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摇摇晃晃的人间》看纪录片剪辑的艺术性

2018-01-31 00:40:46
内蒙古艺术 2018年2期
关键词:余秀华蒙太奇诗意

(湖北广播电视台 武汉 430071)

2016年11月,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影展上,唯一入围主竞赛的华语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问鼎评委会大奖。

导演范俭在拍摄之初就以同为“创作者”的身份与脑瘫诗人余秀华进行平等的交流,因此才能够如实对这位敏感而坚韧的女性进行记录,用一种朴实而又有力、诗意而又亲密的方式展现了余秀华残破躯体内的高贵灵魂,同时也展现了社会中戏谑而又令人无可奈何的一面。若非有如此真实有力的主人公,影片不可能如此催人泪下,与观众形成共鸣;若非有导演团队流畅的拍摄与精巧的剪辑技艺,影片也不会如此跌宕起伏,富有诗意。正是这二者的相辅相成,才形成了本片强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而该片的剪辑技巧,更是艺术地呈现出诗与远方与生活在社会底层、又是身有残疾的女人之间,忽远忽近的距离。

一、《摇摇晃晃的人间》中蒙太奇的运用

在影片中,导演不着痕迹地运用着剪辑技巧,与诗意的画面相得益彰,显示出了强大的剪辑功力。从余秀华成名,到想要摆脱束缚的努力,剪辑技术的运用在交代事实的基础上加入了人物的情绪展现,对比技巧的使用也使其形成了视觉上和心理上的冲击力。

1. 线性蒙太奇交代基本线索

影片之初运用两个秋日景色的空镜头交代了环境,摩肩接踵的麦穗金黄一片,微风吹过只留下“沙沙”的声响,几组镜头不仅向观众展现了余秀华生活的地方,也向观众暗示着,就是这样淳朴自然的环境启发了余秀华,使她写下那些关于生活的诗句——“我很满意在这里降落,如一只麻雀儿衔着天空的蓝穿过”。余秀华的诗句出现在屏幕的三分之一处,白色的字幕简洁干净,正如《我的诗篇》中工人诗歌与影像的结合方式,含蓄而张扬,真实的力量力透纸背,诗歌中隐藏着画面表达不出的意象,画面中传达着诗歌无法描述的具象,二者结合,传递出层次丰富的内在含义。

环境交代结束,紧接着她的父母出现了,一家人吃饭的画面让观众了解了余秀华与父母的大致关系。随后,才是余秀华的前夫,人物随着观众的观看逐渐展开,顺序和节奏迎合了观众的日常接受习惯。人物的介绍有前有后、有主有次,任何人物的出场,占用的片长都是导演设计过的,基础情况交代完毕之后,进入叙事的主要阶段。影片按照时间顺序,交代了余秀华走红之后的心态变化,逐渐展开了余秀华为了离婚与丈夫之间的矛盾冲突、与母亲的冲突,以及离婚之后面临的新问题。起承转合在时间线索上依次排列,逻辑清晰明朗,矛盾展开得流畅而具有节奏感。

影片结尾处的处理也很巧妙,通常此类人物纪录片会选择一个相对圆满完整的结局,但本片的结局却是开放性的,原因之一也正是导演选择了线性结构,跟随余秀华的内心设定了影片结局:当解决了离婚问题之后,余秀华虽然在婚姻方面解脱了,但也进入了另一个困惑之中,母亲的去世给了她打击,虽拥有自由但也无依无靠,不敢全情投入,只能继续投入诗歌创作,继续寻找新的未来和快乐。

2.对比蒙太奇增强视觉冲击力

影片中城市景象与农村景象这两个类别的情景相互穿插,形成了视觉反差。首先表现在空间的反差:城市景象是拥挤的、繁忙的、现代化的,农村景象却是朴实的、自然的、平静的,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迥然不同。其次是气氛的反差:城市景象主要用于叙述余秀华参加电视节目、参加研讨会等情景,氛围是喧闹的、躁动的;农村景象用于生活点滴的美好寂静,氛围却是平静的、祥和的,给观众带来了心理感受上的截然不同。在城市中她的生活是虚幻的,但却改变了她的观念和想法;在农村中她的一切反而是真实的,那种纯净才是属于她的生活。

3.积累式蒙太奇强化节奏与情感

叙事蒙太奇的运用展现了影片的情节与冲击力,心理蒙太奇的运用则增强了情绪的渲染。影片中多次出现这样一组镜头:余秀华独自走在空无一人的乡野小路上,两旁都是野地,中间的小路径直向远方延伸,看不到尽头。这个镜头采用短焦的广角镜头进行拍摄,余秀华背对镜头向着小路最深处摇摇晃晃地走去,身影逐渐模糊,使得原本就渺小的背影变得更加渺小。秋天,她在两旁金灿灿的农作物中走远;春夏,她在茂盛的花草中走远;冬天,她在一片雪白之中走远……这个相同景别的镜头反复出现,每一次出现,其携带的情绪就会更加深入,渲染出在这个庞大世界中,余秀华的孤独与渺小。然而,无论环境如何更迭,景色如何变换,余秀华摇晃的身影却一直在无声地与这个世界对抗着,在情感表达上强化了她的独特与坚韧。

