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颖
(河南省林州市中医院内科,河南 林州 456550)
本研究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阳明经针法中风后偏瘫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共93例,均为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我院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43~81岁,平均(63.47±8.79)岁;病程1.1~4.2年,平均(2.92±0.48)年。研究组47例,男24例,女23例;年龄44~82岁,平均(63.91±9.04)岁;病程1.2~4.1年;平均(3.01±0.61)年。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风后偏瘫临床诊断标准[1],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失语症及昏迷,免疫系统障碍,肾、肝严重病变。
两组均用阳明经针法治疗。上肢取合谷、曲池、阳溪、手三里,下肢取委中、风市、足三里、太溪、三阴交,针刺,留针20 min,1日1次。
研究组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赤芍20g,桃仁10g,红花10g,当归20g,川芎20g,地龙20g,黄芪70g。血虚加党参15g,痰浊加茯苓10g、石菖蒲10g。水煎400 mL,分2次服。
两组均治疗1个月。
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予以NIHSS量表评价,日常生活能力予以BI量表评价,参照SF-36简明量表中躯体功能、精神面貌、生理功能、心理健康4个维度评价生活质量。
患肢功能提高2个等级以上为治愈,患肢功能提高1~2个等级为缓解,未达“缓解”标准为无效。
两组疗效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NIHSS、BI评分见表2。
表2 两组NIHSS、BI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NIHSS、BI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NIHSS评分 BI评分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 47 16.17±4.17 6.87±3.19 41.97±13.21 69.78±15.73对照组 46 15.91±3.82 9.64±2.86 42.14±12.88 53.26±14.37 t 0.313 4.406 0.062 5.301 P 0.754 0.000 0.950 0.000
两组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 (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 (分,±s)
时间 组别 例 躯体功能 精神面貌 生理功能 心理健康治疗前研究组 47 46.34±6.17 50.32±6.69 52.48±7.39 54.31±7.59对照组 46 47.28±5.63 51.38±5.97 53.08±8.91 55.87±8.48 t 0.767 0.806 0.353 0.935 P 0.445 0.423 0.724 0.352研究组 47 71.85±6.04 73.37±8.41 75.47±8.05 76.06±9.47对照组 46 60.63±5.86 62.02±7.37 64.17±7.52 63.30±8.21 t 9.089 6.916 6.991 6.936 P 0.000 0.000 0.000 0.000治疗1个月后
中风后偏瘫属中医“偏枯”、“痿痹”等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元气耗损、神不导气,标实为血瘀气滞、瘀痰阻络。治疗当疏通经络,开窍醒脑,祛除痰火,活血行气。“治瘘独取阳明”,故用阳明经针法治疗,三阴交针刺可活络、舒筋、滋肝、补肾,手三里针刺可利脾、润燥,足三里针刺可益气、补中。补阳还五汤中黄芪补气、健脾,当归活血祛瘀,红花、桃仁、赤芍、川芎化瘀活血,地龙活络通经。诸药合用,具有疏通经络、开窍醒脑、祛除痰火、活血行气之效[2]。药理研究证实,红花、川芎提取物可抗血小板聚集。黄芪提取物可舒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报道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偏瘫可明显增加环磷酸腺甙水平,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肌张力[3]。
补阳还五汤加减配合阳明经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神经功能。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姚祈.补阳还五汤联合α-硫辛酸治疗气虚血瘀、脉络瘀阻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评价[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5):1166-1168.
[3]周曾璇,陈雪梅,易健,等. 补阳还五汤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和安全性系统评价[J]. 中国中医急症,2015,24(7):1142-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