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打造“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

2018-02-03 01:05吴艳
考试周刊 2017年89期
关键词:以生为本语文课堂

摘要:新课标实施为语文课堂注入了许多新鲜血液,教师更注重教学形式的新颖和内容创新,但传统的教学习惯、标榜“自主、合作、探究”的假学习现象依旧存在,课堂上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需要教师关注生成性教学资源,利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观点、建议、疑惑乃至错误,借情境和案例引发认知冲突,实现借教材教语文的目标。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资源;捕捉利用;语文课堂;以生为本

一、 什么是生成性教学资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为手段,根据自身的经验,即时产生的对文本、对事物的独特体验或者理解,成为能有助于教学开展的素材或条件,就是生成性教学资源。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一文中阐释得更加具体:“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因此,生成性教学资源也具有动态性、建构性、多元性的特点。

二、 捕捉利用生成性教學资源的意义

目前,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推进,我们语文课堂的内容和形式渐趋丰新颖,但假学习的现象不容忽视:教师满堂灌,准会有部分学生昏昏欲睡或者心不在焉;教师提问,要求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准有学生懒于思考,游离于讨论,处于打酱油状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种情况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存在,教师一言堂,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走,至于学生有没有听,听进去了多少,听懂了没有,教师不管,学生也不提,只需要完成教学任务。第二种情况是课堂教学打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旗号,但实质上,老师没有转换角色,没有“以学定教”,比如教师的问题不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比如教师重视备课,拘泥于教案,却不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疑惑。这样的课堂,即使有讨论、有合作、有探究,也无法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自由自在地飞翔,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仍然被扼杀在课堂上,久而久之,也就成了语文课堂上冷漠的看客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告诉我们,“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要把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作为基础,主动参与是其主要特征。如果我们不尊重学生的心理能力和情感需要,一厢情愿地谋划教学内容和形式,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易造成学生主体性的丧失。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包括他们对活动对象的兴趣和初始认识水平,认知过程的困惑和理解差异。

捕捉与运用生成性教学资源,就能充分体现“生本教育”的思想,让我们的课堂走出“假学习”的困局,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生成性教学资源是动态产生的,它来自教学过程中一些意外的情况,不在我们教案预设的范围内,却最真实最自然地体现学生学习状态,教师如果能关注到此类教学信息,并把它融入、调整入自己的教学思路中,不是被教案牵着走,而是在教学生需要的知识,那么我们说,教师就真正做到了“眼中有学生”。其次,善于捕捉和运用生成性教学资源,也是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利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观点、建议、疑惑乃至错误,借情境和案例引发认知冲突,智慧挑战,更能实现借教材教语文的目标,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三、 捕捉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要诀

生成性教学资源按不同的范畴,可以分成很多种,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需要和教学经验,将其简单地分成三类,分别是“异点”“误点”“疑点”。所谓“异点”,即学生异于大多数学生或老师或者教参解读的观点或理解,可以是对文本合理的创新性解读,也可以是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带有启发性的观点;所说的“误点”,即师生教学过程中犯的一些错误;所谓“疑点”,是师生共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难题。对待这三类生成性教学资源,笔者有不同的教学建议:

1. 宽容接纳,理智筛选“异点”。鼓励学生创新的文本解读,也要帮助学生去粗取精,掌握文本精髓。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说,因为接受主体个体的差异性多样性,所以必然会造成接受过程的差异性,课堂上对同一作品、同一人物形象、同一观点的不同认识——“异点”由此诞生,随它产生的是艺术创作本身所不能产生的丰富性、多层次性。同时,互联网时代,知识创新,科技创新让社会生活日新月异,表现在我们语文学习上,就是师生更多大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

笔者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围绕“最的人物”这话题去赏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按照传统的解读观点,女主人公刘兰芝必定是“最美丽的人物”“最忠贞的人物”,而男主人焦仲卿公必定是“最懦弱的人物”;从表现人物的内容来看,兰芝和焦仲卿是赏析的重点、焦点,而焦母和刘母、刘兄似乎不那么引读者关注。但在课堂上,个别学生提出了与传统解读不同,与大多数学生不同,与教师理解不同的“异点”,如有学生认为焦仲卿并不懦弱,反而是“最勇敢的人物”,理由是他作为“仕宦于台阁”的朝廷命官,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武帝时代,从小接受的是儒家“天下无不是父母”的教育,作为孝子,他一开始向母亲争取留下兰芝,最后还要背负着那个时代“不孝”的罪名,抛下母亲一人,以死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他也是反抗封建礼教思想的勇敢人物。

