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舆情调研分析

2018-01-31 02:20慕欣茹刘敬芳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选科新高考科目

郭 鑫, 慕欣茹, 刘敬芳

(1.中共河北省委教育工委党校 办公室,河北 石家庄 050051; 2.河北医科大学 护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7; 3.河北省德育研究中心 办公室,河北 石家庄 050051)

河北省高考改革新方案将于2018年起实施,为掌握“新高考”舆情动态,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河北公众对高考改革的价值表达,发现公众较为支持启动高考改革,普遍认同“新高考”考试政策,对“新高考”考试内容整体肯定,但局部存在分歧。本研究提出相关建议,完善高考政策配套措施,以期为河北省“新高考”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调研背景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高考制度为选拔优秀人才、促进社会公平、增加社会纵向流动作出了贡献。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也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这些已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问题。

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1],标志着新一轮高考改革拉开了序幕。上海、浙江两地作为改革试点,2017年6月正式实施了我国第一次“新高考”。“新高考”取消了文理分科,外语科目有两次考试机会,政史地理化生6门任选3门,按等级赋分,记入高考成绩,并参考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

河北省将从2018年秋季入学高一新生开始,全面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河北省是人口大省,每年约45万考生参加高考。本研究通过实证调研公众对“新高考”的态度,分析公众对高考改革的价值表达,为掌握舆情动向,制定实施令人民群众满意的高考改革政策提出建议。

二、调研对象和方法

(一)调研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以社会各界人士作为研究对象,对河北省城市、乡村不同年龄段人群进行了问卷调研。调研样本共发放18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06份,有效回收率为94.78%。

调研样本具有较强代表性。男女比例适当,男占48.35%,女占51.65%。样本在城市、农村等地域数量基本平衡,城市(地级市以上)占30.95%,县城占31.30%,乡镇及农村占37.75%。

调研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参加问卷调查的公众年龄主要集中在19~29岁的占45.28%,30~50岁的占30.30%,具有独立思考能力。81.25%的对“新高考”了解和了解一些,有18.75%不了解“新高考”。

(二)调研方法和内容

舆情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与结构性访谈两种方法。

调查问卷包含两部分,分别为“个人基本情况”和“对‘新高考’的态度”。问卷中,个人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住址等。“对‘新高考’的态度”主要分为两个维度,即“对‘新高考’的整体看法”和“对考试内容改革的看法”。对“新高考”的整体看法包括对“新高考”的了解程度,对启动“新高考”支持与否,对“新高考”与现有高考的倾向。“考试内容改革的看法”主要包括对英语一年两考、增加综合素质测评以及对政史地理化生6门任选3门和按照等级赋分等的看法。

访谈的主题有“新高考”取得预期效果受哪些因素影响、“新高考”有效施行,需要在哪些方面多做努力。

三、结果统计与数据分析

(一)对高考改革普遍认可

1.公众较为支持启动高考改革

公众认为现有高考制度早就该改革的占41.27%,在观望中暂不发表评论的占32.43%。如图1所示,将调研对象划分为直辖市或省会、地级市、县城、乡镇、农村5个区域,各区域中支持高考改革的比例均大于持观望态度或持担忧态度的比例。究其原因,大家普遍认为现有高考评价方式单一,只看分数是应试教育而非素质教育,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弊端较多,所以多数公众较为支持高考改革。

图1 各区域对启动高考改革的态度

2.普遍倾向于“新高考”政策

调查发现,有68.00%的公众更倾向于“新高考”,17.94%的公众倾向于现有高考,14.07%的公众无所谓。如图2所示,按照区域划分,家庭所在地位于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地级市、县城、乡镇、农村的公众,倾向于“新高考”政策的比例均高于倾向于现有高考的比例,公众普遍支持“新高考”政策。

图2 不同区域倾向于“新高考”或现有高考人数的比例

分析发现,有77.93%的公众认为学生自主选课,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有60.69%的公众认为考试评价更加全面,比之前更加关注学生平时成绩;有49.14%的公众认为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办法;有42.76%的公众认为选修课多了,学生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倾向于现有高考政策的公众认为,“新高考”过早让学生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所学科目会决定大致专业方向),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高考”对学生平时表现要求更高,平时压力上升;学生对计分科目选择具有盲目性,所选科目不一定适合自己。选择无所谓的公众认为,高考关键在于考察学生的努力程度,两种政策各有利弊。

3.肯定“新高考”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

“新高考”减少和规范了地方性加分政策,只保留了农村独生子女加分,取消了散居少数民族考生和侨眷高知子女加分,还提出了推进和落实进城务工子女异地高考的举措。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认可度方面,有73.51%认为“好”和“较好”,有22.16%认为“一般”。在进城务工子女异地高考政策方面,有83.82%认为“好”和“较好”。大部分公众认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参加异地高考,是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体现(70.81%),是流入地对随迁子女身份认同(46.07%),优秀人才选拔不应该受到地域限制(62.49%);而仅有少数公众认为城市承载力有限,随迁子女会挤占当地教育资源(14.07%);流动人口素质会影响城市管理(9.14%)。可以看出,公众认可在规范加分、进城务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方面的改革,认为“新高考”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二)对“新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存在的分歧及原因

1.增加综合素质评价方面

“新高考”在学生档案中加入综合素质评价(记录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修养、社会实践等内容),但仅作为录取参考内容。对于此项政策,有72.22%的公众对此持肯定态度,认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有25.56%的认为基本没必要和完全没有必要,担心会增加学生负担,影响高考公平,毕竟综合素质评价人为因素较多,且现有诚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虽然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但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变形走样。

