平,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目前,云南省国际茶叶交易中心通过“茶产业+互联网+金融+现代物流”,运用先进的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创新茶品交易模式,为云茶产业搭建起产、储、评、运、销全产业链综合交易平台,对整合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地区贸易,引导全国其他茶叶企业创新等有积极的作用。
1.茶文化是云南茶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极端之美》一书中,从文化角度筛选中国文化极品,把普洱茶、书法、昆曲列入一个等级阐述。他认为,从宏观看,在这三元组合中,书法是纯粹的“文本文化”,昆曲是“文本文化”兼“生态文化”,而普洱茶则是纯粹的“生态文化”。把普洱茶列入,是一个提醒性的学术行为,借以申述一个重大趋势:从当前到未来,文化的重心正从“文本文化”转向“生态文化”。普洱茶只是体现这种趋势的一个代表。如今,国民文化素质的提升,经济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重视,人们对茶文化关注和爱好,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少数民族茶园多分布在原生态的森林、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各种动物植物丰富,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迷人,是现代人旅游观光、休闲养生的好去处,因此,挖掘少数民族茶文化,可丰富茶文化内涵。
2.延长茶叶的产业链,提高茶产业的综合效益。开发少数民族茶文化,推出有云南特色的纯朴生态茶。如纳西族的酥油茶、白族的三道茶、佤族的糯茶和拉祜族的烤茶等,增加云南茶叶民族文化的底蕴。在普洱景迈山、临沧的勐库、腾冲高黎贡山等地组建一批特色茶叶庄园,探索“茶叶+旅游业”的开发模式,加强茶叶罐、玻璃器皿、茶壶、茶托、茶叶滤器等茶具创新与产品展示。
总之,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及消费结构升级,将为发展茶产业创造广阔空间。科技创新将为提高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撑,各方面的制度完善,将为云南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构建强大保障。
[1]2016年云南茶产业发展情况[N].云南经济日报,2017-01-18.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N],新华社,2016-10-25
[3]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云南省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N].云南日报,2017-11-06.
[4]张士康.中国茶产业优化发展路径[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117.
[5]李隆伟、李荣福、包云秀.云南省茶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J].调查研究,2017(02).
[6]中商产业研究院.2015-2020年中国保健食品市场潜力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R].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