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丽娜
摘 要:高职院校创业就业发展、创业就业开发和建设的理念及课程设置等理论问题,主要以创业就业发展的目标为依托,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创业就业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就业;就业发展;现状调研
一、高职院校创新就业教育的研究现状
创新就业教育最早风靡于国外流行的教育发展风格,以发挥学生、导师为主要机构成员的适应型发展活动,例如德国的创业型大学模式、精英人才培养发展模式,这两种教育模式都在强调了高校各大学科的融合创新式就业教育模式;来自美国不同文化领域的“强化意识”教育模式,还有哈佛大学“注重教育工作”的视野角度的模式、斯坦福大学的“系统思考”模式以及国内的高职院校创新就业教育模式,这些都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就业服务式教育模式,这其中模式的价值观表现出不同类型教育方式的灵活适应性[1]。魅力的新加坡推出的教学工厂模式结合无界化校园立体模式,集群化的创新就业教育标准化教育的教学模式。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就业教育发展与实践
(一)创新就业教育强化共同参与的理念
高职院校内涉多个部门并充分发动政府行业及企业共同参与,由教务处或学工办、就业指导部门牵头,强化了课程体系建设或实践教育教学内容,各院校要立足实际并进行存在创新就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明确责任分工,以便为后期创新就业发展做好规划及服务保障。还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发挥学生的专长来融合到创新就业教育发展实施中,不断修订创新就业部门指导教师的聘用考核制度,真正落实到每一个辅导员及班主任,完成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就业实际问题。
(二)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就业与个性化教育相融合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田间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就业教育改革目标要求,创新实践教学课程开发与建设体系,实现创新就业小班化教学全覆盖,加强实验实训建设。强化校企实验虚拟仿真实验室、创客微空间、学院创新就业研究室等创新就业教学平台建设并实现平台共享[2],推动学分制改革在学分体系中,带领学生参与相关的课题研究以及工程项目实验等具体活动为课堂学习增加实践操作经验,激励学生勇于创新各项科技实验、申请专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发表、自主创业立项等情况可直接拉入为学分。加快了创新就业建设的调研分析,使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和符合需求的教育资源优质教材。
(三)多角度评价改进考核方法
在评价学生个体的创新就业教育成效时,促进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能力考核、单一考核、多种考核方式的转变,建立高职院校创新就业档案和成绩单的客观观察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就业活动情况。必须要注重评价创新就业的创新型思维、实践成果的运用程度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确定个性化的评价指标,将创新就业技能大赛、专业资格考试、高校创新就业训练班以及项目研究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进行学分置换或互认,确保具体化和科学化,确保普适性和广泛性。
(四)优化创新就业专业课程的师资结构
高职院校選用开放教师入职标准,鼓励教师从事创新就业实践,在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等教师岗位培训的课程中,推动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科研成果并以合作转化、对外转让、自主创业等方式实现产业化,建设校内外师资结合混编团队,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举措,切实增强高职院校教师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能力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五)强化培养创新就业“实践育人”的学生计划
高职院校探索创新跨院系、跨跨专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创新就业人才的新机制,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育人途径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就业能力。为高职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实践平台、训练计划、设施场所、经费资源,将创新就业教育理念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依托全校建立的各类专业社团,开展常态化的创新就业实践竞赛,选拔优秀项目参加“学霸发明杯”、“大学生挑战杯”、“互联网+杯”等大学生创新就业比赛,搭建各行专业课程的创新就业实践平台,资助高职院校大学生勇于开拓探索性学习和创新就业实践。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创业就业的发展与实践,都必须结合专业课程进行建设与开发实践,要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自主创业就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应变技能知识,不断激发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欲望与热情,在提升创业就业能力的同时,为国家高校以及社会适应型创业就业培养人才而努力奋斗。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创业就业型全面素质的发展人才,为了使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得到提高,还建立了校园创业就业实训基地以及开展竞赛进行PK对决,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够适应将来的工作需求,而找到合适满意的工作,或是自主创业就业开发创新产品技术,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为大学生多提供实践的练习场所。为创新创业型就业人才提供一些优惠的帮扶政策,使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可以充分供给大学生创业就业模拟实战,在解决和处理问题时不断提高应急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才能使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真正能够经得起风雨与风险的担当能力。
参考文献:
[1]白广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6,(4):1-5.
[2]介晓磊,燕海茂,朱伟峰,尹国臣,万传军.创新驱动背景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7,(1):34-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