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蘑菇在我国栽培的史料回顾及补充(续前)

2019-01-08 08:02贾身茂程群柱刘桂娟
食用菌 2018年6期
关键词:双孢试种菌种

贾身茂 程群柱 刘桂娟

(1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8;2河北省隆尧县农业局,河北隆尧055350;3河北平泉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北平泉067500)

6 杭州余小铁研究和栽培蘑菇等约在1931年前

杭州余小铁在什么时间开始栽培双孢蘑菇,还没有查到准确的资料,但据芦笛在“近代食用菌栽培家余小铁生平资料补遗”[20]一文中的记述,至少给我们了一些有关余小铁的信息:(1)“据其所述,余小铁曾赴日学医,并认同自己的西医出身。而且在1926年,他还成为了杭州湖墅中国红疗医会名誉会长。”(2)1932年在广州《农业世界》周刊(“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创办)第一卷第廿,廿一两期内,刊载了余小铁先生著“菇之栽培的研究”一文。1933年,广州的《农业世界》第2卷第1期刊登了广西兴业人覃宗范于8月23日给编辑部写的一封信,以及余小铁的答复。据覃宗范所述,及余小铁的答复,可知余小铁先生著“菇之栽培的研究”一文中的“菇”指的是双孢蘑菇。(3)余小铁是杭州湖墅人,生于晚清。

潘志农等在“我国食菌栽培历史回顾”一文中记述:“1931年,我到杭州湖墅武林门外余小铁老师所创办的工艺试验社参观菌场,他从日本聘来两位技术员,每人每月工资200元,教授他关于蘑菇与木屑栽培榎菰(朴菇又名金针菇)技术操作”[19]。

据以上芦笛和潘志农记述的资料可以得知,余小铁曾赴日学医,并认同自己的西医出身,至少在1926年余小铁还在从事医学工作。1932年发表有“菇之栽培的研究”一文,很可能他是1931年或以前从事蘑菇等食用菌研究和栽培的。

余小铁的《种蕈实验谈》(1933)一书中记载有“余小铁种蕈園分让菌种价格一览”[21]1和“余小铁种蕈園出品一览”[21]41,说明余小铁种蕈園制作菌种,也进行栽培。

7 上海栽培蘑菇的时间和规模

前述晚清时期已有《广东劝业报》代人从法国购买菌种,但尚无看到栽培的记载。民国时期就有了许多关于种植的片段记载。1921年在曾炳荣撰写的“江西新丰县种草菇法”一文最后的“编者按”中云:“又西洋有一种菌类,系用马粪和地下黄土以培养,所生菌体肥厚多肉,新鲜采食。前年上海有人试种,并发行讲义。亦称冬菰。”[22]从这一段叙述可以看出,至少上海在1919年就有人试种双孢蘑菇了。这可能是上海试种双孢蘑菇有记载的最早信息。

1948年潘志农在《四季栽培人工种菰大全》(四版)[23]之“第二章西洋松菰之人工种植”的“第一节”中说:“上海虽有国人经营之菇场,但其出产品乃供不应求,鲜菇在战前每市斤可售国币八角至一元二角”。1935年孙云蔚在《西洋菌栽培法》之“第一章概说”之“第二节栽培起源及来历”中说:“吾国之栽培起源,无明确记载,然各地农校中,于十数年前,有由外国购入种菌,而行试栽者,唯当时均无详细之记录与发表。”[17]2这些说明在1933-1935年的十数年间国人已进行双孢蘑菇栽培了。

1942年陈泽敷在“洋菇栽培法”[24]一文之“产销状况”中记载了当时双孢蘑菇在国内的生产状况:“全国只有上海有菇业之市场,有新鲜出售之洋菇而经营斯业者,除南京于民国廿九年中大有试种外,全数集中于上海,其推销新鲜洋菇亦不过仅短短十年之历史。其供求状况及市价观表1。”

表1 民国时期上海蘑菇场产销状况(1942,陈泽敷)

在此表后,作者还有一段说明:“观上表可知于廿六年八一三战事(1937年,笔者注)发生时有一波折,因各菇场均处于华界,故均遭损毁。战后又渐复兴。昔乎民国三十年九月,有最大规模装有冷气设备,夏季能连续产生者一家,因种植不佳,产量不丰,致亏蚀停办矣。”