二、《摇摇晃晃的人间》剪辑的艺术化表达

1.音乐运用——克制与释放

本片遵循音乐使用上的克制性,拍摄以纪实手法为主,主观性音乐的使用较少。影片之初就大量使用同期声:风的声音,麦子的声音,脚步的声音,水的声音……营造出了一个纯粹自然的世界。同时,片中余秀华情绪的转折也都是伴随着同期声与自然音响:她在黑夜中独自收听广播的声音,她与丈夫激烈的争吵的声音,她离婚后和前夫相互搀扶走在坎坷的路上,小石子发出“咯吱”的声音……虽然没有主观音乐的渲染,但影片情绪与意境都在同期声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影片中对音乐进行了克制化的处理,但是,凡是使用音乐的地方都非常恰如其分。如其中一段余秀华在海边的镜头:余秀华独自在海滩上走,她的脚步逐渐加快,但沙滩被海浪冲击得时而堆积、时而消失,这让本就摇晃的余秀华更加步履蹒跚,但她并没有停下,反而脚步越来越快,她越跑越开心,笑得格外灿烂。此段镜头的配乐选用了钢琴曲,欢快中透露着坚韧与执着,这也是影片中鲜有的大段配乐,虽并不对叙事产生任何影响,但在情绪的渲染和人物性格的隐喻上起到了突出作用。

2.隐喻内涵——命运的暗示

本片的摄影与剪辑密切配合,在适当的时机穿插进了许多隐喻镜头,既铺陈情绪,又暗示了余秀华命运的转折点。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摄影师捕捉到了她家门口的池塘、白杨树、麦田,而这些正是她诗里所写的意象。当这些意象出现在镜头中,不仅展现了余秀华生活的环境,更体现了诗歌中的情感,也暗示着人物的命运。

本文以“鱼”的意象作为案例来加以分析。片中多次使用了“鱼”这个意象,导演对此曾做过解析:首先因为余秀华家附近有很多鱼塘;其次,余秀华姓“余”;最后,“鱼”的意象与她的命运高度相关,体现出了更多人物的内涵:有生活的困境,有“鱼水之欢”所表达出的欲望与情感。

影片中第一次出现“鱼”这个意象,是在余秀华控诉自己的婚姻时,她说自己走路不稳,不仅得不到丈夫的关心,还反遭嘲笑。画面中出现了荷叶中小小的一洼水,水中有一条被困住的鱼,镜头隐喻着余秀华处境的艰难,如同涸辙之鲋;第二次出现“鱼”,是在丈夫不同意离婚之时,余秀华在锅上蒸鱼,生命逐渐被耗干,这正是余秀华想要独立却不得不受命运折磨的现实;第三次出现“鱼”,是在她离婚之后,镜头中长时间地展示出她处理鱼的过程:宰鱼、开膛、刮鳞,仿佛是余秀华摘下了从前的束缚,与过去的自己诀别,重获新生。导演在影片中三次运用“鱼”这个意象,采用隐喻的手法寓情于景,完成了对人物婚姻和命运的暗示。

3.空镜不空——诗歌的意境

导演范俭介绍,他2015年慕名读了余秀华的诗歌,“只读了三首就被打动了,读完后,我觉得可以拍一部这样的片子”。于是,《摇摇晃晃的人间》纪录片便诞生了。这是一部关于诗人的纪录片,它与余秀华的首部个人诗集同名,也正因如此,在创作和拍摄之中,将镜头与诗歌完美融合,也成为本片与众不同的地方。

“生活当中的那些悲伤、痛苦、无奈、妥协,成为诗歌的集结”,影片善用空镜表达和解读余秀华的诗歌,凸显诗歌的意境。“刚到她家时,我就发现家门口的池塘、白杨树,以及红色砖墙的房子都特别漂亮、特别美。看完她的诗,我发现诗里的东西就是家门口的花花草草”,纪录片摄影师薛明曾说,“在人物和事件这一块,用的是手持摄影,抓拍人物的情绪,用情绪塑造人物性格。这是我理解的诗意。”在影片中,观众们不仅仅看到了余秀华的生活,也看到了她诗歌的来源和诗意的生活。

空镜不空,闲笔不闲,首先体现在镜头与诗歌的配合上。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物化的限制,缺乏诗意的美感与反思,这是导演创作的初衷也是动力。导演在交流中曾提到:“我的关注点不在于文学性,不在于诗歌,而在于诗意。”诗意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提升,是对物化世界的突破。在纪录片中,视觉语言是第一位,其次才是诗歌。考虑到文学与镜头的冲突,导演首先完成了镜头拍摄和剪辑的视觉表达,符合电影一次性观赏的视觉信息接受习惯。同时,导演也把简单易懂的诗歌嵌入到了叙事中,譬如在余秀华母亲得了癌症之后的影片段落中,她的诗歌出现在了荧幕上——“母亲我从来没有在她面前哭过,她的腰身比我粗,她的乳房比我大”。诗歌与镜头巧妙结合,彰显出视觉和文学的诗意。

综上所述,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运用了电影的叙述手法和巧妙的剪辑技巧为我们构建了余秀华纯朴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不仅展现了她生命中的大事件,也通过诗歌与影像展现了更多内在的情绪与内涵。全片结束于余秀华的一句诗:“难道还有明天?可惜还有明天。”前一秒她还陷在人生苦短的恐惧中,害怕明天不会到来,后一秒她又担心明天即将到来的困难与痛苦,让人的幻想破灭。生的喜悦与痛苦不仅链接着每一个人的命运,也存在于世间的每一个角落。不可预知的未来,却也是充满自由与爱的明天。

猜你喜欢
余秀华蒙太奇诗意
诗意地栖居
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 08:33:14
错位蒙太奇
The Poet on Earth
冬日浪漫
无耻当有种
余秀华的慢写作
被耽搁的诗意
中国三峡(2016年6期)2017-01-15 13:59:16
雪 山
文苑(2016年7期)2016-12-06 12:15:32
历史文献纪录片中蒙太奇的运用
新闻传播(2016年9期)2016-09-26 12:20:20
从叙事的角度谈平行蒙太奇与交叉蒙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