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的改革开放40年

2018-02-01 02:09庞清辉
财经国家周刊 2018年26期
关键词:市民化劳动力农民工

庞清辉

截至2017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7亿人。进入新时代,农民工这个群体正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的劳动大军成长为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的产物。40年来,我国农民工规模之大、贡献之大、影响之大,在世界范围前所未有。

“中国改革开放创造出人类命运史上绝无仅有的跨越式发展道路,中国农民工则闯出了一条世界农业劳动力转移史上的超常规发展道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杨志明接受《财经国家周刊》专访时说。

中国特色的农民工发展道路

《财经国家周刊》: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农民工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历史节点?

杨志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普遍规律。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统的差异,不同国家转移模式不同,但有共同特点:一是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基本同步;二是转移农业劳动力“进厂就业”与“进城生活”基本同步,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推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农村改革率先起步,催生了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农村改革使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急需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增加收入。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鼓励集体和农民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将资金集中起来,联合兴办各种企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户籍在农村、打工在城镇的“农民工”称谓应运而生,形成了“离土不离乡、就地进工厂”的农民工大规模发展的第一次浪潮。有代表性的是苏南模式,即发达的社队企业和上海“星期日工程师”组合发展的集体企业;温州模式,即纽扣、打火机等专业村形成了私人企业小集群;珠三角模式,即港商台商兴办的“三来一补”合资企业等。

主力军 农民工是我国制造业、建筑业和一般服务业的主力军,从业人数占建筑业81.8%、制造业73.6%、物流餐饮等一般服务业67.4%。

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讲话中讲到,乡镇企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之一,党的十四大也明确了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率先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对劳动力需求旺盛,经过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徘徊,一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形成了农村劳动力“离土又离乡,进城进工厂”的农民工大规模发展第二次浪潮。有代表性的又增加了山东模式,即以胶东半岛为主的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同步发展;城郊模式,即大城市郊县吸收城市经济扩散快速发展。

进入新世纪,我国加入WTO,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走出了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低增长,农民工从数量、素质上都有了大的发展,形成了农村劳动力走出黄土高坡、跨越大江南北、跨省转移的大规模发展第三次浪潮。农民工人数迈上两亿人的台阶,仅广东就聚集了2700万农民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上千万农民工的回乡和返程总体平稳,与企业抱团取暖、共渡难关,堪称中国农民工发展的一大亮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快农民工市民化,国务院制定了《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农民工进入市民化的新阶段。到2017年底,全国有近8000万农民工及其家属子女落户城镇,形成了农民工大发展的第四次浪潮。我国已有5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在世界农业劳动力转移史上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工发展道路。

杨志明

《财经国家周刊》:这40年来,我国农民工发展对经济建设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杨志明:农民工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主要贡献集中在如下方面:

为农村增加了收入。农民工的务工收入占到农民总收入的50%以上,改变了农民传统的收入结构,提升了农民工及其家庭的消费水平,尤其是“打工一人,脱贫一户”为脱贫攻坚战发挥了精准作用,“创业一人,脱贫一拨”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新生力量。

为城市创造了财富。农民工是我国制造业、建筑业和一般服务业的主力军,从业人数占建筑业81.8%、制造业73.6%、物流餐饮等一般服务业67.4%,农民工是我国人口红利的主要承载者,以劳动力低成本和较低成本使我国制造业、建筑业保持了比较优势。从汽车制造看,一线组装岗位70%以上是农民工,手机、电器制造也是如此;从建筑业看,5000万建筑从业人员中4000万是农民工。农民工进城促进了第三产业,尤其是家庭服务、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农民工建设了纵横交错的道路桥梁,星罗棋布的高楼大厦,制造了国内外优质产品,支撑了城市的基本生活服务,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功不可没。

为改革开放增添了活力。农民工具有“劳动力、资金、技能双向流动”的特点,农民工流动就业蕴含着深刻的经济体制变革因素,农民工率先自主选择就业,冲破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直接推进城市统包分配的传统劳动用工制度的变革,使计划经济下的“一厂定终生”向市场经济下的“一技养一生”快速转变,实现中国主要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形成了双向选择的全国劳动力大市场。

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中国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和有技能的农民工正在组合起来,构成“一带一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优势。农民工技工走出国门都在需要的地方施展技能,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和工人技术提升。可以说哪里有中国企业,哪里有合作建设项目,哪里就有农民工技工的贡献。

发展特征非常鲜明

《财经国家周刊》: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里?

杨志明:首先是“就业带动”。坚持统筹城乡就业,主要是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务工就业、鼓励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立足于农民工获得相对稳定就业机会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十一五”期间农民工新增就业4500万人,“十二五”期間农民工新增就业4000万人。

二是“保障土地权益”。中国农民对土地有特别的情结,保留农民工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国家保留给农民的财产权益,对农民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发挥着稳定作用。让农民既进得了城,又回得了乡,能够在城乡间双向流动,中国对农民工保障土地权益是制度上一大创新。

广东东莞一家电子厂的工人更换工作服准备进入车间工作。

三是“渐进转移”。农民工落户城市,快速转移是愿望,渐进转移是现实。农民工融入城市需要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资是个巨大投入,决定了农民工市民化是个渐进过程。坚持分阶段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融入城市,使农民工从就地就业到进城就业,再到跨省转移就业;从东部集聚到中西部就地发展,逐步形成东中西部合理流动,从城乡间大规模的流动到大规模吸附在城镇稳定就业、逐步融入城市。“十三五”期间将使1亿左右的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鼓励1亿农民工在中西部地区就地就近就业。

