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
【摘要】通过对西南民族大学2010级、2011级、2012级数学专业学生就业升学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指出了西南民族大学数学专业教育发展的难点.并结合民族院校自身教育发展特点,从宏观与微观两大层面综合分析,提出了民族院校数学专业教育发展的出路.在宏观层面,具体从三个角度提出如何加强和完善教学改革激励机制;在微观层面,具体从四个角度提出如何调整和完善数学课程设置.
【关键词】教学评价;“数学+”教育;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401493);西南民族大学教学改革青年项目(2014QN12).
为了解决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即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特别提出要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即要推动一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1].同时,伴随着“双一流”建设、“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等国家政策的逐步推进与落实,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将面临新的危机、机遇和挑战,同时调整和扭转高校中传统教育学科的不利因素,成为高校改革中的重要环节.
西南民族大学,作为国家的民族院校之一,在“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战略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上,具体落实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之中,在2016年末,正式发布了《西南民族大学“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在“十三五”规划中特别提到“逐步形成以民族学、畜牧学、中国语言文学、应用经济学、哲学为优势学科,以法学、藏学等十五个专业为特色学科”[2].重优势,重特色,是高校学科改革和建设中的重要思路,一些传统学科若不改革,则势必被边缘化,甚至走向没落.西南民族大学中的数学专业,隶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既不是优势学科也不是特色学科,在国家和学校的双重战略规划下,数学专业教育改革已迫在眉睫.
一、数学专业发展现状与难点分析
目前,西南民族大学中的数学专业,具体分为两个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共两个班.西南民族大学2010级、2011级、2012级本科数学专业学生就业升学情况调查如下:
专业毕业生人数就业率考研升学率出国出境人数
2010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34/38100%/94.74%11.76%/2.63%1/2
2011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44/3997.73%/100%9.09%/7.69%0/0
2012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39/3494.87%/100%2.56%/2.94%2/0
从最近几年数学专业招生人数、升学比例等情况可以看出数学专业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我们调研了解到这些招生人数当中还有部分学生属于调剂生,调配到数学专业当中,这使得数学专业的生源不是十分理想.虽然就业率看起来还不错,但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不满意,在就业中未体现出所学专业的优势.考研升学比例一直处于低位,教学质量亟待提升.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因素分析如下:
1.部分学生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加大了从初等教育转变到高等教育进程的难度.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少数民族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少数民族教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其发展仍然相对比较滞后.譬如,四川省甘孜州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甘孜州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交通发展滞后,导致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育的发展基本上依靠国家和省财政投入,教育整体比较落后[3].再加上少数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差异性,这些都需要数学教育学者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数学教育,而不单单是“教”与“学”.
2.数学专业学科定位模糊.在很长一段时间,数学专业都以培养数学教育人才,为中小学输送数学教师为目标或以培养数学科研人才为目的设置本科数学专业课程.比如,就四川省的高校中,四川师范大学的数学专业,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核心;而四川大学的数学专业,以培养数学科研人才为核心.随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推进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的建设,数学专业的学生不只完成数学教育任务或成为学术性的数学科研人才,有更多的学生要走向社会的其他行业,服务于地方经济.作为综合性的民族大学中的数学专业,科学定位数学学科发展方向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数学类指导委员会发布《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现状与专业建设相关问题的调查报告》,信息与计算科学有计算科学、信息科学或两者兼顾的办学专业模式,在课程设置和专业定位等方面专家意见分歧较大[4],使得信息与计算科学的课程设置缺乏权威认定,使得人才培养定位模糊,也使得理论与实践两头发展都不完善.
