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翔
摘 要:新时代赋予我国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让我国得到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碰撞交流加速了各国的竞争,也更快提升各国的发展。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更快的推动我国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我国人民不断提升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成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新时代;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决胜就是冲锋号,就是总动员,必须举全党全国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一、关于小康社会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决胜小康,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九大,距今已经过去了15年,这15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顺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世博会,经济总量从世界第七位上升到第二位,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2002年党的十六大时我国经济总量为10万亿人民币,2017年党的十九大时我国经济总量达到80万亿人民币;人均GDP从2002年的约1000美元上升到2016年的8000多美元,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成绩的取得是十分不容易的。现在,我国已经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新时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中,要深刻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意义,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政策和方案,才能更好的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决策更加高效的展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我国广大人民随着时代发展殷切的生活需求。小康这个概念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思想家文学家对理想社会生活的想象,这是非常具备中国特色的社会构想。所谓的小康社会就是指国家人民的生活质量能够达到脱离温饱需求的阶段,在满足基础生活的同时,还能够有一定余钱用来满足生活方面其他的精神追求。小康社会也涉及到生活与经济以外更加广泛的领域,包括了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等众多的范畴。我国古代最早对小康社会做出的假想描述是全国人民都能够和睦相处,共同劳作,每个家庭都能够拥有自己的经济储备,互相能够帮助,一起促进整体生活水平的发展,这样的形容便是当时对于小康社会的假设。这样的小康社会其实和古代所推崇的理想化的天下大同的社会状态都是类似的理想社会,只不过所谓的大同社会更加注重个人劳动成果归集为整体的公共所有,社会能够得到平等和睦的统治,社会生活体系能够保障人们生活的健全。小康则不同,小康强调的则是小我个人的发展,相对大同社会的财产共同,社会生活制度的完善,人们已经完全没有了生活的压力和困扰,小康相对还没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更多是指个体能够得到宽裕的经济,家庭和睦,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在改革开放期间,我国提出了小康社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当下的小康社会虽然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整体水平已经达到了小康层次,不过,依旧还有不少地方还处在落后的状态,这就是相对局部发展还不够完善的小康社会。
二、我国小康社会现状
經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取得较好成效,但就整体而言,完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不小差距,整个小康社会建设依旧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问题。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的经济水平刚刚进入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就GDP来说,我国整体水平虽然还算不错,但就人均水平来说就相对较低,人们的消费水平与中等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这种低层次的小康社会就是我国当时只是刚刚成为小康社会的体现,这样的社会环境,人们对于消费的需求更多是因为生活压力导致,而更加重要的文化精神需求,生活品质需求,教育需求等消费远远没有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其他社会保障还不够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还需要得到很大改善。一个人如果经济不够富裕,还有巨大的生存压力,吃不好穿不暖,那么他对于精神方面,生活品质方面,享受方面的需求根本无从说起。除此之外,我国不同区域,城市与乡村间的生活水平发展也不平衡。尤其是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在经济生活方面更是呈现两极分化的情况,位于社会底层的群众还处于对物质生活需求很大的阶段,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还无暇他顾,这都是刚刚进入小康社会存在的种种不足。根据我国对目前小康社会情况的调查,发现城市和乡村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二十一世纪初的我国能够满足小康生活层次的人口也不过是七成多而已,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代表我国小康社会存在很大问题,代表着我国很多地区甚至连基本的生活温饱问题都没能得到解决。而现在的小康社会比起二十一世纪初已经进步非常多,不过对完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还有一定的差距,这次党的十九大便是围绕这个问题进行部署,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我国人民能够享受到更高水平小康生活的温馨便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够达到更高水平更加全面更加平衡的小康社会状态。这就需要我国拥有非常强大的物质基础,并且保证我国目前经济总量的持续性增长。更加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要解决人民基本的生活问题,更要引导人民对精神文化等产生充分的需求,对更为和谐的生活环境产生追求,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拥有健全法制的人民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国家。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这次十九大主要是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个主题而进行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族人民都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全国人民安康生活这条道路上毫不停歇的奋斗前进,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奋斗,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成果。现阶段主要面临如何全面将我国社会建设成为小康社会,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我国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关键,也是关乎全国人民的切身利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成为真正世界级强国的关键,这是我国自古以来的夙愿,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国虽然进入了小康社会,但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如环保、老龄化等。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对我党在人民心中的领导意义非同一般。新时代的中国人民不仅要一如既往的奋斗不息,更需要根据时代需要有创新的奋斗,这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动力源泉,也是我党保持活力的关键性因素。我党的核心思想理论也是随着时代需要不断取得突破发展,使他们依旧具有与时俱进的新时代特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步,这都是理论创新发展带来的伟大成果。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目标能够完成,关键问题就是能否结合理论在实践行动中做的更好,实际行动可以引发对理论的研究思考,而理论也可以更有效的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让我国更好更快的发展。endprint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不断加强我国各行业间的良性竞争,开拓我国巨大的人口市场,才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伟大的奋斗目标。经济建设并不只是针对我国局部富裕区域,而是要整体发展,城市与乡镇之间的互相促进,西部经济的开发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我国各行业积极性,加快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最关键的就是我国的经济能够得到持续中高速发展,这就需要不断开拓新的产业、行业,让更多的人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为了让社会行业间的竞争更加公平,促进更多良性的竞争,让我国各行业能够得到更加稳定和谐的发展,要尽快调节我国不同阶层的经济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除了经济方面,还有对政治文化方面的发展,小康社会的稳定性,离不开健全的法治建设,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更是能否在今后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新时代是多元化的,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不断碰撞,在国际竞争中显得更加重要。想要让社会更加自由进步,就必须提升人们的精神素质,文化追求,让人民充满热情奋斗和创新的精神,具备优良的道德价值观。一定要牢牢抓住机遇,坚定自己的信念,不畏挑战把社会主义建设的更好。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二零二零年,是中国共产党定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期限,离党中央定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还有3年,这几年我国虽然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距离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還有一定距离。为此,我国必须在如今多元化的世界环境中充分学习,适应新的变化,以让我国人民过上真正完善健全的小康社会生活。正确分析目前世界经济文化等发展的形势, 坚持我党的核心思想理论,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进行研究创新,走出一条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而如何落实这些发展,还需要注意对我国各行业整体的经济调控, 让社会各行业之间呈现更好的良性竞争环境,让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生活保障体系,让人们生活的更加安心,对文明和谐的文化宣传进一步加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生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文化思潮等。当小康社会在我国完全建成,我国将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各方面素质都会得到很明显的提升,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会得到很好的改善,人民对文化精神有着丰富追求,具备更加优良的中华传统素质,让我国真正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总之,全面决胜小康社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也是幸福追求,全国各族人民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努力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在2020年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3]常纪文.党的十九大后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J/OL].党政研究,2017,(06):1-3(2017-10-18).
[4]叶青.十九大经济发展思路的创新[J/OL].党政研究,2017,(06):1-4(2017-10-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