四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目前基本形成企业和劳动者依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法律框架,亿万农民工劳动关系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保持了持续稳定,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我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决定了国家、企业、劳动者三者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在发生劳动关系冲突时,党和政府作为企业和劳动者根本利益的维护者,能够充分发挥居中协调的主导作用,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快速介入处置,进而达到企业得效益、职工得实惠、经济得发展、社会得稳定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有了新的发展。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各地因地制宜,形成了自上而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快处集体劳动争议的机制。保持了劳动争议逐年下降,集体劳动争议逐年减少,企业和劳动者形成劳资两利、合作发展的新局面。

《财经国家周刊》:“80后”“ 90后”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有哪些新特征?

杨志明:新生代农民工正在成为我国经济转型中的宝贵人力资源。他们年轻而富有活力,文化素质较高,视野开阔,接受新事物快,易于融入城市,需要加大对他们的人力资本投入,提升他们的技能素质,从以体力型为主,走上以技能型为主的发展新路,以适应经济转型对人力资源的新要求,支持“中国制造”转向“中国精造”,进而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动机强烈。他们的权益诉求与其父辈相比正发生着明显的变化:由以往进城挣钱回乡向进城谋取城市生活转变;由要求工资支付保障向要求提供社会保险转变;由改善住宿条件向要求提供公共服务,分享企业、城市改革发展成果转变。同时,他们的追求也开始向权益平等、归属感、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层面拓展。他们的殷切期待正是实现共享发展新理念的新实践。

农民工市民化的新阶段

《财经国家周刊》: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农民工发展有哪些新变化和新趋势?

杨志明:经济新常态下,农民工面对劳动就业、工资增长、技能提升的新挑战,与生俱来的市场经济特质与经济转型的要求相契合,出现“三新”的发展趋势。

大量的新生代农民工投身家庭服务、快递、外卖等新业态。2017年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约2600万人,家庭服务业目前主要集中在家政服务、老年服务、病患陪护服务、小区配送服务四个基本业态,由于服务需求大、就业容量大、市场细分潜力大,工资收入较高,行业门槛较低,吸引农民工大批进入。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快递大国,快递业的发展带动大量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拓展了农民工就业空间,也可以说,是农民工支撑着快递业的崛起。

大批优秀农民工技工正在成长为新工匠。从增量发展看,主要是每年职业技术院校培养技工人才和新增农民工技能提升。农民工新增就业主要来自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新成长劳动力正在成为新增农民工的主要来源。集中资金对他们加大“技能武装”和“技能速成”培训,使他们越过早期当体力型普工的阶段,直接成为技能型的现代产业工人。从存量提升看,近年来每年有近百万农民工成长为高级工、技师。当前还要对三四十岁、因种种原因错过职业院校学习、技术尚好的中青年农民工,采取技能竞赛的方式,给予其相应的职业技术职称,加入到技能大军中。

“五有”农民工返乡创业催生新“城归”。近年来,“城归”创业正在异军突起,一拨拨曾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工,经过城市打工的历练和积累,带着技术、项目、资金和营销渠道,怀着乡村情感返乡创业,尤其是在扶贫攻坚中发挥着吸纳就地就业、推进精准脱贫的开拓作用。“城归”创业正以独特的方式,解决着中西部边远地区留不住劳动力、招商引资困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难以落地等诸多难题,丰富着新型城镇化和振兴乡村的新实践,在中国经济转型中呈现闪光点。

《财经国家周刊》:对于新时代进一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你有哪些思考和建议?

杨志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民工发展翻开新的一页。从经济转型看,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购买服务将追赶购买产品,而家庭服务、外卖、快递等业态,正是农民工劳动参与率最高的行业。农民工从承载二产主力军到承担起三产生力军,给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带来大批中青年输入的活力,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支撑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产业升级的空间大、速度快,新型城镇化给农民工带来改变生活的新期待,也带来改变自己的新动力。农民工发展将从技能素质提升拓展到文化素质提升,从改变劳动条件到享受城市公共服务。

农民工市民化要实现两个基本转变,一是从普工到技工的转变,有条件的还可以向技师、高级技师发展;二是从农村居民向城镇常住居民转变,成为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或在城镇落户的新市民。一方面要深化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革,为农民工提供培训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随迁子女教育、住房保障、文化生活等服务;另一方面,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暂时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给进入新时代的农民工很大鼓舞。农民工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宽容失误、鼓励探索、分步推进、成熟先行。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要敢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使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得以充分发展,使中国特色农民工发展道路取得更大成效。

到2020年,农民工发展将到达由量的增加到质的提升的拐点,无技能上岗现象将基本被消除,大多数在农村出生和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民工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到2035年,农民工达到“十有”,实现市民化,形成支撑制造业强国和现代服务业的技能人才队伍,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全覆盖;到2050年,将实现农民工融进企业、子女融入学校、生活融入城市、群体融入社会,农民工的历史任务光荣完成,农民工的贡献也将彪炳史册。

猜你喜欢
市民化劳动力农民工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山东省奖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出新招
陆铭:不能高估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
公租房计划中不能少了农民工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