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交互融合,生成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微课。从本质上来看,它是一种支持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新型课程资源。该文试着从古诗词、小说、写作三大方面入手,对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阐述,让微课更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微课;语文;教学;有效;应用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文化”悄然诞生,微电影、微博、微小说、微信……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交互融合,生成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微课。微课创始人胡铁生认为,微课又名微型课程,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从本质上来看,它是一种支持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新型课程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教师为教而教,介绍背景和作者、扫除文字障碍、分析重点语段和写作特点等,“讲、讲、讲,成了教师的法宝”;学生为学而学,考纲规定考什么,学生学什么,学完之后也无法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文本内涵,更别提学以致用了。微课这一新媒介恰恰能够突破课堂的限制,激发出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热情,为“自主、开放、探究”的课堂搭建起通往“对话”的桥梁,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效率。该文试着从古诗词、小说、写作三大方面入手,对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阐述,让微课更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中。
一、 创设诗化情境
经典古诗词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因此,创设诗化情境就成了有效鉴赏古诗词必不可少的一环,尤以借景抒情诗为最。借景抒情诗,其着眼点在于景中之“境”与“情”的有机融合,目的是让读者“临(入)其境”以感知境界之妙和作者的情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因此,在讲授古诗词时,我们应该根植于情绪的渲染,借助微课这一媒介将山川、湖泊、月色、花朵等具体影像传递给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共鸣,让学生感受到诗词应有的灵动与诗意。《积雨辋川庄作》一诗,是王维隐居辋川蓝田时期所写。如果仅靠诗中的景物“积雨”“漠漠水田”“朝槿”“清斋”等和文中的注释,学生是难以体会诗中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的。而微课恰巧能展现出这样一幅鲜活的立体图卷:登高四望,只见天地一片潮湿,树木稀疏,村落里炊烟袅袅升起;女人们准备好饭菜,送到东面的田间地头;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田野边繁茂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宛转的啼声……碧、白、绿、黄相互映衬,色彩绚丽;动静结合,构成了“有声之画”;画面显得开阔而深邃,空阔清幽的意境跃然纸上,诗人脱离尘俗、淡泊宁静的情怀得以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出来。
二、 构建时空平台
小说是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的结合体,是通过人物、故事和场景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作品的主题往往就在情节的发展中逐步显示出来,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而入选课本的小说受到篇幅的限制,只能节选(改动)部分内容供学生学习、鉴赏;这样一来,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难以从深层去解读文本内涵、挖掘作品意蕴。我们不妨借助微课中的微片段,构建小说的时空平台,帮助学生跨越时间和空间,理清情节的脉络,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
《项链》是莫泊桑脍炙人口的短篇名作之一,反映的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社会的现实——资本主义恶性发展,政府贪污风行,社会道德沦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追求享乐和虚荣。如果这样向学生介绍作者和背景,学生只会是“左耳进,右耳出”,根本谈不上是在欣赏小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教者利用相关软件将该电影进行剪接制成一个微课系列(由4个微课组成),每个微课由影像和字幕有机合成,分别是:(1)序幕:生于小职员家,嫁给小书记员;得到部长邀请,准备衣服。(2)开端:向朋友借项链(观察福雷斯蒂埃太太的言行)。(3)发展:参加宴会回家,丢项链、找项链、赔项链、还债务(观察玛蒂尔德的言行举止及心理活动)。(4)高潮、结局:发现项链是假的。这时,玛蒂尔德会怎样呢?福雷斯蒂埃太太又会有什么反应呢?(空白艺术)待微课演示完毕,学生似乎还沉浸在法国纷扰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有的在为玛蒂尔德打抱不平,有的认为是“虚荣心害了玛蒂尔德”,有的说“玛蒂尔德只是当时社会万千小人物的缩影”……众说纷纭,学生鉴赏与探究的能力在微课的“引领”下得到了提升。
三、 积累写作素材
《普通高中语文課程标准(实验)》在“表达与交流”中提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崭露头角,比如:2015年新课标I卷作文试题“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2016年全国Ⅱ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2017年全国Ⅰ卷“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毫无疑问,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去观察社会现象,不去阅读新闻时事;那么,学生是无法对作文材料做出权衡和选择的,更无法体现自身的思辨能力。
以2016年梅州市二模作文题为例:近期,有媒体披露,一间位于北京西城区面积仅11.4平方米的老旧房子居然卖出530万元的天价,原因就在于它是学区房。虽然这个消息后来无法证实,但我国各大城市学区房价格奇高,甚至屡屡卖出天价,则是不争的事实。热衷追求学区房的父母认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何不给孩子更好的学习环境呢?但也有专家指出,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其倾家荡产购买天价学区房,不如量力而为,为孩子创造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学习环境和氛围。还有人认为,天价学区房也不是父母一头热,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才是根源。对于“天价学区房”你怎么看?诚然,对于居住在四线城市的学生来说,“学区房”似乎与他们无关;更确切地说,他们不了解什么是“学位房”,不知道“学位”与“房子”有啥必然的联系,以为“学区房是可以租的——我们买不起但‘租得起学区房”。于是,教者将搜集到的关于北上广“学位房”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制成一个微课播放给学生看看:学区房又称学位房。许多城市规定,在重点中小学校附近拥有住房者,其子女可以获得就读该学校的学位。这样一来,学生长了见识,可是又产生了这样的困惑:我们并不赞同材料中父母“热衷追求学区房”这一做法,也知道“天价”学区房会给一个家庭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沉重负担,而且还有可能带来无形的精神压力,可生活中好像没有类似的素材可写?此时,教者将微课《虎妈猫爸》(片段)展示出来:虎妈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卖掉了宽敞的住房,搬入9万元一平米的破旧学区房;奶奶上交了家里的财政大权,姑姑投入了自己的教育股份;为的就是让茜茜能够上重点小学——“第一小学”。而结果呢,全家人都过上了艰难拮据的日子,矛盾冲突不断升级;茜茜也未能如期入读,抑郁不堪。这难道不是“天价”学区房引发的“剧情”吗?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社会现象、影视作品这些都是平时可以积累的写作素材。
微课,不能“乱”用也不能“滥”用。教者必须在遵循“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教学前提下,把握好微课、课本、课堂的关系,把握好播放微课的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微课”充分彰显其“大手笔”,有效地应用于教学中,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周小山.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作者简介:
余雪芬,广东省梅州市,梅州市梅江区嘉应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