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备课

2018-01-30 22:04黄碧玲
考试周刊 2017年64期
关键词:有效备课高中语文文本

摘 要:备课就是解决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问题。如何进行文本的适度解读,如何进行优化教学设计,如何生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课堂,这些都值得我们教师认真思考,努力钻研。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备课;文本;学生

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召唤着我们每一个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然而,高中语文教师的备课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情形。

一、 高中语文教师备课的现状

(一) 过分依赖教学参考和教学资源

目前,许多教师的备课都习惯先看现成的教案和教学参考,对文本背后的资源完全置之不理,课堂的教学也只是按照教案按部就班地进行。

(二) 以教师为中心,忽略学生主体地位

在备课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而忽略学生的认知和感受。以至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认识”和独特理解常常被老师强行否定或“替代”。

二、 高中语文教师有效备课的途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实现备课的有效性,才能实现精彩课堂的生成。我们在备课时既要考虑文本,还要考虑学生的发展需要。

(一) 吃透文本,超越教参,丰富文本外的知识

1. 立足“不懂”,对课堂进行一定的预设

有一次上《张衡传》,教师让学生归纳出关于征召、举荐官职的同义词。突然有个学生问:“关于官职的升降和平级调动,如何表达?”学生的提问顿时让老师哑口无言,惊慌失措。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如果教师只停留在文本的内容范围内,对文本背后的资源没有一定的占有度,那么在课堂学习当中,学生必然感到索然无味。所以教师就必须在课前广泛涉猎、消化、整合除文本以外的知识,并对课堂进行一定的预设,才能于千变万化中生成有效的课堂,从而带领学生把学习不断推向深处。

2. 适度解读文本,要有文化在场的应有之义

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学的第一步。恰如其分地、正确地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认为:“文本是一种文化存在和文化符号。它必然会受到特定民族、特定时代的影响,也会理所当然地烙上民族和时代的印记。”所以教师备课时一定要用文化的眼光来关照文本,透过语言表面,正确把握和深入挖掘文本内在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意蕴。例如,在教授《祭十二郎文》时,很多教师甚至教参都认为本文所要表达的是失去亲人的深切悲痛之情,殊不知除了失去亲人的悲痛,还有更深刻的内涵。

韩愈在开篇就指出:“两世一身,形单影只。”韩氏家族门衰祚薄。从作者的父辈来说,父亲,伯伯,叔叔都在青壮年的时候离世了;从作者的同辈来看,只有韩愈自己了。可韩愈自己“年未四十,而视茫茫”;从孙子辈的來看就只有十二郎了,可十二郎却又早早离开人世。而“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年轻力壮的尚且不能保全自己,哪里指望得上柔弱幼小的孩子来继承香火呢?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封建社会,传宗接代、延续香火是所有人共同的追求,孝道也是整个封建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之一。可见韩愈的“悲”不仅是至亲亲人的死亡,更是韩氏香火无人继承的感慨和担忧。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静下心来,不仅要用心研读文本,还要站在文化的高处去解读文本,在此基础上再去参考教参及其他资料,相信我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二) 关注学生,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1. 讲究课堂问题设计的技巧,形成问题驱动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对文本的标题,重要环节,或者是重要线索进行深入解读。针对某一文本或某个学习目标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形成问题驱动,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在设计问题之前必须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域设计问题,才能更好地驱动学生学习。

在讲授《祝福》时,我就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文本的解读设计成以下几个问题:①为什么大家叫她祥林嫂?②祥林嫂在改嫁后死了丈夫和儿子后又返回鲁镇,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为何要用“仍然”?③后来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为什么主语又换成了“镇上的人们”?

但问题驱动不是旧瓶装新酒的满堂问,它是要有预设的,要结合课堂变化,随时改变教学策略,调整教学内容,而不是依据设计的问题按部就班的演练,这样反而降低了课堂的效率。

2. 准确把握学情,明确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指出:“‘教师即课程,意味着教师可以走‘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选择语文教材的线路,依据学校、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科书进行适当的剪裁,甚至大幅度的增删取舍,重组自己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的备课要充分考虑本班学生的学情。

对学生已经掌握的或可以通过网络获得的知识,如作者介绍,很多篇目的作者都是同一个,甚至有的作者介绍在课文注释下就有。我认为像这种知识教师在备课时没必要反复出现;而对学生不懂的内容,像文言文的教学,字词的理解是学生的薄弱项,需要我们要在课堂上用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所以教师在讲解时应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复讲解和练习。笔者认为,教师备课时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生不会的、不理解的、难认知的,以便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有所得。

此外,教师在备课时还必须认识到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如果能够把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预设到课堂当中来,如教授《琵琶行》时让学生进行网页制作,用多媒体给大家展示出明月、孤舟、落叶凋落的画面,再配以哀怨的琵琶曲,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必然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成功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只要教师能够钻研文本,备课时心中想着学生,一定会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教学策略。语文课堂自然会多一些和谐,多一份精彩!

参考文献:

[1]崔志钢.问题驱动模式下的问题设计与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3.

[2]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34.

作者简介:

黄碧玲,教师,福建省三明市第九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有效备课高中语文文本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高中化学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