3.教师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导致教学与科研失衡.目前我国高校排名、社会影响力等都由科研产出决定,再加上职称评定、职位竞争、评奖评优等方面的引导,教学的主体地位一再被弱化,“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越来越普遍[5].特别是,不少学校在科研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的资助经费的力度上明显偏重于学术研究.加之教学改革项目的完成一般都需要教师和学生配合来共同完成,特别是制作精品课程等,涉及的人力广,时间跨度大,而项目研究时限短,经费少等因素更加大了教学改革项目完成的难度.相對于学术研究,特别是数学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基本上教师个人就能进行,更多的是查阅文献资料,不会涉及太多的人力和物力,相对来讲容易完成科研项目.因此,教师在选择申报项目上自然就更倾向于学术研究,而将较少的精力投入到教学能力的提升上,甚至应付课堂教学.这就导致了强化科研,而忽视了教师的教学改进,再加上数学专业的传统课程几乎都是历史悠久的经典科学,在知识更新方面进程较慢,且伴随学校多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一部分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完全依赖PPT,照“片”宣科较为严重,导致学生逐步丧失课堂学习兴趣.endprint
二、数学专业教育的出路
(一)从宏观角度,加强和完善教学改革的激励机制
随着《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的出台,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再度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包括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教师的根本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不能以搞学术研究为借口,而对课堂教学敷衍了事.教学与科研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平衡发展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是学校政策制订者的重要依据.德国制度主义经济学家柯武刚和史漫飞在《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和公共政策》一书中简要概括了他们理解的“制度”:“人类的相互交往,包括经济生活中的相互交往,都依赖于某种信任.信任以一种秩序为基础.而要维护这种秩序,就要依靠各种禁止不可预见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的规则.我们称这些规则为‘制度”[6].出于对“制度确定秩序”的观念的认可,因此,通过制度形成秩序便成为学校能否正常运转的关键性问题.制度虽然重要,但是重要性和合理性是两个不可混同的概念.在诸如教学技能提升等具有专业性和复杂性的问题面前,制度的合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6].
1.有效的教学评价要反馈及时,且不能“只惩不奖”.大学教学评价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项不断发现价值、判断价值,不断提升教学价值的活动,是完整的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7].大学教学评价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信息,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本应受到教师欢迎.但中国的现实却是很多教师对教学评价态度冷漠,甚至充满敌意[8].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教学评价反馈信息滞后.某些高校只设置学生期末评教,第一学期的学生评教信息到了第二学期开学任课教师才能看见.这就导致评教体系形同虚设,不利于教师在课程进行时及时调控和改进课堂教学.我们应该对一学期的教学评教设立早期评教、中期评教和期末综合评教,让评教信息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使其真正服务于教学.其二,对教学评价中合格且优秀的教师往往“视而不见”.奖惩措施是我们常见的激励和改进方法.教学评教反馈信息的滞后,主要相对任课教师而言.学校的管理者往往比任课教师更早知道评教反馈信息,以此来关注是否有教学评价分值很低的不合格的教师,并制订相应的惩治措施.但是,另一方面管理者忽略了对教学评价较高的优秀教师的鼓励或奖励.人性固有的就是希望付出的有价值的劳动成果获得关注与关爱,这是驱使人继续努力向前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惩罚和奖励的两方面失去一方都不可行.其三,教学评价的有效性,直接影响评价的公平性.这里我们所说的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主要指学生从课堂教学效果以及构成课堂教学过程的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客观地评价课堂教学.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应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随意评价.因此,学校管理者在提取教学评价的反馈信息时需要注重教学评价的有效性,给任课教师公平合理的教学评价.
2.鼓励优秀教师“走出去”,以此带动后进教师.遵循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的原则,无论在学术研究方面还是教学水平提升方面都鼓励优秀教师出去进修.通过对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双方面考查,有针对性地培养科研骨干和教学骨干,选派这些教师到指定的优秀院校学习深造.通过这些骨干力量的培养带动在教学或科研中稍落后的教师.同时,在教学师资方面不紧张的情况下,也鼓励其他教师外出进修.因此,着力培养数学教学名师,培养数学教学带头人等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策略.
