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术臣 刘光东 杨文平 顾新颖 孙建明 齐永梅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71000;2阜平县农业局,河北阜平073200)
河北省阜平县从2016年开始栽培春耳,目前已发展全日光地栽木耳533.3 hm2,冷棚吊袋春秋两季木耳200 hm2,虽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黑木耳病害始终制约产业提质增效。经常发生而且危害严重的病害有霉菌类病害、夕阳病、烂耳病以及青苔。实践表明,精细管理,科学使用生石灰、高锰酸钾、酒精等无公害药剂可以有效防控黑木耳病害。现将笔者在生产中采取的综合治理措施总结如下,供同仁参考。
黑木耳的生产过程中由竞争性杂菌引起的菌包污染是最常见、危害最大,也是最难防治的。竞争性杂菌与黑木耳菌丝争夺养料,分泌毒素抑制黑木耳菌丝生长,导致黑木耳菌包腐烂,造成黑木耳产量和质量下降。木霉(Trichodermaspp.)、脉孢霉(Neurosporaspp.)、青霉(Penicilliumspp.)、曲霉(Aspergillusspp.)、链格孢(Alternariaspp)、毛霉(Mucorspp.)等6个属的真菌是常见的污染木耳菌包的霉菌,其中木霉、曲霉和脉孢霉分离频率较高[1]。
霉菌适应性广,无处不在,传播途径多,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有机物质上和土壤中,空气中也到处漂浮有霉菌孢子。一旦大面积发生,很难控制。例如,链孢霉菌的厚壁孢子在培养室、地面、墙壁、屋顶及土壤中能够存活多年,很难彻底根除[2]。笔者生产中采取了以下措施:(1)选用抗病力较强的黑木耳菌株,菌种质量好,活力强。(2)选用新鲜原材料,禁用隔年霉变料。(3)定时通风换气,保持养菌室干燥;定期消毒灭菌,一周一次用喷粉机喷生石灰粉;定期检查,发现污染菌包立刻做消杀处理。菌丝尚未完全发满袋若有霉菌出现,可用饱和石灰水上清液涂抹霉菌处,严重的用0.1%高锰酸钾擦洗1~2次。(4)划口催芽,划口机及菌包要用70%酒精溶液消毒。划口后,划口若有霉菌出现,用饱和石灰水上清液涂抹。⑸保持环境清洁。出耳期间,在采收第1潮木耳后,每3~5 d在地面喷1次1%石灰水,以控制杂菌滋生。
黑木耳烂耳病是指木耳子实体组织破裂、分解变软,水肿糜烂,向外流渗黏性胶液病害的总称。根据致病原因,黑木耳烂耳分为生理性烂耳、微生物病原性烂耳、虫害致病烂耳。烂耳可造成减产20%~30%,严重时耳穴腐烂,不再出耳,整批木耳绝收。
黑木耳在成熟期,不断产生担孢子,消耗子实体的营养物质,若采收不及时,子实体趋于衰老,遇到高温高湿天气,光照和通风不足时,子实体易发生溃烂;另外,在黑木耳原基分化期,刚形成的子实体原基处于芽孢形态,芽孢因吸水过多而发生细胞破裂;最后,出耳后通风不良,如若黑木耳菌包内菌丝生活力下降,子实体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亦产生烂耳。
病理性烂耳以黏菌感染为主,其次是细菌、线虫、原生动物及霉菌的危害[3-5]所致。生理性烂耳为病理性烂耳提供发病条件。另外,管理活动造成耳片微伤口,为细菌感染创造了机会。水源不卫生,线虫借助水的流动由水源、土壤或其他地方,可转移到耳片上为害造成烂耳。
