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杨
“我们已经有50%的供应商直接采用了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宜家贸易(中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何雅隽说,这一比例预计会进一步上升到90%,因为越来越多的供应商正主动加入进来,要求用人民币进行结算。
几年前,这种情况还不可想象,“9年前几乎没有境外人民币市场,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很低”。到了2017年,人民币已经是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2016年10月,人民币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资产成为各国政府可选的官方外汇储备资产。
人民币国际化是改革开放的产物。2009年,央行等部門联合出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被看作是人民币国际化开始跃升的标志性事件。实际性的探索则开始得更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初的边贸互市。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仅影响着宜家这样的公司,也与每个人的日常相关。比如中国人现在出国旅行,很多情况下只要带上银联卡或者在目的地机场直接换汇成当地货币,甚至可以直接用人民币消费。
市场参与者愿意用,是人民币国际化追求的理想状态。但这是个长期的过程,即使宏观层面上设置了非常好的框架,微观上也有操作层面的问题,会有认知、接受的一个过程。
3.5% 如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50% 能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人民币在全球贸易中的结算份额将提高到3.5%。
更何况还有诸多的外部因素影响,从国际贸易、直接投资、国际货币格局到现行国际规则等等。这注定人民币国际化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不会是直线前进的。央行行长易纲曾强调,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中长期战略,要保持定力,稳步实现目标。
“在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的实践中,我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何雅隽说,这直接驱动了宜家将境外采购中心与境内供应商之间的贸易结算方式从美元转化为人民币。
直接采用人民币结算的好处,首先是手续更为便捷,更重要的是能管控汇率风险,“供应商不必再担心汇率波动的风险。”同时资金到账速度更快,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有利于降低他们的融资成本,从而降低宜家的采购成本。
宜家们不仅仅是受益者,实际上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直接驱动者。“一种货币从境内走向境外,早期是因为强大的经济实体带来对外贸易的需求,本币会随着贸易规模扩大而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贸易结算中。”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说。
企业主体的这类现实需求,又直接推动了金融机构的参与。“我的工作使我有机会亲眼目睹,也亲身参与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国银行海外业务总监孙煜说,比如2015年10月中国银行成为伦敦清算所的首家中资结算银行,他就是亲历者。伴随人民币国际化,中行的海外业务也迎来了大发展。根据其财报,2017年中行海外营收占总收入的24.45%,更是为集团贡献了近三成的利润。这块业务也被寄望能推动国内商业银行的改革。
贸易结余引发了新的需求。在贸易结算外,宜家还有搭建人民币跨境资金池的需求,并将其纳入宜家的全球管理系统,以便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首先是投资需求,“不仅仅是保值增值,而且是能够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好处”,这其中又有对资产流动性和风险的管控需求。而广泛应用于贸易结算和国际金融市场投资的货币,又会被各国中央银行纳入储备货币。
市场参与者愿意用,是人民币国际化追求的理想状态。
当人民币从贸易结算货币变成国际投资、储备货币,成为国际通用的支付、记账、投资、储备的硬通货的整个过程,都是人民币的国际化。这其中,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驱动力,也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和支柱。
汇丰银行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未来十年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可能翻番。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数据,官方外汇储备币种构成(COFER)报送国持有的人民币储备规模为1226亿美元,占比1.23%,在单独列出的币种中位列第八位。央行《2018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已有60多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愿意用人民币”的趋势渐趋明显。中国建设银行联合《亚洲银行家》做的一份调研显示,63%的境内企业、47%的境外企业和57%的金融机构计划在未来增加人民币跨境结算活动。40%的境外企业和54%的金融机构在2018年增加了人民币存款,参与调研的六成境内企业和金融机构计划提高人民币支付额度。共有346家境内外企业和52家金融机构参与了此次调研。
这也给金融机构创造了新的机会。“从2016年开始我们就在做相关工作,帮助法国公司使用人民币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确保他们能连接到中国庞大的市场。”法国巴黎银行亚太区首席执行官Eric Raynaud说,在推动境外公司参与中国在岸市场方面,他们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即使是推进人民币结算,“一开始进行得也并不顺利”。何雅隽说,一方面是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知晓度不高,“人们往往都有路径依赖”。另一方面则是现实性的困难,比如人民币在海外市场不容易获得,即使企业想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也找不到足够的货币。还有实际操作的困难,比如在商务谈判和商务条款中,怎样将人民币支付写入其中?
