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前行 共享未来
——2018整合医学人文高峰论坛暨《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创刊30周年学术会议纪要

2018-01-31 03:54曹欢欢王明旭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伦理学伦理人文

曹欢欢,王明旭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编辑部,陕西 西安 710061,1014436874@qq.com)

在《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创刊30周年来临之际,为了促进我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整合医学人文的力量;为满足人民群众对就医中的人文关怀的需求,助推“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2018年4月28-29日,由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整合医学人文专业委员会、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陕西省性学会共同主办,西安高新医院承办,华润西安医药有限公司、中国首家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研究基地、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临床医学科学数据中心协办的“2018整合医学人文高峰论坛暨《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创刊30周年学术会议”在西安召开。 现将本次会议总结如下:

1 会议概况

本次会议以“医学的人文关怀&医学伦理学的回顾与发展”为主题,从“中国医学伦理学回顾与展望”“互联网+医学中的伦理争鸣”“健康中国伦理热点话题聚焦”“临床伦理与医学的人文关怀”视角探讨医学人文的新发展,共谋新时代医学人文新篇章。来自全国医学人文、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及其相关领域的高等医学院校书记、院长、专家学者,以及临床医疗管理者、医务工作者等共500余名代表与会。

开幕式上,《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首任主编、原西安医科大学副校长石大璞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部主任颜虹教授,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编辑杨晋编审,论坛联合主席、《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主编王明旭教授,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会长杨放教授,《健康报》行业发展采编中心主编、人文文化采编部主任孟小捷女士等先后致辞或报告,回顾了中国医学伦理学学科创建发展的历程,聚焦新时代整合医学人文的发展,关注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国医学伦理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如何进一步推动医学的人文关怀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王明旭主编在致辞中肯定了《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30年来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杂志发展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短板及差距,对标行业领先者,保持谦卑心态。要不断向《医学与哲学》《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等杂志学习;锐意改革,守正创新。王主编进一步强调,杂志不仅要敢于直视自身的问题及不足,而且必须下决心努力加以改进;更为重要的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始终坚持把广大读者作者“需要不需要”“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及检验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致辞结束后,由王明旭、尹梅、蔡昱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名家谈医论道》一书首发仪式举行,北京鼎桦医疗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国山向大会赠送该书1000册。

2 学术观点梳理

本次会议设置四个主题模块、一个圆桌论坛。4月28-29日,18位专家学者分别从“中国医学伦理学回顾与展望”“互联网+医学中的伦理争鸣”“健康中国伦理热点话题聚焦”“临床伦理与医学的人文关怀”视角探讨医学人文的新发展。

主题报告环节,《医学与哲学》杂志名誉主编、编委会主任、我国著名的医学伦理学专家杜治政教授以《梳理·整合·开拓·坚守——医学伦理学的回顾与思考》为题,回顾了医学伦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取得的四大成绩,指出要重视医学伦理学基础理论的探索与研究,正确处理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个人伦理与政策、机构伦理,伦理的认知、实践与责任,情感与道德,医疗与科研,医学伦理与高新技术伦理,现实伦理与预测伦理,以及多元与一元等若干伦理问题。他进一步指出,伦理学的实践一定要落地,与医生和其他专业工作者组成联盟,不能孤军作战。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应当与心理学、社会学 、医患沟通学、哲学结合起来进行,不一定强调伦理学的独立性。最后,杜教授强调医学伦理学的发展任重而道远,要紧跟新时代,从实践问题出发,坚守医学宗旨,护卫生命尊严,力促精诚结合,维系仁术长青。

原第四军医大学郭照江教授从北京国际医德研讨会说起,作了题为《耕耘好我们的风水宝地——加强对传统文化中生命伦理智慧的发掘与提炼》的学术报告。郭教授认为,生命伦理学本身呼唤跨文化研究,要融入自身文化,联系本国国情的生命伦理学研究、教育与实践。而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块充满生命伦理智慧的风水宝地,对传统文化中生命伦理智慧的研究意义有助于增强生命伦理学工作者的底气,更好地建构中国特色的生命伦理学体系,同时也有利于突破文化屏障。最后,郭教授指出对优秀文化中生命伦理智慧的发掘与提炼需要政府层面的重视与扶持,需要学会、机构、院校、交流平台,更需要学术同仁自觉担当,履行使命,开展团队化、课题化、系列化的研究。报告启示中国医学伦理学发展应体现本土化,我们一定要在教学和研究当中重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自信,最终日积月累,薪火相传,必成大器,国际认同。