学生这个“异点”,获得了全班热烈的掌声,笔者也作了大力表扬,课堂需要不同的观点,需要争鸣,语文学习有了这样的分享才有情趣、才生气、才有思考。但是有的“异点”虽然与文本内容相关,却对我们理解作品的精髓毫无意义,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粗取精。比如,对朱自清《背影》这篇文章,有学生提出“父亲”翻过铁路,违反交通规则,对这样的“异点”,它我们体会这篇文章“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毫无价值,教师要果断地纠正引导。

2. 巧妙点化“误点”,让美丽的错误促成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endprint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教师在对待自己课堂上犯的错误时,不可慌乱,要正视,勇于承认,也要机智,化解尴尬。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过口误和笔误,情商高的学生会在课后提醒我,直率的学生会在课堂上当面指正我的错误,两者我都会表示诚挚的感谢,学生会因我的表扬更愿意与我交流问题。针对学生当面指正的情况,我也有自己“下台阶”的方法,或是借此机会让学生明白“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或是幽默地告诉他们“我在故意犯错,检查大家的学习状态”,每到这时总会有一堂欢笑,诚恳幽默地对待“误点”,让师生更亲近,教学更愉快。

而對学生的“误点”,我认为让学生“对比思错,因错悟道”,更能有益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谓“对比思错”,是指当我们发现一位学生的答案有误时,教师不要急着去分析,不要急着去纠正,可以让回答比较准确的同学公布一下答案,让全班学生比较两者的区别,谈谈两种答案思维的过程,最后再判断问题所在。这样利用“误点”,更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不论是答对的,还是答错的,答对的同学对知识点越辩越明,答错的同学因错二悟道,懂得的不是答案而是方法、是规律。

3. 及时扫清“疑点”,师生共同学习,弥补知识缺陷。

通俗地说,“语文”是语言文字,说话写字,但是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目,它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既有历史、地理、艺术,也有科学、政治等文化知识,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和学生会在某一类知识上有缺陷,造成理解困难,当教参又没有相关介绍和解释时,我们该如何对待“疑点”?我认为,课后师生共同努力,及时扫清才是正道。

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学生围绕着“渑池之会”的一些细节,提出了自己的困惑,焦点在于:“秦王身边有那么多卫士,相如怎么可能以死胁迫得到秦王?”“秦王如果坚决不击缶,难道相如就敢杀秦王?”“杀了秦王,相如和赵王也无法全身而退,这不是以卵击石吗?”“为什么突出相如的形象,就要丑化秦王,我认为秦王比赵王更有帝王气概啊!”教参对学生这些问题是没有现成的答案的,笔者当时也有不解,一时无法解决,但是课堂因为学生有了这些“疑点”而瞬间活跃起来,如果我选择无视,不了了之,那必定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我们决定,课后共同去寻找答案。结果是课后,学生通过查找各种资源,为自己的观点找到了钱钟书先生的旁证:“使情节果若所写,则樽俎折冲真同儿戏,抑岂人事原如逢场串剧耶?”也就是和学生一样,钟书先生也认为蔺相如在渑池会中以死要挟秦王的行为,不过是匹夫的冒险一“搏”,赌注是他主子赵王的性命安危,最后全身而退,也不过是侥幸成功。这次教学体验,丰富了师生的知识面,还使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至课后,这是“疑点”的魅力。

我们常说,语文课堂要善待学生、欣赏学生,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能真正地关注他们的个性化理解,引导他们从错误走向真理,在疑问中思考、探索、完善自己,那么这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J].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J].

作者简介:

吴艳,广东省湛江市,湛江市第二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以生为本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以生为本视野下小学班主任管理的有效措施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从《成功》走向成功——“让学”,让语文课堂“学多于教”
构建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