2.高考英语一年两考问题

有74.68%的公众认为,如果第一次英语成绩不理想,还可以再考一次。有34.11%的认为,为追求高分,两次英语考试都参加,花费更多时间在英语复习上。通过结构性访谈,公众担心考两次英语会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也会引导考生更加注重英语,从当前社会对英语运用程度来看,非相关行业的职称英语考核都已经取消了,可以考虑减低分值或者将英语与其他语种一样作为选修课。

3.关于取消文理分科政策

公众普遍支持取消文理分科政策。认为该项政策“好”和“比较好”的有69.55%,认为“一般”的有30.60%,认为“差”的仅有2.58%。通过调查分析,公众认为取消文理分科,有利于全面培养人才(60.26%);有利于选择优势学科(46.31%);有利于享受平等升学机会,规避了文科生升学机会小(39.51%)的问题;有利于公平就业(31.07%)。但也有22.27%的公众认为,取消文理分科会加重学业负担;15.59%的认为文理分科三十多年,没发现对人才选拔有特别大的危害。

公众对政史地理化生6门任选3门,按等级赋分政策存在一定分歧。有56.39%的公众认为该政策有助于深挖学生兴趣爱好;44.08%的认为学生需要提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42.79%的认为某些学科竞争激烈,付出很多,成绩并不理想;有35.64%的认为学校或家长为取得好成绩,左右考生选科,违背政策初衷。究其原因,公众认为浙江上海“新高考”试点先行,选科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学校现有师资力量有限,“6选3”有20种科目选择,学校为出成绩,仅提供5~6种科目组合;二是某些易考学科考生容易扎堆,像物理这样难度大的学科,选考人少,且选考学生多为优秀学生,等级赋分,不利于培养物理人才;三是一些大学专业设置的选科科目过于随意,只为增加报考人数。还有公众担心,高中生还处于基础学习阶段,规划职业生涯尚早,选科易受家长和学校影响和控制。

四、舆情启示与政策应对

(一)及时完善政策配套措施

调研结果显示,公众担忧考生选科功利化,也担忧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发生。建议及时完善相关政策配套措施。

1.为基础教育配齐师资

“政史地理化生6选3”策略对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带来了极大挑战。因为通过组合,有20种科目组合可供学生选择,这需要配备更多的教师。目前河北省高中师生比为1:12.5,与“新高考”要求的1:10存在一定差距,且学校需要足够教室进行走班教学,还需要安排出足够数量的自习室。上述问题仅靠学校自身力量难以解决,财政、人社、教育、发展改革规划等职能部门必须在资金、教师配备上给予大力支持。

2.科学规范大学专业选考科目设置

为考高分,考生在选考科目时,可能会采用“田忌赛马”策略,选择易考科目,放弃学习难度大的科目,导致政治、历史等科目报考人数过多,偏难科目报考人数过少。而一般性大学,为增加报考人数,所设选考科目随意性很大。因此,政府必须统一设置专业门类,严格限定选考科目组合[2],通过规范大学专业选考科目,合理引导学生选科。

3.准确及时定位学生兴趣爱好

目前,部分学生在填报大学志愿选择专业时,并不了解自己喜欢或适合的专业。“新高考”通过选考科目,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身兴趣爱好。学校需要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开设一些特色课程,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政府需要有效引导家长和学生提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减少学校和家长因素在学生选课时的功利性影响。

4.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为有效落实“新高考”政策,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发生,为确保选科自主,综合素质评价记录客观公正,政府需要不断完善监督考核机制,促进“新高考”政策落地生根。

(二)把握舆情动向,做好舆情引导

高考是个体改变命运、跨越阶层藩篱的重要途径。高考政策的变化关系着我国数千万考生的前途命运,更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新高考”不仅是对教育的改革,更是对社会价值和资源的重新分配[3],“新高考”能够撬动其他领域的改革,将对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公众对“新高考”存在的担忧,绝不仅仅是教育本身引起的,而是受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因此,“新高考”在社会上有着广泛关注度,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

在高考政策转型期,政府要及时把握“新高考”舆情动向。一是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政策,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微博微信等渠道宣传“新高考”,对“新高考”政策进行充分解读,为公众答疑解惑。特别是当前部分公众担忧综合素质评价可能会出现不公平情况,原因是没有充分理解综合素质评价仅仅作为参考的策略。二是关注舆论热点,呼吁公众理性对待“新高考”,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特别是对公众存在分歧的内容,例如“新高考”英语一年两考以及“6选3,等级赋分”等内容。三是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河北作为教育大省、高考大省,与浙江上海等地区域经济发展有着较大差异,不能盲目照搬其他省市的经验和措施,必须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河北省特点的政策措施,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为河北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发〔2014〕35号.

[2] 陈爱文.尴尬的物理:浙江新高考下的学科失衡与制度改进[J].中小学管理,2017(9):19-21.

[3] 刘慧.我国“异地高考”问题的网络舆情分析考试与评价:基于五大综合类门户网站的研究[J].考试与评价,2014(3):10-14.

猜你喜欢
选科新高考科目
长春外国语学校新高考选科走班先行先试探索成功
2024年拟在河北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发布
高校开设专业的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要求浅析—以法学(类)专业为例
新高考综合改革下选科走班的思考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尝试课前随机提问,应对生物选科重压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
浙江新高考化学《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特点分析与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