杜治政、郭照江两位学者是最早开始参与和引领医学伦理学发展的开创者之一,他们通过对《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30年发展的回顾,让我们后来者们去感悟这条道路的艰辛,激励我们奋斗。

28日下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国豫教授以精准医学作为主要内容探讨了医学伦理学的整合问题——《走向整合的医学伦理学》。她认为,未来医学伦理学的走向应该是三个整合,即美德伦理与规范伦理的整合,医学伦理与技术伦理和生命伦理学的整合,以及医者和患者决策主体的整合,共建共享责任建构。

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学系高级导师翁若愚博士作了《老年远程护理:儒家观点》的学术报告。翁博士从案例出发,引出对于老年远程护理的背景、概念、需求、效益分析。他认为,儒家观点基本上是支持远程护理的。远程护理虽不能取得家庭成员的关爱和互动,但是它能带来便利,促进和谐。在儒家生命伦理学框架下讨论远程护理必须回归对德性人生和礼仪与道德的整体思考。

北京协和医院关健教授以远程医疗为主题,作了《伦理视角看远程医疗服务优势和隐患》的学术报告。关教授认为远程医疗伦理问题除了技术层面,还涉及隐私和安全,包括医患关系、知情同意等问题。我们要对远程医疗这种方式适不适合进行评估和考虑。远程医疗确实有它的优势,但是它并不是没有缺点的,并不是它就是万能的。无论以何种方式提供医疗服务,患者安全和权益的保障都是核心。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王玥副教授基于大数据背景,作了题为《当代中国基因信息安全保护的伦理法律挑战与应对》的学术报告。大数据背景下,我国基因信息安全保护危机四伏,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她认为,传统的伦理保护机制,不管知情同意还是受试者保护的机制都在基因信息相关的安全问题里面有不同程度的失效的情况。目前国家大部分的基因学研究都是在弱势群体地区,我们会存在弱势群体问题、法律规范缺失问题,因此要用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的方法结合基因信息安全的特征来进行具体的制度设计,包括分级分类,按照保障义务,监管以及基因数据本地化的义务。

广州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院长刘俊荣教授从身体理论视角出发,作了题为《基于身体理论的当代生命技术伦理研究现状之审视》的学术报告。刘教授认为,人及其生命是生命技术伦理超验层面的最基本问题,必须把身体考虑到我们对自我的界定,对人的界定之中。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诸多的异化,异化到什么程度,从伦理上说不能去做了,超越了伦理的底线,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学院张新庆教授作了题为《新时代临床伦理学研究范式初探》的学术报告。张教授说道,目前,我国临床伦理研究存在诸多缺憾,应当加强临床伦理研究。他认为,临床伦理学的逻辑起点应该“以病人为中心”,阐明患者需求、偏好、期望与失验、患病体验的含义,揭示“病人的真实世界”。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曹永福教授从整合视角出发,作了《医学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的整合性研究——以一个案件的案例研究为例》的学术报告。曹教授指出医学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整合性研究应该注意:整合研究中的研究不同性质、研究中的整合性研究,勇于对已有法律规定进行“挑战”。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周吉银副研究员从区域伦理委员会的前世、今生之优缺点、来生之对策三个方面作了题为《浅议我国区域伦理委员会的前生今世和来生》的学术报告。他强调,我国区域伦理委员会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需要不断探索方法,主动与监管部门沟通,逐步明确细则和找准功能定位。

厦门大学医学院马永慧副教授从人体微生物样本库视角作了题为《人体微生物样本库:前景、风险、伦理》的学术报告。她强调,微生态的研究和样本库建设,从一开始就应该考虑到它将会带来社会和伦理的影响,要构建一个微生态相关研究的伦理范式,要考量知情同意、隐私保护、结果反馈等方面。同时需要重新去进行风险受益比的权衡,要制定新的同意的模式治理的机制。

首都医科大学李义庭教授作了题为《中国临终关怀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报告。李教授认为应尽早制定、投资和实施“国家临终关怀发展战略”,应涉及所有疾病和老年人现代照顾的视角和实践,包活老年医学、老年护理和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服务,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新的临终关怀医疗服务模式体系。