科学的栽培管理是防控黑木耳烂耳的根本措施。木耳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温度、湿度和通风的要求是不同的。在木耳原基形成期,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并适度通风。在原基分化形成期,珊瑚状耳芽幼嫩,此时空气相对湿度不宜过大,保持在80%~90%即可。在子实体生长阶段,为促进耳片快速生长,要加大通风,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90%~95%。当子实体耳片充分展开、边缘变薄、耳根收缩、八分成熟时即开始采收。流耳发生量少时,先清除烂耳,再用1%~2%的食盐水喷洒木耳,同时用5%的石灰水喷洒地面,以控制病害的蔓延。
青苔,又称青泥苔,是丝状绿藻的总称。青苔是水生藻类植物,色翠绿,细如丝,它生长在江河或潮湿的地方。一般发生在出耳的中后期,表现在黑木耳菌袋内表层出现绿色的青苔,影响黑木耳菌丝繁殖,有的还使子实体产生杂色,影响黑木耳的品质,同时青苔加剧菌袋内积水,导致菌袋腐烂。
黑木耳菌袋内若长期有积水,并且光线弱,就很容易发生青苔。水分过多、光线弱和温度适中,青苔发生严重。黑木耳菌包划口后,耳芽未封口时,对菌包进行喷淋,水从划口进入菌袋内,并在菌袋底部沉积,3~5 d后在菌袋阴面开始发生青苔。另外,袋料分离的菌袋容易从划口处进水而发生青苔。
首先,在制作黑木耳菌袋时装料要实,防止袋料分离;其次,发菌期要保持适宜发菌温度,切勿出现烧菌现象;第三,在黑木耳生长的中后期要勤观察菌袋底部,一旦发现大量青苔,要用1000~1500倍液喷淋,对青苔有较好防治效果。喷淋液前1~2 d停止向菌袋喷水,以使耳片与菌袋划口部位分离形成空隙以便喷淋药液进入袋内,喷淋后停水1 d。
黑木耳“夕阳病”,属于霉菌侵染性病害,多发生在露地栽培春耳的出耳期。黑木耳菌袋排场后,在阳光照射下菌袋的一个侧面出现青绿色的感染病斑。因为发病部位多数在菌袋朝向西面或西南面部位,所以耳农俗称它为黑木耳“夕阳病”。病原以青霉菌为主,其次是木霉菌。
黑木耳夕阳病主要发生在高温季节,在阳光下,菌袋内部形成高温高湿的小环境,有利于杂菌生长。青霉菌孢子在1~2 d即可萌发成菌丝,初期菌丝为白色,快速繁殖后,形成青绿色病斑,青霉的菌丝覆盖料面,隔绝空气,青霉分泌的毒素能够杀死黑木耳菌丝,致使菌袋由外至内发生青绿色的病变,直至菌袋腐烂。黑木耳“夕阳病”是袋料栽培黑木耳中的一大顽症。
露地栽培春耳,在出耳期若遇到连续高温晴天,最高气温30℃以上,并持续3~5 d,将导致菌袋内向阳面的菌丝因高温受伤甚至死亡,绿霉、青霉,细菌等杂菌趁机感染菌袋,造成“夕阳病”。憋芽鼓包的菌袋在耳芽周围造成袋料分离,高温天气时,菌袋内形成高温高湿小环境,有利杂菌发生,易发“夕阳病”。
黑木耳“夕阳病”重在预防。菌袋排场之前,菌床要进行消杀处理。菌袋排场要行列整齐,有利空气流通。出耳期出现“夕阳病”后,用刀片将发病面的菌袋划开剥掉,以利于菌袋内通气、降温、降湿。菌袋划口要一划到底,严防袋内残留积水。划开菌袋后喷洒生石灰水,抑制杂菌蔓延。另外遇到天气异常炎热时,应采取喷淋降温措施,午后每隔1 h菌袋淋水一次,每次淋3~5 min,可以避免高温烧菌。
目前未见报道具有精准选择性的消杀药剂,同时化学药剂在防治杂菌的同时对木耳菌也会产生杀伤作用[6-7],因此黑木耳病害应以预防为主,化学防控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