3.制订合理的教学改革项目,使教学改革与实际接轨.教学改革项目是督促教师重视教学能力提升的一项重要举措.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理论的发展,更应将完善或创新的教学改革措施付诸课堂教学实践当中.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不仅要思考并撰写教学论文、教材等,在项目负责人提交结题报告后的一定时期内(比如,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针对该项目的主要课程组织教学优秀的教师随堂听课,检验该项目的成果是否真正落实到课堂之中,使学生受益.
(二)从微观角度,调整和完善数学课程设置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和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中最关键和最敏感的,是改革的突破口[9].由于数学学科的偏理论性和抽象性以及与学生升学、社会就业等要素的矛盾统一,增加了数学课程设置的复杂性,因此,为了更清晰地定位数学学科的发展,我们结合自身民族院校的特色和学生发展目标的多样性主要从以下四个维度去思考数学课程改革策略.
1.从培养服务于民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角度,以师范教育为导向,调整和改革数学教育方向.
西南民族大学成立于1951年,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院校之一.半個多世纪以来,坚持“为少数民族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一直致力于为社会,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发展输送优秀人才为奋斗目标.在这个奋斗目标中服务于民族地区的初等教育更是民族院校培育人才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数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一直是制约少数民族数学教育发展的瓶颈.在2014年举办的“中国少数民族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数学教育学术研讨会”中,西北师范大学吕世虎教授在大会报告中指出少数民族中学存在数学教师人数比例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及质量不高等问题.与会专家也一致认为,要保障少数民族中小学数学师资队伍数量的稳定[10].
西南民族大学,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综合院校,目前数学课程的设置主要还是一些核心的经典数学课程,甚至是研究型的数学课程.我们应该结合自身发展与学生培养目标,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其一,借鉴师范院校,增设学校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教学方面的课程作为选修课,适当删减难度较大的研究型的数学课程,或者将该类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其二,为致力于数学教育的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学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为这部分学生提供短时间的中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特别是提供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数学教学机会.同时,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我们也可以针对这部分学生给他们提供一些课堂教学体验的机会,比如,数学习题评讲,或某个知识点的讲解等.其三,为学生提供教学技能培训之类的选修课.其四,鼓励立志于数学教育的学生选修少数民族语言,特别是藏语或彝语,了解基本的藏语对话或彝语对话.由于西南民族大学地处四川,而甘孜州、阿坝州和凉山州是四川藏族和彝族的聚居地,因此,鼓励这些学生能服务于我们民族地区,懂一些基本的藏语或彝语对话,拉近与民族地区学生之间的情感,更有利于教育发展.同时西南民族大学的藏学和彝学都是专业特色学科,也为学生选学基础藏语或基础彝语提供了便利.endprint
2.从数学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设置课程教育方向,建立“数学+”的教育模式.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使得学生未来社会就业门路较窄,一般来讲对口的工作就是数学教育.但是有部分学生未来的就业定位并不是教育而是其他应用型的就业方向,如果按照传统的数学课程设置,势必加大这部分学生未来就业的难度.因此,我们期望建立“数学+”的教育模式.其本质就是强调应用与学科交叉,抓住学科融合的切入口,将数学思想和方法融入应用型学科当中.其一,加强数学教师专业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效结合的能力.其二,加强数学教师与应用型学科教师的文化交流,找到学科融合的切入口,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内容.比如,西南民族大学的数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同属一个学院,可以为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学生设置选修课.另外,西南民族大学2014级数学专业与经济学院的金融专业合作办学模式,设置了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数学)专业.这是有效利用学校内部资源,构建了很好的数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三,加强并完善双学位的课程设置.随着学分制的实施与发展,双学位教育模式正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特别,数学作为应用学科的一门基础性工具,在双学位的课程设置中应尽量避免简单的课程“接拼”,而应从两个学科发展特点中抓住交叉点,使其相互融合.
3.从数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设置专业数学课程的后继选修课.比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数学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大一、大二修完.在这样较短的时间内理解透彻这些专业基础课程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我们可以为这些课程设置专业选讲课,作为立志于数学研究型人才发展目标的知识强化与补充.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教师学术研究进程.
