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黎,马红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0)
人工气道是以人为方式建立的一条辅助呼吸气道,主要应用在临床中病情较为危急的重症患者,多表现为合并呼吸功能衰竭,此类患者多出现气体交换障碍,威胁到自身的生命健康,为保障患者的正常呼吸,维持患者生命体征,需要及时建立人工气道。人体进行自然呼吸时上呼吸道具有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加温与加湿的作用,而在建立人工气道后,上呼吸道的功能会出现严重降低甚至完全丧失,致使患者气道水分丢失严重,造成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干燥,容易出现气道阻塞或肺部感染等并发症[1]。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证实,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气道的湿化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2]。人工气道建立后需要确保其湿化程度,维持人工气道与自然气道的湿度平衡,才能够保持患者气道黏液与纤毛系统的正常功能,维持患者的正常呼吸[3]。针对气道湿化问题,多年的临床试验开发出多种解决方式,例如,内间断滴注、输液管持续滴注、雾化吸入、加温湿化器等[4]。就现阶段临床治疗应用而言,加温湿化器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气道湿化处理方式,而对此国内外也有大量的研究,见解各异,为提升人工气道管理效果,本文对加温湿化器联合密闭式吸痰对人工气道管理效果展开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重症医学科2016年5—9月收治的100例人工气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抗生素药物摄入类型基本一致;②入院检查时检查结果均需要进行人工气道管理;③均无严重感染与重大肺部疾病史;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感染或肺部疾病者;②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③GCS评分≤3分者;④入院时即为重度黏稠痰患者;⑤无自主意识或深度昏迷者。在确定所有患者或家属均已经如实掌握此次研究方案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43~76(65.5±10.6)岁;病症:脓毒症休克13例,颅脑外伤12例,心源性休克11例,多发伤5例,急性中毒4例,其他5例;插管方式:经鼻插管7例,气管切开38例,经口器官插管5例;入院痰液黏度Ⅰ度27例,Ⅱ度23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5~76(63.7±10.3)岁;病症:脓毒性休克11例,脑外伤13例,多发伤6例,急性中毒3例,心源性休克11例,其他6例;插管方式:经鼻插管6例,气管切开38例,经口器官插管6例;入院痰液黏度Ⅰ度29例,Ⅱ度21例。2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护理工具 ①加温湿化器:本次研究中所使用的加温湿化器是瑞思迈加温湿化器HumidAire 4i,配备密闭湿化水罐、带加热导丝的一次性呼吸机管路与测温导线等。②密闭式吸痰管:本次研究中所使用到的密闭式吸痰管选用一次性密闭式吸痰管,其设备包括了无菌保护套、硅胶吸痰管、注水口、安全转盘、负压控制阀等。③人工鼻:本次研究中所使用到的人工鼻所选用的是美国泰利幅公司所生产的41312型人工鼻。
1.2.2干预过程与方式 对照组与实验组均进行相同的常规气道护理:对患者导管进行固定;对护理人员进行编排,确保每日定时对患者的相关指标观察,主要是对患者进行肺部听诊,如发现患者痰鸣声音较为明显,达到相关指标规定,或者发现患者痰液变黏稠,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应对方案,主要可涉及增加雾化吸入、利用排痰机辅助患者进行排痰等护理项目。根据患者的胸片以及肺部听诊结果,制定详细护理方案,在常规护理每两小时翻身扣背护理的过程中,对痰鸣音相对明显的肺叶进行重点扣打,时间可控制在10~15 min,在必要情况下患者需要进行多项辅助排痰护理,则需要按照以下顺序进行操作:雾化吸入、扣背或排痰机辅助排痰、吸痰,对护理项目进行有序操作的目的是保障辅助患者进行排痰的效果达到最佳[5]。在日常护理中护理人员主要观察患者的心率、体温等各项基础生命体征,另外需要对患者的吸痰指征与吸痰结束后吸出物的形状、吸出量等进行观察。而明确患者是否需要进行辅助吸痰主要源自于对吸痰指征的观察,吸痰指征包括:患者出现咳嗽无力症状;听诊过程中可听到明显的痰鸣音;患者血气恶化,经皮血氧饱和度下降[6];人工气道中出现可视分泌物;胸片检查结果显示患者气道内部存在分泌物堵塞;怀疑患者存在上气道或者胃内容物的误吸。
1.2.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人工鼻联合开放性吸痰法进行人工气道管理。气道管直接与人工鼻进行连接,侧孔与吸氧管相连接,24~48 h进行一次更换,在此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如发现患者出现痰液堵塞等情况及时进行更换。
1.2.2.2实验组 实验组采用加温湿化器联合密闭式吸痰法进行气道管理。其核心项目为加温湿化器的加入,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人工气道建立后患者所出现的气道水分丢失严重,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干,出现气道阻塞或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参与加温湿化器能够有效地维持人工气道内部的湿度与温度,维持患者上呼吸道的正常功能。其操作过程为:加温湿化器的一端通过文丘里空氧混合阀与氧气流量表相连,另外一端与湿化管路进行连接,管路的Y形口可利用旋转接头使其能够与人工气道进行连接,密闭式吸痰管同时连接在旋转接头上。在置入人工气道的第1天开始使用,选择有创模式,管路在有明显污染时进行更换。