该文作者自述:“笔者从事斯业已有八年,因乘新农业季刊征稿,近将八年来研究及经营所得之经验并参考中西书籍,以供有志研究者之参考。”由此可见,陈泽敷是上海种菇时间较长的实践者,他所记载的上海蘑菇栽培产销状况是可靠的。说明在1934年上海就有2家蘑菇生产场,栽培面积4000平方呎(“呎”英制单位“英尺”,一平方英尺=0.093 m2,),全年产量达 2000磅,售价 1~2元(每磅)。1941年有蘑菇生产场11家,栽培面积11万方呎,全年产量6万磅,售价3~12元每磅。

另外有两篇蘑菇场之参观记,可以佐证上海蘑菇生产场的情况,补充上表之不足,而且场况更具体。一篇是1937年3月15日上海大公报“本市增刊”上的《中美蔴菰种植场参观记》[25],该文记述:“该场占地颇广,约有十多亩,场作方形。”“蔴菰的生产量大约每方呎面积每天至多可产蔴菰1磅左右,照目前售价六角至1元。但是现在新鲜蘑菰市上还不多见,所以该场的新鲜蔴菰除了各户包定外,均由场中派员推销。”另一篇是《中国新农业》1943年第2期牧竖撰写的“大华种菇场参观记”[26],该文记述:“今以上海一地而言,此新法之种菇场已有十数处之多矣,就中以陆家路之大华菇场较为宏大。该场之菌床每方呎约有产菇二磅左右,其全部面积为一万方呎,由此计之,则其每期之产量殊可观也。”“该场地处沪西陆家路中,地区偏僻,空气清幽,环境至为优美,始创于民国廿三年,至今已有七八年之历史,其种殖之方法,乃为现在最新的马粪栽培法,全部菇菌播种之总面积,有一万方呎,广场中之全部设备,若以目前市价计之当需五万之钜。至其全年营业之收入,约在三十万元左右。”由以上可知,上海1934年两家菇场开始种蘑菇,1941年已有十一家菇场。

8 我国蘑菇纯菌种分离成功和推广在1956年

余永年、卯晓岚主编的《中国菌物学一百年》一书之“第一编菌物学总论”的“第三章中国菌物人物志”记载:“1955年,陈梅朋研究双孢蘑菇的制种和栽培技术,1956年应用组织分离和孢子分离的方法获得蘑菇纯菌种,改变了我国蘑菇栽培一直依赖进口菌种的局面。”[27]

9 西方近代栽培之蘑菇中文名称的规范

1964年刘波的《蘑菇及其栽培》中将栽培蘑菇这个种的汉语名称及1949年新订的学名在书中使用,他在书中是这样讲的:“在上海农业试验站和蘑菇生产合作社以及北京、东北、山西和其他许多省份都正在进行和推广的在室内所栽培的蘑菇(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Lange)Sing.]”,[28]3-4这里第一次使用了“双孢蘑菇”与1949年新定的学名。刘先生对于双孢蘑菇的异名与原始文献还做了详细的介绍:“蘑菇(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Lange)Sing.=A.campestrisvar.hortensisCooke(1911);Psalliota arvensisvar.hortensisW.G.Smith(1908);P.hortensisvar.bisporaLange(1926);Agaricus campestrissubsp.hortensisKonr.et Maubl.(1927);A.hortensisImai.(1938);Psalliota bisporaSchaeff.et Moeller(1938);Psalliota hortensisLange(1939)]”。[28]83

目前广为栽培的双孢蘑菇使用的拉丁学名是“Agaricus bisporus(J.E.Lange)Imbach.”。[29]

(续完)

猜你喜欢
双孢试种菌种
立足生产,服务农户
——记上海志磊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
浅谈金山区双孢蘑菇产业的发展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2米高“巨人稻”试种成功
安徽天长 建试种基地育优良品种
“富硒多倍体蒲公英新品系”在太谷区试种成功
小体格,大能量!鑫中渔用9年玩转超浓缩菌种
新鲜双孢蘑菇采收和自动化分级方法研究*
西双版纳试种高产旱稻获成功
双孢蘑菇水提物抗氧化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