29日下午,黑龙江省医院院长石耀辉教授探讨了五位一体发展战略与医学人文服务,北京瑶医医院行政副院长何芳介绍了瑶医减法医学模式在肿瘤治疗中的思考,黑龙江省本色抗氧化研究院理事长刘勇刚探讨了健康产业的发展,山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段志光教授对大健康人文的基本关系作了详细和精彩的解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魏琳副教授从“课在云端,课从何处来,请来云端课”三个方面介绍了互联网+医学人文教育的新模式,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李亚军从医院管理者的亲身实践分享了人文医院建设思考与实践。

老、中青三代学者八仙过海,精彩纷呈,既有对传统研究的回顾,对前沿问题的思考,还有对医学人文实践的探索,以及对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实。圆桌论坛由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尹梅教授主持,主题为“健康中国视野下的医学人文关怀”,邀请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马辛格、山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段志光教授、西北大学赵丛苍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关健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报》驻陕西记者站站长陆航五位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身份的专家,作为医院管理者代表、教育管理者、律师、媒体人、患者和患者家属代表。五位嘉宾按照以人为本、共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理念分别论述了如何做好健康中国视野下的医学人文关怀,以及如何理解医学、信任医生、信任医院、医患互信,以达到满足人民群众对医学人文关怀及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迫切需要,同时促进医学的进步及医学伦理学、医学人文事业的发展。此次论坛旨在促进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助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

论坛期间,赵丛苍教授为《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赠送“善行无辙”书法作品,意为善于做善事的人不分渠道,不分形式,不分时间,不分地点,只要有一颗善心,善意就能够光芒四射,放之四海。

闭幕式上,论坛联合主席、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巩守平教授在总结环节提到“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医疗技术的不断革新,但是医学技术,医疗技术的更新,如果缺少了医学人文,一定会显出傲慢和冰冷,或者说是单纯的医疗技术的‘裸奔’。我们只有不忘初心,携手共进,我们的手术刀才不会显得寒光闪闪,一定是仁心仁术。”

3 收获及任务

本次会议,实现了会议内容的创新、会议形式的创新和传播方式的创新。

会议内容的创新体现在开幕式内容的丰富多彩、四个模块学术报告精彩纷呈、圆桌论坛的独具匠心。

会议形式的创新体现在上述活动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与整合医学大会达到完满统一,在进行上述四项活动的同时,还召开了《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第五届编委会、第二届青委会换届筹备会、第二届通讯员工作委员会换届筹备会、第二届质量管理委员会换届筹备会。会议期间,还召开了郑州大学代表团、新乡医学院代表团与《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合作交流专题会议,召开全国二十余所院校、医院等与《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合作交流会,与会代表对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学科建设及自身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交流,并达成一致共识——启动中国医学伦理学联盟筹建工作。

传播方式的创新体现在不仅有现场的学术交流与讨论,还使用网络在线直播技术,有6000余人在线观看会议实况。陕西电视台生活频道《健康好生活》栏目结合2018整合医学人文高峰论坛暨《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创刊30周年学术会议制作了4集专题片,每集30分钟。专题片题为:存在的医学伦理学。第一集:中国医学伦理学回顾与展望;第二集:互联网+医学中的伦理争鸣;第三集:微妙的医患关系;第四集:生命伦理探索。本次会议被人民网、人民日报·健康瞭望塔、新华网、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科学网、健康报、经济日报、文汇报、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新闻网、搜狐网、新浪网、陕西工人报、西安日报、华商网、阳光报、阳光网、西部新闻网、健康时报、西部网、陕西广播电视台、西安广播电视台、今日头条、现代保健报、西安交大新闻网等30余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此次会议为《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为整合医学人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指明了新方向,是在健康中国视野下探索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医学人文关怀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一次创新尝试,在新时代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会议的成功举办,获得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赞扬。

步入新时代,《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将致力于做好“两库三平台”——建立中国医学伦理学的智库、中国医学伦理学论文大数据库;科研成果分享平台、人才培养和培育的平台、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合作交流的平台建设,为构建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贡献智慧。

猜你喜欢
伦理学伦理人文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三重意蕴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