1.2.3注意事项 所有操作过程需要确保无菌操作;定时对患者所使用的各项辅助设备进行检查,确保其在有效的工作状态下;所有医护人员均受到过相关专业培训;对患者进行定时检查,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指标;在人工气道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吸气管理长度不可过长,避免影响加温与加湿效果;避免管道内部出现凝水,加大患者的感染风险;管路需要确保进行定期更换;根据相关设备使用说明同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分钟通气量进行调制,分钟通气量过大会影响到整个湿化效果,流速增加会降低湿化效果。
1.3观察指标
1.3.1评价指标 ①对患者置管后第3天、第5天、第7天痰液黏稠度进行观察与记录,时间选择在清晨。②对患者肺部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可以日常的肺部听诊与相关肺部检查结果作为参考依据。③对患者人工气道留置时间进行统计与记录。④对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与记录。
1.3.2评断标准 ①患者痰液样本的黏稠度评断标准:根据相关痰液黏度检测标准精确为,Ⅰ度为稀痰:痰液呈现出米色或者是白色泡沫状,吸痰后玻璃接头处内壁未出现明显的痰液滞留情况;Ⅱ度为重度稀痰:痰液比照Ⅰ度较为黏稠,吸痰后玻璃接头处内壁有较为少量的痰液滞留,清水可轻易将其冲洗掉;Ⅲ度为重度黏稠:痰液呈现为淡黄色或者黄色,吸痰后玻璃接头处内壁出现大量的痰液滞留,清水较难直接清洗[7]。②患者肺部感染诊断标准:出现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病症有加重现象,同时患者伴随脓性痰或胸痛症状;发热;患者肺实变体征与闻及湿性啰音;白细胞计数>10×109L-1或<4×109L-1;胸部X射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以上所提到多项标准,排除肺结核、肺部肿瘤、肺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等后,建立临床诊断标准。
2.12组肺部感染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50例患者中出现肺部感染7例,肺部感染率为14%;对照组50例患者中出现肺部感染18例,肺部感染率为36%。实验组患者肺部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22组痰液黏稠度比较 置管后第3天与第5天2组患者痰液的黏稠度程度无明显差别(P均>0.05);置管后第7天实验组患者痰液黏稠度的Ⅱ度、Ⅲ度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2.32组人工气道留置时间、ICU住院时间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人工气道留置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2.4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组患者窒息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低氧血症、气道黏膜受损、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1 2组痰液黏稠度比较 例
表2 2组人工气道留置时间、NSICU住院时间情况
表3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人工气道建立主要是对突发性或者病症较重的患者进行抢救过程中所使用到的一项辅助患者呼吸的救治项目[8]。患者基于颅脑损伤等病因,导致患者的神经功能下降甚至是处于昏迷状态。而在此状态的患者咳嗽反射能力下降,不能及时将呼吸道内部的分泌物排出,长期发展下会阻碍到肺泡气体变换,血氧含量逐渐降低,而体内二氧化碳含量会增高,而同时患者呼吸道内部堵塞过多分泌物容易造成患者的呼吸障碍或窒息,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9]。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辅助排痰,保障其呼吸道系统的正常功能,降低此类患者的病死率,为救治争取有效的时间。
在对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后会改变患者的正常呼吸道系统,导致患者上呼吸道丧失原有的功能,不能够对气道内部进行持温与保湿,以及清洁过滤,而气道内部的湿度不足则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如由于气道内部干燥导致分泌物排出受到阻碍,延长排出时间;呼吸道内分泌物出现堵塞,分泌物长期滞留下容易引起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甚至是造成气道黏膜的损伤,引发溃烂等;排痰障碍,容易引发呼吸道黏膜充血,导致分泌物更加黏稠;气道湿化不足,肺部功能降低[10-11]。因此,对患者人工气道湿化的十分重要的。
对其人工气道管理效果的评定主要一个参考依据就是对患者的痰液黏稠度进行观察分析。本次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入院时和进行护理干预的前3 d痰液黏稠度对比无明显差异;而护理干预第5天与第7天,实验组患者的痰液黏稠度较对照组患者更为稀薄。此结果说明2组湿化干预方式在短时间内均能够起到一定的湿化效果,随着时间的增加,加温湿化器的效果会逐渐显著,优于人工鼻的湿化效果,证实加温湿化器对于稀释患者痰液黏稠度、促进患者排痰具有显著的效果。
