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倩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同样也是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因为少年儿童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室整个教育体系中比较重要的一环,而且在培养小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同时必须要注意方式方法。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小学;德育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深层的内核,是体现人类共同价值的生活化的理论指导。2012年中共十八大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全新生动的诠释,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在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是少年儿童自身品格体系逐渐建立的关键性成长阶段,德育教育能够决定着一个人才成长的轨迹和方向。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是时代的需要,是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在小学德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对小学教育的要求
少年儿童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小学德育是弘扬和孕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摇篮。在教育目标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小学德育都致力于培养少年儿童的综合能力、促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对小学德育的基本要求。
(二)在小学德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转型的需要
社会转型带来我国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这些使得我国面临几方面矛盾:价值多元导致人们价值诉求多样化,进而危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影响学校思想意识教育的效果;全球范围的产业国际化造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轻易地有计划有组织地向我国公民进行“价值渗透”,向学生传播西方主流价值观;消费主义文化有控制社会文化的趋势,导致精神退化,大众信仰丧失、价值失落、道德滑坡、精神空虚、焦虑不安等现象都证明我国面临着危机。在小学德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少年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三)在小学德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小学德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德育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由于我国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校都忽视了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而将教育重点过多的放在提高学生的升学率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这种错误的思想正在改变,课程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新课标的提出,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小学的德育中,为小学德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丰富了小学德育内容,符合当前德育发展趋势。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小学德育教育的特殊性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成长阶段,同时也是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和见识的成长时期,这个时候小学生会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他们在生理与心理上处于急剧变化阶段,其心理特点主要有:一是感知、注意的特点。小学生刚开始看待周围的事物并不是很清楚明了,自身的注意力也不集中,而且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新奇、活泼有趣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二是想象、思维的特点。小学生的想象力刚开始是破碎的、笼统的,抽象思维大多是和自身的想象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三是情感的特点。小学生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自己的情感也会改变,比如会变得更含蓄、内敛、成熟等。他们的情感变化是体现在具体的事情中,比如对父母、亲人的爱等,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会关注自身的感受,同时还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自身的价值观也逐渐形成。四是意志的特点。小学生的自控力一般较差,遇到什么事情很不理智,自觉性和自制力都不够好,所以在做事情的时候通常都是外界施加压力才能做成,并不是完全靠自己的意志。
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系统中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有效促进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在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是少年儿童自身品格体系逐渐建立的关键性成长阶段,德育教育能够决定着一个人才成长的轨迹和方向。如果没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格作为支撑,即使拥有再先进的科学文化水平,也无法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益的优秀人才。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也正处于高速发展和转型进程中。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也存在许多不良之风,对未成年特别是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培育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小学德育教育不同于中学、大学德育教育,具有启蒙、引领、指导作用。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小学德育教育是所有德育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三、小学德育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与路径
(一)坚守育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培育主体的作用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只有契合学生的内在动机和需要,才能深入学生心灵,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因此,教师应积极与小学生沟通交流,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实际需要,积极捕捉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心理接受点,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需求,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用学生常用的日常语言,用学生的思维习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生活化的解释,在学生的语境中开展生动活泼的核心价值观工作。同时学校要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互动交流、平等对话的培育平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转化成学生的内在精神信仰和现实的行为追求,学生不仅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者,也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践行者。
(二)课内课外两个课堂,发挥课程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和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
改革完善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充分发挥课程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学校在德育教育中,依据小学生的特点和成長规律,适应他们的接受能力,科学安排教育内容,合理选择教育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化在学生的心里、铭刻在学生的脑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落实到小学课程的德育目标,融入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考试评价中。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学校应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把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根本途径。真正让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在行动中领悟。
(三)构建“三位一体”德育工作网络,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育人作用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是学生德育的主渠道,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小学教育的全过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只有坚持以学校为主导,创设学校与家庭、社会良性互动的沟通渠道,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才能改变“单打独斗”状况,提高培育工作的实效性。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有示范作用。家长要以身作则,以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确的兴趣、爱好和追求,良好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品行修养给孩子做出榜样,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巩固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创建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尽管小学生尚未完全进入社会,但他们所接触的人和事,每天触手可及的网络、电视,生活的社区等,都对小学生品德的养成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社会各界应为小学生展现一片蔚蓝的天空,各部门、单位应发挥各自优势,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形成激浊扬清、驱邪扶正、抑恶扬善的良好社会风气,为小学生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创建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