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临沂市人民医院眼科,山东 临沂 276003;2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0)
医学研究生是我国医学优秀人才的来源,专业型研究生即将成为从事医疗服务的临床医师或医学院校教书育人的老师,其培养质量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从2012年开始,将高校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以专业型研究生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且考核通过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为专业学位授予的标准。此番改革的目的为培养专业型研究生走出书本,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并提高其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据此,笔者分析了眼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现状并制定培养计划,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新入临床轮转的眼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眼科专业基础知识较薄弱,虽然在本科期间已对眼科基础理论进行了初步学习,但大多数院校将眼科学作为考查课,学时少,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对眼科病理生理、眼科显微操作等缺乏深入的了解。临床实践过程中,眼科查体操作不规范、不能熟练掌握查体的流程及要点,不能快速、准确地发现阳性体征;问诊无章,不能整合问诊与查体、实验室检查资料,做出正确诊断;对眼科相关新理论、新进展了解不够,对文献查阅、医学统计学等科研手段缺乏了解及实践经验,不能结合临床工作培养较好的科研思路。另一方面,硕士研究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英文阅读、写作水平,有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和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这对今后的学习和综合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
为了能让眼科专业型研究生在三年的学习中掌握教学大纲内容,并达到住院医师的诊疗水平和科研能力,为临床工作、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根据研究生现状,制定了灵活的培养模式。
2.1入科前考核 为能更好地掌握研究生的现有能力,在研究生入科前安排理论考核和操作技能考核。理论内容包括眼科解剖、眼科病理生理、眼科显微操作、眼科相关英文及统计学等;操作技能内容包括无菌操作、常见的检查及技能操作、外伤清创缝合等。通过客观指标的测试,全面评价、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科研能力。
2.2指导教师分配及任务 教师的教学经验、临床经验、科研能力等对提高研究生全方位素质非常重要。根据学生的入科考核情况,分配相应的指导教师组。导师组由中级以上职称的老师担任,一般3~5名,导师负责总体指导、临床思维和科研思维的培养,其他指导教师负责临床带教、手术培训、论文书写等工作。
3.1基础知识教学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提高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的根本。为此,每周组织科室讲座,讲座分为本专业授课及相关专业(如影像科、病理科、内科等)授课,授课内容以国家住培教学大纲要求为主,讲解疾病的概念、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及研究进展等。通过授课内容的设置让学生既能掌握大纲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又可以提高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求每个学生每月1次科室内讲座,讲课内容也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内容自己设定,可以是临床常见病,也可以是近期阅读的国内外文献,讲课有导师提问环节,提问的目的一是督促学生用心准备课程内容,掌握知识点;二是指出不足,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提高;三是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从按章节的书本学习,到整体纵向思考疾病发展。通过老师讲、学生讲、提问、巩固的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2临床技能教学 专业型医学硕士研究生通过临床科室轮转,直接面对患者,解决临床实际问题[1]。临床技能操作是重要组成部分,眼科临床技能培训包括裂隙灯显微镜、眼底镜的使用、冲洗泪道、角膜异物剔除、眼外伤的清创缝合等,另外还包括无菌操作、手术显微镜的使用及维护、显微手术操作技能等,培训时间长、过程复杂,因此,在指导的过程中需循序渐进、严格要求、反复操练。
3.2.1临床诊断思维培养 临床诊断思维是临床医师长期从事临床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诊断是一个复杂过程的分析、提炼、总结,包括详细的病史问诊、全面的查体,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及鉴别诊断。诊断思维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在临床思维培养中,笔者采用门诊跟诊和病房管床的方式进行指导。病房转科根据白内障、眼底病、青光眼、眼表病、斜弱视、眼视光学等分组进行轮转,轮转期间独立完成病历书写、患者病情观察记录,同时作为助手进行手术操作。每月选取2例典型病例进行讨论,有副高级职称以上医生主持病例讨论,研究生负责汇报病例诊疗全过程,病例讨论的重点在于临床思维培养,包括体格检查的阳性发现,辅助检查结果的支持要点,如何鉴别诊断及如何治疗等。通过在病房直接处置病人,拓宽诊断思路,形成自己的初步诊断思维。在病房轮转半年后,安排门诊导师跟诊。跟诊模式为研究生完成问诊,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形成初步诊断和病历;导师接诊病人,完善相关诊断要素,完成最终诊疗。学生记录自己诊断与导师诊断不同病人,每日选取5名病人进行讨论,寻找诊断不同的原因,并就问诊、体格检查等诊断相关步骤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通过病例的不断积累,提高对各种诊疗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整理的能力,有目的地调动相关知识,进行疾病可能性的假设、排除、判断、总结等[2],形成自己的诊疗思维。在门诊轮转3个月后,进行诊疗考核。选取诊断明确的病人,研究生独立完成诊断全过程,导师记录诊断中存在的不足和优秀之处,并进行点评,形成学习—提问—改正—提高的临床思维形成过程。
3.2.2临床手术技能培养 眼科手术以显微手术为多,手术操作精细,要求显微镜下手眼协调配合。在培训显微操作之前,需要有良好的如清创、缝合、打结等普通手术操作技能,这些技能的培训在眼科急诊进行,在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后进行眼科显微手术培训。在显微手术培训室,每2人1组。显微镜下,纱布上练习缝合、打结、剪线等操作,带教老师评估合格后,选择新鲜牛眼或者猪眼,进行角膜切开、缝合以及内眼手术操作。动物眼操作成熟后,选择翼状胬肉患者,由上级医师带领,逐步完成手术操作。选择翼状胬肉的原因有:(1)该病是眼科的常见病,能够提供大量的临床病例;(2)整个手术过程能够涵盖眼科常见显微操作技术,包括显微镜下组织切开、分离、对合、显微缝合及线结处理等;(3)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安全,不易造成严重的手术并发症[3]。手术过程录像,在手术结束后回放录像,导师对操作不足提出改进方案。随后,逐步作为第二助手或第一助手上台完成如白内障、玻璃体切割等较高难度手术,跟随导师学习操作经验和术中处理突发情况的技巧。
3.3科研思维的培养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也需要完成科研设计、数据统计及论文撰写等,但是不像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有大量的时间进行实验室等科研方面的训练,在科研方面缺乏竞争力[4],培养的重点是掌握基本科研技能,形成良好的科研思维。首先是查阅文献,掌握文献查阅方法,知晓本专业发展方向;大量的阅读不仅能提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还能寻找科研亮点。再者,要求每个学生每年参与各类各级科研课题的申请,书写标书,不在于是否申请成功,而在于进行探路式地培养科研思维。第三,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交流,更新知识结构。第四,鼓励学生发表高水平论文,完成与医学编辑的互动,掌握论文书写技巧。
总之,眼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三年的学习中,要掌握眼科的基础知识、常见疾病的诊疗、常见技能操作,还要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取得医师执业证、医师规培证等,这需要导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培养前评估—培养中个性化和标准化相结合—培训后考核、提高的方法,在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毕业时能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水平,完成较高水平的论文,保障专业型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还需要优化培养大纲、培养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使培养思路更符合培养高水平、高素质、具备创新能力的眼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