引发患者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吸痰过程中引起的细菌下呼吸道移植,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肺部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证实实验组所选择的湿化措施可显著降低呼吸道内部细菌的移植,其主要原因是加温湿化器联合密闭式吸痰营造了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阻止了外来细菌的侵入,另外加温湿化器比照人工鼻在降低痰液黏稠度方面效果更为显著,能够辅助患者进行咳痰或者痰液吸出,减少了痰液的滞留之间,进而降低了气道黏膜损伤的发生率[12]。同时加温湿化器的加湿器结构所转化的热能可以作为加温作用,维持气道黏液纤毛系统的正常防御功能,降低细菌入侵的发生率。
人工气道留置的时间是患者疾病转归与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住院时间是反映患者接受治疗所花费的时间与费用的客观因素,同时也能够反映出医院的治疗、护理、管理等多方面的水平,因此对2组患者人工气道留置时间与住院时间进行分析,能够分析出2组护理干预方式的临床效果。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的人工气道留置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显示出加温湿化器联合密闭式吸痰法能够在不增加感染与损伤风险的情况下,缩短患者置管时间,提前了患者的自然气道恢复时间,患者能够更早地进行自主呼吸与咳嗽排痰,降低了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一方面减少了治疗费用,另一方面提升了患者的救治质量,对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与康复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并发症发生率一直是各项临床治疗与康复护理过程中所主要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对2组患者进行了多次的常规检查,对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低氧血症、气道黏膜受损、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证明实验组所使用的加温湿化器联合密闭式吸痰法能够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维持患者气道内部的湿度,稀释患者呼吸道内部的痰液黏稠度,便于痰液吸出,同时避免出现呼吸道内壁痰痂情况发生,进而能够降低患者呼吸道内部损伤并发症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临床治疗与预后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对建立人工气道的危重患者使用加温加湿器联合密闭式吸痰技术,不仅可以维持气道内部所需的湿度与温度,避免因呼吸道湿化不足造成的分泌物堵塞或排痰不畅等问题,同时杜绝外界细菌侵入,有效降低了患者的肺部感染、呼吸道黏膜损伤等并发症。这2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改善人工气道的管理效果,对提高重症患者疗效、促进医疗护理职业的发展具有显著意义。
[1] 乐玲君, 谢丽娜. 浅谈人工气道湿化的护理新进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91):38-40
[2] Walsh BK. Humidification during invasive and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J]. Respiratory Care,2012,57(5):782-783
[3] 孙龙凤,代冰,王爱平. 不同气道湿化方法应用于气管切开患者的效果比较[J]. 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16-18
[4] 李海珊,杨海萍. 加温加湿器在昏迷张口呼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9):802-803
[5] 方梅,肖春莲,冯丽琴,等. 对相关医护人员人工气道管理的现状调查与培训效果评价[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7(16):21-23
[6] 毕娜,王建荣. 应用Delphi法构建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按需吸痰指征指标[J]. 护理管理杂志,2014,14(10):685-687
[7] Alexandre B,Frederic V,Gilles H,et al. Small dead space heat and moisture exchangers do no timpede gas exchange during noninvasive ventilation:a comparison with aheated humidifier[J]. Inten Care Med,2010,36(8):1348-1354
[8] 吴金球,李春玲,范建群,等. 人工气道吸痰方法的研究进展[J]. 上海护理,2012,6(2):62-64
[9] 卿恩明. 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J]. 心肺血管病杂志,2009,28(2):132-133
[10] 张建英,王慧萍,黄斌. 机械通气患者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的效果比较[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74-76
[11] 全金梅,燕朋波,姚利秀. 不同气道湿化方法对人工气道湿化效果的研究进展[J].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7(3):269-272
[12] 黄德斌,陈务贤,宁传艺. 国内持续气道湿化对人工气道湿化效果的Meta分析[J]. 护理研究,2010,24(18):1603-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