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源
摘 要: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学教育也持续升溫,推进高中国学教育水平,不仅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人文素养,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目前高中国学教育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重视国学学习,并从多个方面进行学习,从而能够提高我们的学习水平,提高整体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化;传承
一、国学与国学教育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包括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理学、伦理学、礼俗学及中医学、农学、术学、地理、政治、经济、书画、音乐建筑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等。《现代汉语词典》亦有相应定义,但比较笼统模糊。季羡林先生主张的“大国学”更概括、更容易理解:“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
国学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国学教育就是中国人对自己本源文化的认同与坚守,是中国传统文化面对西方文化冲击的一次捍卫!旨在传承中华民族思想、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在地球“变小”、信息爆炸的今天,国学教育不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文化传承和发展。
二、高中语文中的“国学热”
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文绝大部分都来自于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经典和国学名著,人文色彩浓厚,内涵丰富,着力于构筑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如求学之道版块中的《劝学》和《师说》旨在启迪文化和内心,开展思賢教育。《烛之武退秦师》和《谏太宗十思疏》等经典名著,一方面能加强学生的文言功底,熏陶其文学素养和底蕴,另一方面也能引导学生学习古人先贤,感悟修身齐家治国之道,锻炼意志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和人生信仰。《论语》、《诗经》、《楚辞》、《离骚》等作品,涵盖了我国流传千古的优秀诗词歌赋。《琵琶行》、《蜀道难》、《兰亭集序》等这些文质兼美的文学典范,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语言审美能力,也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能使我们在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提升,弘扬了积极正能量,散发着璀璨的人文关怀内涵。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国学文化传承
(一)诵读为主,提升感性认知
古诗词讲究音律,平仄错落有致,长短句交替,骈散结合,我们在诵读过程中,要大声吟诵,读出抑扬,读出轻重,读出情感,读出舒缓,读出境界,在诵读中领略古诗词中的情感,体会古诗词音韵特色。在课堂反复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感受古诗词审美表现力,提高我们驾驭语言的技巧和能力,丰富学生语言素养和文化底蕴,在国学教育的熏陶下,提升感性认知,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养成审美情趣。
如,《离骚》作为一首爱国抒情长诗,节选了诗人屈原表白心志、抒发情感内容,充分表现出屈原不屈品质和正直人格,学生在诵读中,富有感染力。加上节选内容的骚体诗形式,我们对屈原有一定的隔膜感。在课堂上网卡需要在老师的带领下反复品读,沉浸其中,理解诗词内涵,领略诗词精髓,为之感动,继而喜欢上这首诗。
(二)夯实语言文字基础,从基础开始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无论是日常我们所说的语文还是如今倡导的国学,语言文字是它们的唯一载体。所以想要学好国学经典文化,就必须扎扎实实地打好语言文字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国学经典不但是以文字记录的,而且都是以“文言”句式记录的,就凭这一点,国学经典就值得人们去研究。众所周知,我国的方块字,每一个字都值得深入分析,挖掘其内涵。《仓颉造字》对“日、月、山、鸟”等文字的来历解释得非常清楚,但我国汉语言文字除了象形文字,还有比较重要的会意字、形声字。由此可见,只有打好语言文字基础,才能从容地学习汉语言文化,才能更好地学习国学经典。
(三)加强自我修修养,扎实国学功底
第一,端正我们的学习态度,不断丰富对国学知识的积累和国学文化的熏染,并树立学习的理念,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国学教育的有效方法。第二,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做到坚持不懈,直面学习中的困难,并通过不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国学素质的方式来理解和学习,从而能够感悟国学文化的过程,实现对国学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四)写读后感,博览国学经典
博览国学经典,提高道德修养。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学经典内容,我们除了课堂上学习,还可以借助教材外的资源来丰富文化知识。像《论语》《诗》《书》《礼》《易》《春秋》等国学经典都可以作为课外阅读的资源。我们可以每周阅读一本经典著作或者一篇经典文章,在读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切身体会记录下来,并将其写成一篇读后感,然后利用周末时间来组织学生讲一讲自己的所读、所思、所感。如此,不仅可以在长期的国学经典阅读中扩展自身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文学品味,还可以将读、写结合起来,提高我们的语文表达能力。
(五)国学文化融入学生情感体验
在高中国学的学习中必须紧密结合情感因素,而国学文化则可以起到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例如,在进行《阿房宫赋》的学习时,通过老师的引导,我们可以回忆曾经学过的儒家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再《阿房宫赋》的课文中寻找与这一句相关的表述。在《阿房宫赋》的课文中有“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作者认为,繁盛的秦国落到灭国的下场就是因为秦王只顾一己私欲,不理会天下百姓的生存。而国学经典名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恰恰是在教学我们,除了要关注自身,同时还要充分尊重他人,将心比心。做人要如此,治理国家亦是如此,即为儒家所宣扬的仁政。在课堂学习中,我们通过情感体验,更加全面、更加准确的把握课文,同时更加深刻的了解国学文化。
总之,国学教育不应当是孤立的、高高在上的,也不应当停留在各种形式的感官体验上,应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通盘考虑,从而提高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国善.浅谈国学经典思想对班级管理的指导意义[J].新课程(下),2016,(09):212.
[2]陈林一.关于教学中国学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下),2016,(08):128.
[3]褚春红.高中国学经典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