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平阴县中医院超声科,山东 平阴 250400;2 枣庄市台儿庄区人民医院超声科)
血管球瘤是起源于皮下控制血液流动的血管球的少见良性肿瘤,多发生于四肢末端,手部约占75%。一般甲下瘤体小于1.0 cm,而发生其他部位者可较大。本文分析了2004年8月~2018年1月本院诊治的4例血管球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特征,现报告如下。
4例血管球瘤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男1例,女3例,年龄13~69岁,病程6个月~30年。临床表现:指甲根部1例、趾甲根部1例、颈部1例、膝部1例,主要是局部疼痛,以剧烈触痛为主,亦有自发疼痛,遇冷则疼痛加重。仪器与方法:应用三星WS80A、百胜Du8 CDFI诊断仪,探头频率7.5~10 MHz。对病变部位进行多切面扫查,记录病变大小、回声、边界、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表现。
本组病例超声显示病变形态均为椭圆形,边缘规整,与周围组织境界清晰,内部为低回声。3例患者内部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呈花篮状、球状;1例内部仅可探及少许稀疏点状血流信号。多普勒频谱呈低速低阻动脉频谱,1例测出动静脉频谱,显示有动静脉瘘。
例1:女,13岁,2004年8月以右侧颈部肿物6个月,近期生长加速入院。查体:局部扪及2 cm×2 cm包块,边界清晰,活动可。超声显示:右侧颈部皮下探及1.9 cm×1.2 cm×1.2 cm低回声,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周边见液性回声。CDFI:其内可探及丰富血流信号,呈球状。PW:呈低速低阻动脉频谱。手术摘除白色结节,包膜完整。病理确诊为血管球瘤。术后随访2年,患处无复发。
例2:女,49岁,2009年1月以右足第2趾间歇性疼痛10年,遇冷则疼痛加重2 d入院。查体:趾甲根部隆起、增厚、变形,甲下发暗,触痛明显。超声显示:右足第2趾甲根部探及0.7 cm×0.7 cm×0.4 cm低回声,边界清晰,形态规则。CDFI:内见点状血流信号。PW:呈低速低阻动脉频谱。X线片示右足第2趾末节近端骨皮质见约0.8 cm×0.4 cm×0.6 cm囊状缺损。手术摘除紫红色肉芽肿样结节,包膜完整。病理确诊为血管球瘤。术后随访1年,患趾无疼痛出现。
例3:女,30岁,2012年7月以左手拇指甲根部间歇性烧灼样疼痛5年,加重1年入院。查体:左手拇指甲根部尺侧见0.4 cm×0.4 cm紫色结节,触碰时疼痛难忍,指甲轻度突起,局部压之褪色。超声显示:左手拇指甲根部探及0.5 cm×0.5 cm×0.4 cm低回声,边界清晰,形态规则。CDFI:瘤体内及周边血流丰富,呈球状。PW:呈低速低阻动脉频谱。 手术摘除有完整包膜的灰白色结节。病理确诊为血管球瘤。术后随访1年,患指无疼痛出现。
例4:男,69岁,2018年1月以左侧膝关节内侧肿物30年,疼痛2个月入院。查体:局部扪及2 cm×1 cm肿物,质韧,活动度可,触痛明显。超声显示:左侧髌骨内侧皮下探及1.8 cm×1.4 cm×0.6 cm低回声,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回声不均匀。CDFI:内见极丰富血流信号,呈网状。脉冲多普勒:可见动脉、静脉、动静脉频谱。手术摘除紫红色肉芽肿样结节,包膜完整。病理确诊为血管球瘤。2018年8月23日复查,患处无复发。
血管球是位于皮肤真皮层内的网状层中一种正常组织,特别是四肢末端分布较多。由于血管球瘤有多量的无髓鞘感觉神经纤维,因而痛觉非常敏感,具有特异性的疼痛三联征:发作性疼痛、难以忍受的压痛和遇冷时引起的疼痛发作。临床上,血管球瘤多发于30~50岁成人,女性多于男性。可发生于身体各部位,但以指(趾)多见,与血管球多分布在指(趾)末节有关。多为单发,少数可为多发。血管球瘤超声表现:呈椭圆形、圆形低回声,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回声不均匀。CDFI:其周边及内部可见较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呈花篮状。多普勒频谱呈低速低阻动脉频谱,也可见动静脉频谱,显示有动静脉瘘。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分辨率高,解剖定位准确,可显示肿块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组织和大血管的关系。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对血管球瘤的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可作为血管球瘤的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