4.从创新创业角度培养双创型人才.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加强通识教育是关键.通识教育源于英美,它既是西方自由和人文传统的延续,也是西方社会为解决实际问题开出的教育良方[11].通过开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做到学识的传授和人格的熏陶并重,使每个受教育的学生了解自我与社会的需要,同时具备将来就业与转业的基本学识与基本才能,能自我调适与自我判断,以适应当今科技快速进步的时代[12].
为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其一,设置数学文化课程方面的选修课.数学被公认为“科学的语言”“思维的工具”.数学对科技发展起到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数学作为理性精神的化身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人问首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伦琴(Welhelm Conrad Rntgen,德國物理学家,1845—1923)“科学家需要什么修养”.他的回答是:“第一是数学,第二是数学,第三也是数学.”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说:“如果文明继续发展,那么在今后两千年,人类思想中压倒一切的新特点就是数学悟性要占统治地位.”[12]而数学文化课程正好使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追溯着数学渊源、深邃的文化,从若干数学典故和数学观点中,寻求智慧的闪光点[13].同时,数学文化课程的讲授必须选用高水平的数学教师,这些高水平教师的讲课高屋建瓴、厚积薄发、深入浅出,给学生以美感和享受[14],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其二,设置数学建模选修课,鼓励学生参与数学建模比赛和大学数学竞赛.数学建模在定量化和数学应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家们认为:“当前最令人兴奋的发展是在社会科学和生物科学中数学模型的构造.”传统的数学课堂主要以教师教授为主,倾向于单一授课模式.而数学建模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教学方式也更加生动活泼,也使学生学到如何将数学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当中,而且对问题的理解、方法的掌握更加透彻.
三、结 论
综上,笔者认为应该从宏观与微观同时并进,将学校和学院的领导管理团队以及部分骨干教师作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把纷繁复杂的数学理论教育、数学思想文化教育、数学应用教育等转化为一种教育理念,扎根于普通的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头脑当中,不能脱离实践而只依赖教材,被动教学.以“教”带动“学”,真正实现和谐教学,教学统一.因此,主要得出如下结论: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教学改革项目设置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大力培养和发展数学教学名师与数学教学带头人;从学科定位与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多样性矛盾统一的角度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特别是,通过学生未来发展的多样性设置合理的选修课程,培养理论与实践双强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未来升学和就业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思想文化基础,使其成为具备社会能力的合格人才,实现真正的数学专业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国新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政策解读[EB/OL].2016-12-30,http://www.scio.gov.cn/34473/34515/Document/1538396/1538396.htm.
[2]西南民族大学新闻网.聚焦“十三五”战略规划: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EB/OL].2017-01-17,http://news.swun.edu.cn/info/1004/34394.htm.
[3]李宝.甘孜州中小学数学教师数学教育研究现状透视——基于对期刊论文的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4(4):59-63.
[4]戴梅红,彭小媚,周德奎.地方高校数学系学生情况调查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9):82-83.
[5]樊平军.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6(10):43-46.
[6]莫丽娟,段会冬.“应付”:态度上的逃避,还是制度上的缺陷?——如何看待高校教学技能大赛的失效[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1-86.
[7]曹一鸣,李俊扬,秦华.我国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综述[J].数学通报,2011(8):1-4.
[8]王炜.标准的尴尬与现实的焦虑:现行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省思[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04-107.
[9]朱长江,何穗,徐章韬.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综合改革目标、方案与实施[J].中国大学教学,2013(2):30-33.
[10]霍雨佳.“中国少数民族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数学教育学术研讨会”述评[J].民族教育研究,2014(6):139-140.
[11]秦春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通识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6(11):17-26+35.
[12]蔡志杰,曹沅,谭永基.培养具有数学修养的通识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3(2):15-18.
[13]顾沛.创建数学文化类课程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84-87.
[14]顾沛.培养基础性数学人才的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1(4):53-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