实体企业的这些感受,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央行原行长周小川在今年的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上将这个过程比作是足球比赛,比赛的结果不仅取决于自己球队的训练、技艺的掌握,也与对方球队的状态、表现有关。
与宜家一样,国际上的各类市场主体也有路径依赖。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统计显示,截止到2017年底,即使在贸易结算领域,美元依然是第一大支付货币,占到全球的近四成,欧元的比例也高达35.7%。
“打破这种格局,必然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涂永红说,实际上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度已经超出了市场预期,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抓住了金融危机创造的机会。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得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受到了动摇,在推动国际储备货币多样化的同时,给人民币创造了机会。
中国政府部门抓住机会,在宏观上做了一系列布局。金融危机发生后不久,中国和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货币互换,目前已经覆盖了38个国家和地区。
此后几年,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也推动了国际化进程。这使得个人和机构都更愿意持有人民币,到2014年,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体系中的份额排名上升了15位,人民币的跨境流动也快速扩容。
不过,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开始从紧,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挑战。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难免有所波动。“就像体育比赛,有时候输球、有时候赢球。”周小川说,人民币国际化也一样,有时候走得快一点,有时候走得慢一点。
宜家这样的实体企业,显然希望这个进程能更快一点。在跨境结算之外,计价、支付到投资,都使用人民币。但现实是,人民币作为交易记账单位和价值储藏工具的职能还需要持续发展,在国际投融资与衍生金融交易领域的应用也刚刚起步。
“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会逐渐与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匹配。”这是一种主流判断。
这在中国人民大学推出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中也有迹可循。这份持续7年推出的报告显示,2017年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回到历史高点,同时人民币在国际金融计价交易中的综合占比创了历史新高。人民币在IMF可识别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也在上升。
除人民币加入SDR之外,“一带一路”倡议被认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突破口。如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50%能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人民币在全球贸易中的结算份额将提高到3.5%。”涂永红说,这将是2017年底水平的两倍多。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张礼卿教授认为,现在“一带一路”沿线的跨境人民币收付,在同期人民币跨境收付中的占比仅为14%,“还有很大的空间”。
建行与《亚洲银行家》的报告指出,中国未来十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年均贸易额预计将超过16.85万亿元人民币。如果项目所需的部分融资、贷款以人民币计价,将扩大人民币产品的范围。
中国持续的金融开放,也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外资机构持有和使用的人民币规模扩大,会对人民币国际化形成重大支撑。这也是2014年推出沪港通,以及之后的深港通、债券通推出的重要考虑。
央行的统计显示,截止到2017年底,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股票、债券、贷款以及存款等金融资产金额合计4.29万亿元,同比增长41.3%。
有一项创新被认为对人民币国际化意义深远。2018年3月,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原油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并引入境外交易者。两个月后,大连铁矿石期货交易也引入境外交易者。这打破了人民币在贸易商品尤其是在大宗商品领域没有定价权的局面,有利于人民币的网络效应的形成。
离岸金融市場的深入拓展,则是另一重探索。9月20日央行票据宣布登陆香港市场是其中的代表性举措。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陈德霖认为,这增加了离岸人民币市场优质和高流动性人民币资产的供给,同时可以完善离岸市场收益率曲线,为金融机构管理人民币流动性提供更多选择。
离岸人民币市场从2010年开始快速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深化,不仅提升了宜家等获取人民币的便利性,同时也为这类持有人民币资产的非居民企业提供了流通、交易、融资等的场所。这在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为人民币的全球流通创造了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